快捷搜索:  

中国绒花申遗了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论南京绒花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论南京绒花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照下,我国继2002年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之后,又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保护好这些遗产是当今世界人类致力保护所有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义深远、任务艰巨的一项文化事业建设浩大工程。因此,认真思考和讨论与此相关的工作方法、工作步骤和理论问题,对这项“保护工程”在中国的启动和深入开展,当会有所启迪、帮助和发挥其积极推动作用。这里,笔者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就自己熟悉的文化领域,联系中国传统音乐遗存状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谈谈个人意见。
  
  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先进性”内容
  
  在以物质性音乐文物发现和历史文献记录为依据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久远历史传承过程中,丰富地展现出中华民族音乐生活八千余年可知的一系列音乐历史演进和深厚的非物质性“无形文化”存见事实:所谓远古的“骨管之乐”,“六代之乐”;先秦的“钟磐之乐”,“笙竽之乐”;汉魏的“丝竹之乐”,“鼓吹之乐”;隋唐的“筝琶之乐”,“十部之乐”;宋元以来的“弦索之乐”,“戏曲之乐”,“说唱之乐”,“词曲小唱之乐”,“山歌俚曲之乐”,以及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古琴之乐”、“僧道之乐”……这些独特的音乐形式与内容,无不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文明的历史见证和精神文化象征。虽然她们的原生形貌随着历史长河流淌、经无数衍变,至今大多已迷糊不清,但她们通过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方式和手段,将其优秀内容和形式,以基因、血脉的内涵方式,遗传和再生到了当代各民族各种类型的传统音乐类型之中,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所创与其物质财富并行且同等重要的非物质财富,同时也是世界人类所创与物质财富并行且同等重要的非物质财富,甚至还是影响物质财富不断更新创造的具有主导性的潜在因素。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过去,从一个文化类型侧面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她的血脉遗留和遗传,蕴含着几千年音乐文明的精华,亦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先进性和未来先进性,奠定了不可缺失的“母源文化”基础和再创造依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代表类型和优秀精华,是一种主宰和影响中华民族哪清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以及未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文化魂魄”。那种认为祖先留给后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所谓当代“先进文化”已格格不入,已成为一种历史“负担”和毕缓明“包袱”,可以漠视其存在的观点和作为,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母源文化”先进内涵的一种肤浅认知和无知抛弃。
  
  二、正确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口头性”
  
  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由于民族性、地域性和社会历史演进不尽相同,其文化传统亦不尽相同,他们在音乐文化传播方式上也自然相应有各自的独特选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精神特别突出的文化事象,总体上具有根深蒂固的人民性和民间性。而人民性和民间性,即决定了她的传播方式要显现出较为突出的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凡是具备“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都必然会选择与之适应的“口头文化传播”方式,这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与相关文化类型对应而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最佳选择。
  在有音乐文手告物发现的我国八千余年的音乐历史传承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型态,从来就是通过“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的传习方式来完成薪火传递的;即使是在唐宋之后有了文人音乐家和民间音乐家创造出的诸如“减字谱”、“半字谱”、“工尺谱”、“二四谱”之类乐谱以及其它各种民间乐谱,但这些乐谱依然通通是一些不完全和不细致确定的“框架谱”、“骨干音谱”,它们以其“概括性”形态,潜意识地为广大使用者、传承者留下了很多可以即兴创造和变异求新的艺术发展空间,因而其传播方式的艺术本质,仍然具有明显的“口头文化传播”特征。
  在提倡保护和发展我国优秀“口头文化”、“非物质文化”的今天,结束过去错误地夸大这一传播方式“落后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取而代之将是要进一步充分理解和认识它们过去存在时刻的“先进性”:这是中华民族根据自身久远社会音乐传统和社会生活机制需要而对应产生的一种传播方式,正是因为这种传播方式才可能为传播者创造即兴发挥其艺术个性和特色的空间,才能使广大受众群体在千变万化而出的各种传统音乐个体类型面前,尽其所需地满足各自各种不同艺术趣味的需求,同时也才可能形成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类型及种类百花齐放的历史格局和音乐风格多种多样的当代现实。
  
  三、做好认识论方面的普及工作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中国传统音乐遗产及其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保护现存所有“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重要。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文化”特征,对其特殊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种和文化类型,如不进行特殊重点保护和再创造性发扬光大,这部分财富即可能会在我们眼皮下迅速消失,这就像自然生态中物种灭绝一样,将是我国乃至是人类精神文明记录上一个不可挽回的重大失误。对于此点,可能部分文化管理部门和部分专家学者都早已认识到了,然而我所想要说的是:树立这一种认识,在当下似乎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少数文化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身上,而应当普及于广大基层群体,因为他们不仅本来就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直接缔造者,他们归根结蒂还是“口头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和保护者。
  由于现代媒体的多样化、快速化和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共生共存,历来就受都市流行文化和上层文化影响的民间基层传统音乐缔造者,在强大的所谓“现代文化”潮流冲击下,也在身不由已的或下意识地进行着自我文化的抛弃和新潮式文化的“模仿”,面对“土生土长”的本来是由自己创造的口头文化,反而“自觉形秽”,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意识和倾向,这种心态的普遍存在,对当前开展的“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工作的开展,亦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以为认真做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认识论方面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在大众群体中广泛宣传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各种“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母源文化性质,宣传传统优秀文化遗产本身固有的继承性和先进性,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保护“大社会”环境,也许才是持久和长远地保护某种非物质性传统艺术文化的有效方法。
  
  四、强调艺术理论科学的社会考察
  
  当代文化艺术科学理论工作者,担负着时代赋予的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崇高使命。从科学理论建设和学术高度来说,我们承担的“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是当代文化艺术理论建设领域中最具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特色的一个项目,而此类项目又因其对象的民间性、民俗性和社会基层性而要求承担具体项目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将“田野作业”(实地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及方法,视为基础的科研工作并将之作为先导去开展工作,即首先将抢救和保护对象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研究作为整个项目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那种长期“不下乡”、“远离老百姓传统音乐生活”的坐在办公室里、呆在都市科研机关里大谈所谓保护、保护方案的做法,或者即便也“下去”走了一趟,但仍是一种走马观花似的“参观感受式”的作法都终因不是广大基层群众艺术心声的切意表达,不是有针对性的某种具体民间音乐生态规律把握,因而并无多少先进性可言。这也是当代传统文化艺术研究领域中最不可取的作法之一。
  事实上这还不仅仅是“抢救和保护”主题如此,即便是一般传统文化科研项目,这种作法亦因缺少第一手资料发现和掌握,也很难体现出一种创新性精神。因此,对整个文化艺术管理和文化艺术理论研究领域主题而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面对实际、进入实际、以实际文化艺术生活环境内容及其体验和观察结果作为政策制定、科研工作的起步,即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管理阶层、民间文化艺术理论科研队伍体现其先进性的奠基工程。在传统的、民间的文化艺术理论建设中,在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管理工作中,是否强调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工作环节的重要性,是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求实作风,当是这一文化艺术保护工程实施者和研究者是否真正代表广大群众利益、是否具备“先进文化代表”特征的试金石。
  
  五、实是求是树立先进而严谨的文化生态保护形象
  
  开展和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程,一定要贯彻“十六大”报告中所论科学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的精神。作为“文化事业”,被保护和被抢救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相关部门将之作为民族文化事业根基性的重点项目投入相当人力和财力去进行科学维护;作为“文化事业”,被保护和被抢救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又因其文化类型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独特性和深邃性而可能被作为一种私有的、特殊的文化产业类型,使之作为“品牌”、“商标”来进行虚假设计包装,去直接为个人和小集体获取某些经济效益。例如,众所周知的云南丽江地区个别人物和所建“古乐会”将外地传入由多民族共同保存和发展起来的“洞经音乐”充为某一个民族的所谓“古乐”,明明是地地道道的一种打着“文化”和“学术”招牌来谋取个人私利的炒作行为,还在那里标榜自己在进行所谓“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即属此类典型表现。
  因此,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保护和抢救“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一种“文化公益事业”,是一个民族群体自身保护自身所创文化和自身利益的一种公益性、前瞻性行为,这就像当代世界各国各民族主动、自觉关注自己生活家园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一样,这是一份为人类群体公益事业服务的真诚和真实投入,那种弄虚作假打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幌子以图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犯罪,决不能让其得逞。也只有如此,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才可能投到实处,才可能有实际的社会效果,才可能进入正确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据此,我们还必须要警觉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国际性的极为严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事业,对这一事业,绝对不可以为之造假和进行欺骗,否则它将会大大损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际社会中初步树立起的科学、严谨的文化生态保护形象,其危害将至深至切!
  
  伍国栋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金兆钧)

南京市民已申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第一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区县或单位 保护单位 备注

民间文学(7)

1 NJⅠ-1 项羽与浦口的历史传说 浦口区 浦口区文化馆

2 NJⅠ-2 长芦民间传说 六合区 六合区第二文化馆

3 NJⅠ-3 伍子胥和浣纱女的故事 高淳县 高淳县固城镇文体站

4 NJⅠ-4 卞和献玉传说 高淳县 高淳县桠溪文体站

5 NJⅠ-5 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 高淳县 高淳县固城镇文体站

6 NJⅠ-6 董永传说 江宁区 江宁区文化馆

7 NJⅠ-7 脱尾龙传说 高淳县 高淳县漆桥镇文体站

民间音乐(5)

8 NJⅡ-1 古琴艺术(金陵琴派) 秦淮区 秦淮区文化馆 已列入省级

9 NJⅡ-2 留左吹打乐 六合区 六合区第二文化馆 已列入省级

10 NJⅡ-3 马铺锣鼓 江宁区 江宁区文化馆

11 NJⅡ-4 高淳民歌 高淳县 高淳县文化馆

12 NJⅡ-5 六合民歌鲜花调 六合区 六合区文化馆

民间舞蹈(17)

13 NJⅢ-1 东坝大马灯 高淳县 高淳县文化馆 已列入省级

14 NJⅢ-2 骆山大龙 溧水县 溧水县文化馆 已列入省级

15 NJⅢ-3 江浦手狮 浦口区 浦口区文化馆 已列入省级

16 NJⅢ-4 麻雀蹦 江宁区 江宁区文化馆 已列入省级

17 NJⅢ-5 跳五猖 高淳县 高淳县桠溪镇文体站

18 NJⅢ-6 栖霞龙舞 栖霞区 栖霞区文化馆

19 NJⅢ-7 跳当当 溧水县 溧水县文化馆

20 NJⅢ-8 打社火 溧水县 溧水县文化馆

21 NJⅢ-9 铜山高台狮子舞 江迹链简宁区 江宁区文化馆

22 NJⅢ-10 长芦抬龙 高淳县 高淳县淳溪镇文体站

23 NJⅢ-11 骨牌灯 六合区 六合区龙袍镇文体中心

24 NJⅢ-12 茶山会 浦口区 浦口区汤泉镇文化站

25 NJⅢ-13 砖墙打罗汉 高淳县 高淳县砖墙镇文体站

26 NJⅢ-14 阳江打水浒 高淳县 高淳县阳江镇文体站

27 NJⅢ-15 龙吟车 高淳县 高淳县淳溪镇文体站

28 NJⅢ-16 沛桥高跷 高淳县 高淳县东坝镇文体站

29 NJⅢ姿裤-17 小马灯 高淳县

六合区 高淳县桠溪镇文体站六合区长芦街道水家湾社区居委会

传统戏剧(3)

30 NJⅣ-1 阳腔目连戏 高淳县 高淳县文化馆 已列入省级

31 NJⅣ-2 洪山戏 六合区 六合区第一文化馆

32 NJⅣ-3 皮影戏 白下区 白下区文化馆

曲艺(6)

33 NJⅤ-1 南京白局 秦淮区 秦淮区文化馆 已列入省级

34 NJⅤ-2 南京评话 秦淮区 秦淮区文化馆

35 NJⅤ-3 送春 高淳县 高淳县文化馆

36 NJⅤ-4 南京白话 秦淮区 秦淮区文化馆

37 NJⅤ-5 打五件 溧水县 溧水县文化馆

38 NJⅤ-6 送麒麟 六合区 六合区第二文化馆葛塘街道文化站

民间美术(10)

39 NJⅥ-1 剪纸(南京剪纸) 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 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 已列入省级

40 NJⅥ-2 灯彩(秦淮灯彩) 秦淮区 秦淮区文化馆 已列入省级

41 NJⅥ-3 十竹斋饾彩拱花技艺 南京文物公司

(南京十竹斋) 南京文物公司(南京十竹斋) 已列入省级

42 NJⅥ-4 南京仿古牙雕 玄武区 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唤穗

43 NJⅥ-5 南京仿古木雕 玄武区 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

44 NJⅥ-6 金陵竹刻 玄武区 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45 NJⅥ-7 周岗红木雕刻 江宁区 江宁区文化馆

46 NJⅥ-8 南京微雕 雨花台区 雨花台区文化馆

47 NJⅥ-9 戏剧脸谱(颜少奎程少岩) 白下区 白下区文化馆

48 NJⅥ-10 南京瓷刻 玄武区

白下区 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白下区文化馆

传统手工技艺(19)

49 NJⅦ-1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研究所 南京云锦研究所 已列入国家级

50 NJⅦ-2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南京金线金箔总厂 南京金线金箔总厂 已列入国家级

51 NJⅦ-3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白下区 金陵刻经处 已列入国家级

52 NJⅦ-4 传统金银饰品工艺 白下区 南京宝庆银楼首饰有限责任公司 已列入省级

53 NJⅦ-5 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工艺 江宁区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鸭业协会 已列入省级

54 NJⅦ-6 天鹅绒织造技艺 南京汉唐织锦

艺术研究所 南京汉唐织锦艺术研究所 已列入省级

55 NJⅦ-7 绒花制作技艺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已列入省级

56 NJⅦ-8 真金线制作技艺 栖霞区 南京金线金箔总厂

龙潭街道办事处

57 NJⅦ-9 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 高淳县 高淳县文化馆

58 NJⅦ-10 绿柳居素菜烹制技艺 白下区 清真绿柳居菜馆

59 NJⅦ-11 刘长兴面点加工制作技艺 白下区 南京刘长兴餐饮有限责任公司

60 NJⅦ-12 金陵折扇制作技艺 栖霞区 栖霞区文化馆

61 NJⅦ-13 雨花茶炒制工艺 江宁区 江宁区文化馆

62 NJⅦ-14 方山裱画技艺 江宁区 江宁区文化馆

63 NJⅦ-15 窦村石刻技艺 江宁区 江宁区文化馆

64 NJⅦ-16 南京钟制造工艺 鼓楼区 鼓楼区文化馆

65 NJⅦ-17 秦淮风味小吃加工制作技艺 秦淮区 秦淮区文化馆

66 NJⅦ-18 龙袍蟹黄汤包加工制作技艺 六合区 六合区龙袍镇文体中心

67 NJⅦ-19 明觉铁画锻制技艺 溧水县 溧水县文化馆

传统医药(3)

68 NJⅧ-1 张简斋国医医术 秦淮区 张简斋国医研究中心

69 NJⅧ-2 高淳梁氏骨科 高淳县 高淳县东坝镇文体站

70 NJⅧ-3 灵芝传统知识及应用 玄武区 南京中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杂技与竞技(3)

71 NJⅨ-1 殷巷石锁 江宁区 江宁区文化馆

72 NJⅨ-2 六月六龙舟竞渡 高淳县 高淳县砖墙镇文体站

73 NJⅨ-3 抖空竹 秦淮区 秦淮区文化馆

民俗(14)

74 NJⅩ-1 秦淮灯会 秦淮区 秦淮区文化馆 已列入国家级

75 NJⅩ-2 妈祖庙会 下关区 下关区文化馆 已列入省级

76 NJⅩ-3 南京赏梅习俗 玄武区 玄武区文化馆

77 NJⅩ-4 蒋王庙庙会 玄武区 玄武区文化馆

78 NJⅩ-5 雨花石鉴赏习俗 六合区 六合区第一文化馆

79 NJⅩ-6 南京祠山庙会 溧水县

高淳县 溧水县文化馆高淳县桠溪镇文体站

80 NJⅩ-7 薛城花台会 高淳县 高淳县淳溪镇文体站

81 NJⅩ-8 夫子庙花鸟鱼虫市 秦淮区 秦淮区文化馆

82 NJⅩ-9 牛首山踏春习俗 江宁区 江宁区文化馆

83 NJⅩ-10 泰山庙会 浦口区 浦口区文化馆

84 NJⅩ-11 狮子岭庙会 浦口区 江浦街道文化站

85 NJⅩ-12 上梁仪式 高淳县 高淳县文化馆

86 NJⅩ-13 水八鲜饮食习俗 建邺区 建邺区图书馆

87 NJⅩ-14 南京老地名 南京市地名协会 南京市地名协会

有问题可以联系我,邮箱:zhen@yeah。本人工作就是江苏省的非遗研究。

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一批

本次北京市公布的名录(民间文学类空缺)包括: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11项、传统戏剧5项、曲艺6项、杂技与竞技5项、民间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7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5项。其中,已经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京剧者颂等13个项目列入其中。另外,备受关注的相声、象棋、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等耳熟能详的的民间文化项目也列该名录。

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8项) (共计1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 BJⅢ―1 京西太平鼓 门头沟区文委 7. BJⅢ―2 延庆旱船 延庆县文化馆 8. BJⅢ―3 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 昌平区文委 9. BJⅢ―4 密云蝴蝶会 密云县文委 10. BJⅢ―5 米粮屯高跷 丰台区王佐镇政府 11. BJⅢ―6 海淀扑蝴蝶 海淀区文委
海淀区文化馆 12. BJⅢ―7 白纸坊太狮 宣武区文委 13. BJⅢ―8 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 宣武区文委 14. BJⅢ―9 沙峪村竹马 怀柔区渤海新镇政府 15. BJⅢ―10 通州运河龙灯 通州区漷县镇政府
通州区文化馆 16. BJⅢ―11 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 门头沟区文委 (共计6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2. BJⅤ―1 相声 市文化局 23. BJⅤ―2 岔曲 西城区文化馆 25. BJⅤ―4 京韵大鼓 市文化局 26. BJⅤ―5 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 密云县文委 27. BJⅤ―6 平谷调 平谷区文委
平谷区文化馆 (共计5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8. BJⅥ―1 天桥中幡 北京付氏天桥首伍郑宝三民俗艺术团
宣武区文委 29. BJⅥ―2 抖空竹 宣武区文委
宣武区广内街道办事处 30. BJⅥ―3 帽山满族二贵摔跤 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政府 31. BJⅥ―4 围棋 市体育局 32. BJⅥ―5 象棋 市体育局 (共计3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3. BJⅦ―1 象牙雕刻 崇文区文委 34. BJⅦ―2 北京玉器工艺 北京市玉器厂
京城百工坊 35. BJⅦ―3 曹氏风筝工艺 海淀区文委
海淀区文化馆 (共计7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6. BJⅧ―1 景泰蓝制作技艺 崇文区文委 37. BJⅧ―2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朝阳区文委
朝阳区文化馆 38. BJⅧ―3 木版水印技艺 北京市荣宝斋 39. BJⅧ―4 雕漆技艺 崇文区文委
怀柔区文委 40. BJⅧ―5 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中国全聚德橘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1. BJⅧ―6 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 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 42. BJⅧ―7 绒布唐工艺 东城区文化馆 (共计43项) 序 号 项 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东来顺饮食文化 北京东来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 3 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 北京鸿宾楼餐饮有限责任公司 4 北京烤肉制作技艺 聚德华天控股有限公司北京聚德华天烤肉宛饭庄 5 壹条龙清真涮羊肉技艺 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 6 “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 北京市崇文区崇文门外街道办事处 7 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 北京月盛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8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 9 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 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 10 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王致和食品厂 11 张一元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北京市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12 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 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 13 牛栏山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牛栏山酒厂 14 “菊花白”酒酿制技艺 北京仁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15 长哨营满族食品 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政府 16 板栗栽培技术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政府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政府 17 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 北京红都集团公司 18 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有限责任公司 19 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 北京红都集团公司、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 20 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北京盛锡福帽业有限责任公司 21 马聚源手工制帽技艺 北京步瀛斋鞋帽有限责任公司 22 内联升手工布鞋制作技艺 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 23 北京金漆镶嵌制作技艺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 24 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北京市通州区工艺美术协会、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 25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 26 北京戏装制作技艺 北京剧装厂 27 京剧盔头制作技艺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办事处、北京市玉海腾空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28 北京补花技艺 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 29 北京宫廷补绣 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艺品厂 30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北京龙顺成中式家具厂 31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 北京市地毯五厂 32 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 北京市戴月轩湖笔徽墨有限责任公司 33 王麻子剪刀锻制工艺 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委员会、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 34 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 北京市荣宝斋 35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 36 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 中国书店 37 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紫石砚厂 38 琉璃渠琉璃制作技艺 北京西山琉璃瓦厂、北京明珠琉璃制品有限公司 39 孙氏祖传糕点模具制作技艺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人民政府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40 “瞎掰”(鲁班枕)制作技艺 北京市密云县文化馆、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文化服务中心
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镇文化服务中心 41 北京哈氏风筝制作技艺 北京汉风文化发展公司 42 费氏风筝制作技艺 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 43 绣花鞋工艺(王冠琴) 北京现代力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共计5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BJⅠ-1 磨石口传说 石景山区文化馆
2 BJⅠ-2 曹雪芹(西山)传说 曹雪芹纪念馆
3 BJⅠ-3 凤凰岭传说 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公园
4 BJⅠ-4 天坛的传说 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5 BJⅠ-5 前门的传说 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共计1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 BJⅡ-1 京都北韵禅乐 北京市佛教协会 (共计7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7 BJⅢ-1 苏家坨太平鼓 海淀区苏家坨镇人民政府
8 BJⅢ-2 西铁营花钹挎鼓 丰台区西铁营村村委会
9 BJⅢ-3 高跷秧歌 朝阳区高碑店村委会
海淀区西北旺镇人民政府
昌平区文化委员会
顺义区北小营镇人民政府
10 BJⅢ-4 北窖村狮子会 房山区佛子庄乡政府
11 BJⅢ-5 永宁南关竹马 延庆县永宁镇南关村
12 BJⅢ-6 小红门地秧歌 朝阳区小红门乡政府
13 BJⅢ-7 六郎庄五虎棍 海淀区海淀乡人民政府
曲艺
(共计3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 BJⅤ-1 数来宝  崇文区文化馆
15 BJⅤ-2 梅花大鼓 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曲艺团)
16 BJⅤ-3 太平歌词 海淀区曙光街道办事处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共计10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7 BJⅥ-1 口 技 北京杂技家协会、北京爱韵文化艺术中心
18 BJⅥ-2 八卦掌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八卦掌研究会
19 BJⅥ-3 孙式太极拳 北京市西城区体育总会、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孙式太极拳研究会
20 BJⅥ-4 吴式太极拳 大兴区兴丰街道办事处、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
21 BJⅥ-5 六合拳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六合拳研究会
22 BJⅥ-6 通背拳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通背拳研究会、石景山区武术协会
23 BJⅥ-7 傅氏幻术 魔幻天空工作室
24 BJⅥ-8 三皇炮捶拳 石景山区武术协会
25 BJⅥ-9 珍珠球 首都体育学院
26 BJⅥ-10 意拳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意拳研究会 (共计11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7 BJⅦ-1 京绣 北京云龙京绣艺术中心
28 BJⅦ-2 北京刻瓷 北京玉器二厂有限责任公司、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9 BJⅦ-3 北京扎彩子 崇文区龙潭街道办事处
30 BJⅦ-4 北京砖雕 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1 BJⅦ-5 北京仿古瓷 鼎盛陶琦(北京)艺术品有限公司
32 BJⅦ-6 通州骨雕 通州区梨园镇政府
33 BJⅦ-7 彩塑京剧脸谱 北京市玉海腾龙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34 BJⅦ-8 毛猴制作技艺 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
35 BJⅦ-9 北京绒鸟(绒花) 崇文区东花市街道文化活动中心
36 BJⅦ-10 北京绢人 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
37 BJⅦ-11 彩塑“兔儿爷” 双彦泥彩塑工作室 (共计15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8 BJⅧ-1 北京木雕小器作、北京市工艺木刻厂有限责任公司
39 BJⅧ-2 王氏装裱技艺、北京画院
40 BJⅧ-3 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41 BJⅧ-4 正兴德清真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北京市正兴德茶叶有限公司
42 BJⅧ-5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 北京昌平区沙河吴氏管乐社
43 BJⅧ-6 传统药香制作技艺 北京羽亮手工制香研究工作室
44 BJⅧ-7 北京蒙镶 北京吴中凤蒙镶艺术品有限公司
45 BJⅧ-8 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
46 BJⅧ-9 护国寺清真小吃制作技艺 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
47 BJⅧ-10 砂锅居全猪席制作技艺 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
48 BJⅧ-11 柳泉居京菜制作技艺 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
49 BJⅧ-12 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北京市仿膳饭庄有限责任公司
50 BJⅧ-13 颐和园听鹂馆寿膳制作技艺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51 BJⅧ-14 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艺、北京大顺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52 BJⅧ-15 古琴传统制作技艺 北京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 (共计4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3 BJⅨ-1 王氏脊椎疗法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
54 BJⅨ-2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 北京世纪坛医院
55 BJⅨ-3 程氏针灸 北京大诚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
56 BJⅨ-4 清华池修治脚病传统技艺 北京翔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清华池浴池 (共计3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7 BJⅩ-1 花市元宵灯会 崇文区崇外街道办事处
58 BJⅩ-2 丫髻山庙会 平谷区文化委员会
59 BJⅩ-3 幡鼓齐动十三档 北京民俗博物馆

相关专题: 文化遗产 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