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汗血宝马的精神

人们说的汗血宝马到底是什么样的马?汗血宝马又有多厉害啊?

汗血宝马——最古老的马种之一

众多名马的祖先

“汗血宝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此马产于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是经过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阿哈尔捷金马头细颈高,四腔哪侍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目前,汗血宝马的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大都有阿哈尔捷金马的血统。

很多帝王的坐骑

阿哈尔捷金马常见的毛色有淡金、枣红、银白及黑色等。阿哈尔捷金马历史上大都作为宫廷用马。亚历山大·马其顿、成吉思汗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阿哈尔捷金马被称为“天马”和“大宛良马”。据说,史书中的“血汗宝马”即源自阿哈尔捷金马。

如今仅存2000匹

阿哈尔捷金种马场位于阿什哈巴德西南郊,始建于1922年,前身为里海养马厩,1992年改名为尼亚佐夫总统种马场。阿哈尔捷金马总数约2000匹,曾多次作为国礼赠给外国领导人。近年土致力于缓判向国际市场介绍阿哈尔捷金马。

汗血宝马的历史

   中国对“汗血马”的最早记录是在2000年前的西汉,汉初白登之战时,汉高祖刘邦率30大军被匈奴骑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

  汉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心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宣称"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伍吵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

  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引进了“汗血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汉军与外军作战中,一只部队全部由汗血马上阵,敌方人数众多,刮目相看。久经训养的汗血马,认为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对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马高大、清细、勃发,以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不战自退。

  汗血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但是为什么后来消失无踪。从史料看,当时, 引进的汗血马数量相当大,雌雄比例也比较适中,进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于中国的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任何引入马种,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在这一过程中,“汗血马”因自身的缺点而造成后人的弃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骑马作战,身批甲胄、手提兵器,总重相当大,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并且由于马具的原因,汗血马不能驾辕,而粗壮的蒙古马则无此劣势,最后几乎所有从中亚、西亚引入的种马都归于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国百姓视野中消失了千年的梦幻之马“汗血宝马”——阿赫达什(宝石之意),从它的故乡中亚土库曼斯坦,由空中穿越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这匹马是土库曼斯坦总统作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征赠送给我国领导人的。

  说起“阿赫达什”的血统,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苏军著名元帅朱可夫的坐骑。朱可夫骑着它在乌克兰打败德军名帅曼施坦因,骑着它参加过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宝石"的系谱表明,它的先辈都曾被收录在名马档案,"宝石"爷爷的爷爷曾获得20世纪60年代奥运会马术比赛盛装舞步的冠军。显赫的出身注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宝石"刚两岁时,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纪录就达到了1分12秒4。正是极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宝马成为世界级名马,当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纯血马体内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国际市场上,汗血宝马的售价十分昂贵,通常每匹几十万美元,有的身价甚至高达1千万美元。

  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土库曼人将马视作亲人对待,并只送给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给中国的这匹马将成为“土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汉书》记载,大宛国贰师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马,奔跃如飞,无法捕捉。大宛国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马放在山下。野马与母马交配了,生下来就是汗血宝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胁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马”这种活在史书上的传奇之马,在消失了2000年后,"奇迹"般地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

汗血马和赤兔马哪个跑得快?

汗血宝马是马种,而不是一匹马.而赤兔马是传说中的一匹好马.如果真比,最大的可能性是有的汗血马比赤兔马跑得快.有的比赤兔马跑得慢.1996年汗血宝马"宝石"刚两岁时,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纪录就达到了1分12秒4。非常快,我想这个速宏猛敏度应该比赤兔马快.

现在公认,速度最快的马是纯血马,1分钟能跑1000米,但这蔽枝样的速度只能在训练场或赛马场坚持一两分钟,时间一长,马就可能累死。汗血马奔跑速度较快,跑完1000米仅需1分零5秒,并且此马体态十分优美,知态精神饱足。

目前(2008年)我国共有汗血宝马8匹 5匹在长春。

相关资料
ke./view/68473?wtp=tt#1
ke./view/43462.htm

牛汉的汗血马的赏析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马在人类生活、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于评价功绩比喻为“汗马功劳”。可见我国“马文化”在历史上的丰厚程度。

什么叫马文化?按照教科书的解说是:以反映人马关系为内容,是人类文化的分支。它包括人类对马的认识、驯养、使役以及人类有关马的美术、文艺及体育活动等内容。

新疆农业大学的马学专家介绍说,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已用马驾车,殷代即开始设立马政,是世界上最早的马缺源颂政雏型。周代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秦汉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大规模经营马场,汉代在西北边区养马30万匹,唐初在西北养马70余万匹,在经营管理上又有所改进。汉唐盛期,从西域引入良马7000多匹改良军马。当时养马业的兴盛,不仅对国防起了重要作用,还进一步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随着养马业的发展,历朝历代积累了丰富的养马经验,在养马科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远在周代出现善于养马的非子,善于赶马车的造父,名入史册,传闻后世。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相马家,各家判断良马的角度不同,形成各种流派,为我国古代相马学奠定了基础。赵国的王良,秦国的方九皋,特别出名的秦穆公的监军少宰孙阳,世人敬仰选马技术超群,而喻为伯乐。伯乐著的《相马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相马著作,一直流传至今。唐代有其他相马经问世。

宋代曾施行过保马法,效果不大。元代重视养马,但只注意当地养马业的发展。明代采历代马政制度所长,重视养马,马政设施甚为完备。清代扩充了官办马场,限制民间养马,禁止贩马,使民间养马业受到摧残。辛亥革命后军阀连年混战,养马衰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马匹数量损失严重,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马匹数比1933年减少24.8%。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发展耕畜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在积极发展马匹数量的同时,注意马匹质量的提高,除本品种选育外,引入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和培育新品种,取得显著成绩。由于政策的落实,1952年和1949年比较,马增加25.7%;1963年经过调整之后,养马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77年马达到1144.7万匹,居世界之首。

我国马匹大部分布在北方地区,即兰州以西的新疆、青海,以北的内蒙古、东北、华北北部,以南的四川山地、云贵高原。东北、西北、华北马匹总数约占我国马匹总数的3/4。

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中,马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将有关马的内容从我国的文化史中抽出,那留下的文化典籍和艺术作品将会残缺不全甚至惨不忍睹。在这方面只要对中华文明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有真切感受。

说马

马有许多佳名美誉:千里马、天马、宝马、汗血善马、骏马、老骥裂旦、白驹等等。唐太宗屡用以征伐的六骏、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骏、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号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锡以嘉号。髫龄读《三字经》,就知道“马牛羊、鸡犬豕”等六畜,马与牛羊列上珍三品,而马居六畜之首。稍长读《幼学琼林》有“录�骅骝,良马之号”之句。走到商肆店铺,常见“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的对联,以企盼经营顺利,生意兴旺。
马在史传中多记有故事,《史记·大宛列传》记张骞使西域,在给汉帝的报告中,盛陈大宛名特产,特指称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后又有使者夸赞其马。并言最善者在大宛贰师城,武帝急于得善马,曾派人“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遭到拒绝,于是不惜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以数万专门之师,直趋贰师城,取得善马。赐名“天马”。可见善马之为时所重。
马在人类社会生活与事业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流传着许多成语、俗谚。终日奔忙谓之“马不停蹄伏郑”,不迷方向称“老马识途”,不乱行止惟“马首是瞻”。祝事功有成,莫不言“马到成功”。若言文采。李白自荐于韩荆州而称“虽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晋桓温北征,才华为一时所称的袁宏(虎)相从,“会需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世说新语·文学》)北魏傅永,字�期,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可惜只是一介武夫,连友人的来信都无法回复,而请另一位朋友代答,遭到拒绝,于是“发奋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终于成为一位文武全才,建立事功,以致魏高祖常常叹服说:“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惟傅�期耳!”事见《魏书》与《北史》。傅永的功绩,马至少做出了一半贡献。秦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铜车马得行军快速之效,马踏飞燕示马之迅猛,驰道之修亦利马之驱驰;唐宗连年征伐,所驱策者六骏,贞观之治,六骏有其功。太宗不仅自撰《六马赞》,还刻石镶于墓室,示至死不能须臾离六骏。是以元人王恽题唐韩干画马诗有句云:“昭陵六骏秋风里,辛苦文皇百战功”,以赞叹六骏之勋绩。俗语有“马到成功”之说,正以马之屡建夫功,深在人心。而“一马当先”正以见勇士之奋进。
马以速度见称而成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选。周穆王以八骏巡行四方,升昆仑之墟。传说还因八骏之快捷而缩短了与西王母相会的时间。光阴似箭,而以马之疾驰为喻者,尤所习知,即下智若秦二世,亦深明此理。《史记·李斯传》记称:“二世燕居,乃召高与谋事,谓曰:‘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庄子·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汉张良、魏豹的史传中亦都有“人生一世间,若白驹之过隙”。是可见周秦以来,已以良马白驹之快捷喻光阴之迅速。
河图洛书相传为文化之肇端,白马驮经得外来文化之滋润,马遂为重要文艺题材之一,画家色彩,毕现马之威武、飘逸、洒脱、奔腾种种美姿;八骏、六骏以及百马之图永为画家笔墨所至,唐曹霸画马,诗圣杜甫为作《丹青引》诗以赠,佳篇传诵至今。近代画家徐悲鸿亦以画马获誉海内外,人争仿作。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的《白驹》之什,就有“皎皎白驹”之句,言良马之毛色,《六月》颂“四牡马癸马癸”,则言良马之强壮。诗人笔下,马更是重要写作对象,古诗十九首之“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喻人之不能忘本,魏武以老骥自喻,世传名句。唐宋诗人更多吟咏,杜甫诗集随手翻检,可得咏马之作多首,而汗血善马之刻画,尤令人神往。其《房兵曹胡马》诗云:“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宋王安石的《骅骝》一诗,更为简洁动人,诗云:“骅骝亦骏物,卓荦地上游。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宋孤臣郑思肖发出“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的悲愤,充分表达眷念故宋的旧情。类此难以尽检。
颂赞马的故事和诗文,还可以搜求到无数。只就这些拾零,便能看到马的威武、强壮、俊逸、飘洒、快速等等特有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气概。在迎接以马作为生肖标志的新一年,愿马的诸种优异特性涵盖和润泽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角落,让中华民族像“天马”那样腾跃。

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1�的卢马,是刘备的坐骑。一次刘备遇难,骑的卢马逃跑,危急之时落入檀溪中,刘备着急地对的卢马说:“的卢,今天遇到大难,你一定要帮忙呀!”于是,的卢一跃三丈,带刘备逃出险境。

2�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李世民为纪念它们,将它们的形象雕刻在自己陵墓的石屏上。相传六骏的图形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工匠们把这些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甚至在人们心目中被神化了。据传说,安史之乱时,在潼关之战中,忽然飞沙走石,黄旗招展,杀出数百队骑兵,致使叛军仓皇逃窜。偃旗息鼓后,骑兵也突然消失。后来,据守护昭陵的官员说,就在潼关交战那天,昭陵石人石马汗湿欲滴。

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本是西海龙王之子,犯了死罪,后被观世音变为白马,随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

4�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它产于大宛,汗水从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文学作品中的马

咏马言志--杜甫马诗一首赏析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一生怀有远大抱负和志向,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首诗借咏友人房兵曹胡马而言心中之志,充分体现了杜甫蓬勃向上、锐意进取之精神及遒劲豪迈的诗圣风格。这首诗非一般咏物诗生硬外加上的言志,而是于咏马之中表现出诗人的情与志。杜甫写马,可谓已达形神俱似之境,首句点明来历不凡(大宛产良马),接着倒装刻画,“锋棱”置前,给人顿生这匹胡马骨峻神清的第一印象;接着诗人尤极善相马的伯乐,观完骨相继察双耳,尖削劲挺的双耳更衬映出马的精悍(附带联系一句:咱现在股市之匹匹马驹是否也大都呈“瘦骨耳峻”了?),复再述马的本领与功力,一个“入”字,韵味十足,侧写马快,正写马疾驰时脚蹄几不落地的飞爽感受;咏马之后转入言志,诗的后两联,借写胡马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杜诗圣极口赞誉这匹宝马良驹能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末联既是言马更又言人,鼓励友人房兵曹,身为兵曹参军,当有万里之志、英豪之气!这虽是激励友人,更反映出诗人自己的壮阔胸襟!!

诗中名句摘选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

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诗

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
清·徐《大猎》诗

对联中的马
沈阳公园联
白马无言,空驮数百岁月
青松有恨,曾记六朝兴亡

无锡蠡园项羽祠联
此地疑仙,蓬莱、瀛洲、方丈
不知有汉,美人、名马、英雄

无锡黄埠墩联
九龙绕郭而来,一颗明珠,宛然芙蓉烟雨
万马窥江而去,半规浮玉,依然杨柳楼台

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联
(晚明人集陈抟书法)
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汉中饮马池联
神龙时作苍生雨
饮马常思赤帝风

杭州于谦墓联 杨鹤于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努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杭州岳王庙联 王蘧常
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
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

应答联(一)
(上联牛元璋出,下联朱棣对)
风吹马尾千条线
日照龙鳞万点金

应答联(二)
(陶澍幼时放牛归对学馆东家)
小子牵牛入户
状元打马回乡

相关专题: 宝马 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