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脊线也称为什么线
山脊线又称什么线?A示坡线 B集水线 C山谷线 D分水线
山脊线又称D、分水线。
分水线顺直平缓,起伏不大,岭脊肥厚的分水岭是布设山脊线的理想地形,路线可大部或全部设在分水岭上。
但高山地区的分水岭常常是峰峦、垭口相间排列,有时相对高差很大,这种地形的山脊线,则为一槐迹耐些较低垭口所控制。
路线须沿分水岭的侧州派坡在垭口之间穿行,线位大部分设在山腰上,山脊线,一般线形大多起伏、曲折,其起伏和曲折程度则视分水岭的形状、控制垭口间的高差和具体地形而异。
扩展资料:
山脊线一般具有土石方工程小,水文和地质情况好,桥涵构造物较少等优点。但是否采用山脊线方案主要应考虑水岭的方向不能偏离路线总方向过远;分水岭平面下能过于迂回曲折,纵面上各皿口间的高差不过于悬殊;控制垭口间山坡的地质情况较好,地形不过于陡峻零乱。
山脊线线位较高,一般远离居民点,不便于为沿线工农业生产服务;有时筑路材料及水源缺乏、曾加施工困难;另外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有云雾、积雪、结冰等对行车和养护不利等铅春缺点,这些都应在与其他路线方案作比较时予以充分考虑。
山脊线和山谷线分别称为分水线合水线原因
山脊处由于高度最大,使得水往两边分流,是分水线,山谷处地势低,四周的水往此处汇聚,是合水线
地貌要素
地表上高低起伏变化的形态总称为地貌,有时也称地形或地势。地貌形态多种多样,通常《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中按其起伏变化情况划分成如下地形类别:
平坦地:地势起伏小,地面倾斜角一般在3°以下的地区。
丘陵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3°~10°之间的地区。
山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10°~25°之间的地区。
高山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5°以上地区。
图1-39a为某地的山地地貌。地貌形态虽然较为复杂,但可归纳为下列几种基本形态:山、山脊、山谷、鞍部、盆地、台地、陡崖等。
图1-39 地貌及其地形图
山:地面的显著隆起部分称为山,大者叫山岳,小者叫山丘。山的最高点叫芹握山顶,尖峭的山顶叫山峰。
山脊:由山顶向下延伸的凸起地带叫山脊。山脊上最高点的连线叫山脊线。在山脊上,雨水以山脊线为分界线流向两侧坡面,故山脊线又称分水线。山侧的倾斜面叫山坡(斜坡);山坡与平地相接的地方且有明显基部称为山脚。
山谷:相邻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称为山谷。山谷按特征和形成又分为山谷、峡谷、冲沟和雨裂,谷地的最高部分叫作谷源。最低而宽阔的部分培胡叫作谷口。山谷最低点连线称为山谷线。在山谷中,雨水由两侧山坡汇集到谷底,然后沿山谷线流出,故山谷线又称集水线。
鞍部:鞍部是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凹地,鞍部既处于两山顶的山脊线连接处,又是两集水嫌中庆线的顶端。有道路通过的鞍部叫隘口。
盆地:四周高而中间低洼,形如盆状的地貌叫盆地(凹地),小范围的盆地叫坑洼。
台地:四周为陡峭的斜坡,中间部分高而平坦,形如平台状地貌叫台地;面积较大而延伸较长的台地称为塬。
陡崖:倾斜在45°以上、70°以下的山坡叫陡坡。陡崖是地面坡度大于70°的陡坡,甚至为90°的峭壁,下部凹入的陡崖叫悬崖。
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