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房玄龄有关的成语 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拼音:fáng móu dù àn
出处:后晋·刘煦《旧唐书·房玄棚散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翻译:有传言说李世民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说:“一定要杜如晦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这都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的缘故。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补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
成语典故唐朝初年链拿氏,唐太宗善于任用敏桐能人为之服务,经常听从大臣的意见。
一次他与房玄龄商量国事,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后,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房、杜二人,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人称“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分工协作、合同作战,团队精神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说说“房谋杜断”这个成语的含义。
房谋杜断
【解释】搭老:指唐太宗时,岩御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
【近义词】:天作之合
【语法】知枣升:联合式;作补语
人们把房玄龄的善谋略和杜如晦的善决断归纳为一个成语是什么
房谋杜断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燃瞎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悄晌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皮运空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
【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