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的别名叫什么 中药胡桃是什么
中药胡桃是什么
胡桃,俗称核桃。乔木,高达20-25米;树干较别的种类矮,树冠广阔;树皮幼时灰绿色。奇数羽状复叶长25-30厘米,叶柄及叶轴幼时被有极短腺毛及腺体;小叶椭圆状卵形至长椭圆旁悔形。雄性葇荑花序下垂。
雄花的苞片、小苞片及花被片均被腺毛;雄蕊6-30枚,花药黄色,无毛。雌花的总苞被极短腺毛,柱头浅绿色。果序短,杞俯垂;果实近于球状,无运大正毛;果核稍具皱曲,有2条纵棱,顶端具短尖头;隔膜较薄,内里无空隙;内果皮壁内具不规则的空隙或无空隙而仅具皱曲。花期5月,果期10月。
扩展资料:
1、栽植时间:以秋季和春季为宜。秋季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春季3月上旬至4月上旬。
2、栽植密度:栽植密度要根据立地条件、栽培品种和管理水平而定。早实品种株行距以3×5米或4×5米为宜,亩栽植33-45株;晚实品种株行距以5×6米或6×6米为宜,亩栽植19-22株。
3、栽植技术:栽植时,对苗木主根过长和受伤根系进行修剪后,用GGR6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仿腊50-100ppm和黄泥浆进行蘸根处理。将处理好的苗木放入穴内,用熟土填埋,提苗轻踩,当填土与地面水平后踩实,再浇足定根水,用80×80厘米或100×100厘米的地膜进行覆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桃
胡桃肉的别名有哪些?
胡桃肉的别名有胡桃仁、核桃仁、核桃肉含姿、胡桃核仁、胡桃、羌桃仁、万岁子仁等。
核桃仁为胡桃核内的果肉,又名胡桃仁、胡桃肉。核桃为胡桃科、胡桃属植物,乔木,高达20~25米;树干较别的种类矮,树冠广阔;树皮幼时灰绿色,老时则灰白色而纵向浅裂;小枝无毛,具光泽,被盾状着生的腺体,灰绿色,后来带褐色。
胡桃生长环境:
胡桃树喜凉爽干燥气候,耐干旱,耐寒冷,怕湿热、涝、盐碱。年平均气温10-14℃,绝对最低气温-25℃,年降水量400-1200mm下,生长正常。绝对最低气温-30℃以下,枝条、花易受冻害,夏季最高气温超过40℃,果实和枝谈行绝条易发生日灼。喜光。
寿命长达200-300年,一般2-4年为始果期,20-30年为盛果期。以阳光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砂质土壤带前和壤土栽培为宜。过粘重的土壤和瘠薄土壤生长不利。
生于海拔400-1800米之山坡及丘陵地带,我国平原及丘陵地区常见栽培,喜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常见于山区河谷两旁土层深厚的地方。产于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分布于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核桃仁
核桃为什么叫核桃?
核桃,原名胡桃、又名羌桃。早在公元3世纪初,西晋张华著的《博物志》一书中,就有“张骞使西域,得还胡桃种”的记载。《西京杂记》中有:“核桃出西域,甘美可食”的记载。据考证,公元319年,晋国大将石勒占据中原,建立后赵,因其忌讳“胡”字,故将“胡桃”改名为“核桃”,此名延续至今。
《本草纲目》记载:“此果本出羌胡,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始得种还,移植秦中,渐及东戚汪土”。在中国分布于于中国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生于海拔400-1800米之山坡及丘陵地带,中国平原及丘陵地区常见栽培。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认为我国核桃为西汉时张骞从西亚、东欧等国外引入,这种说法均源于西晋时张华所著《博物志》中“张骞使西域还,乃得核桃种数仔绝”的记载。相传初从西亚的伊朗、印度带回时,先栽植到京都长安御花园,由于气候不适,后移植至秦巴山区,随后逐渐扩展到北方广大地区。据此,后来的本草、农史书、历史书籍以及现代有关林业果树等方面的志书或教材,亦多以此照抄入书,广为流传。
近几十年来,我国有关专家学者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考古和对古生物的研究,确切证明我国是核桃的原产地之一,并非从国外引入,其主要证据和理由如下:
1.张骞不可能从国外带回核桃。张骞为陕西省城固县人,为西汉博望候。西汉时作为汉武帝的特使,曾三次出使西域诸国,从事文化、政治、外交活动,其功勋和业绩是十分巨大的。第一次出使为公元前139—126年(共13年),曾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费尔干那)、康居(前苏联阿姆河以上到巴尔喀什湖之间)、大月氏(阿富汉)、大夏(今甘肃敦煌和祁连山之间)等地,中途被匈奴拘禁10年,回到长安仅有二人。第二次末能到达西域。第三次约在公元前115年出使乌孙(今新疆伊宁以南、温宿以北地区),再派副使到上述地区及安息(今伊朗)等地,由于道路遥远,交通不便,仅靠骑马行走,历尽坎坷,且无其它保存设备,带回核桃的可能性极小。即使从国外带回种子,途中长达10余年时间,因高油脂变质不能发芽成苗,若为苗木或枝条也会干枯死亡。
2.“西域”现今大部分为我国版图范围。“西域”一名始于西汉,广义为亚洲西部及欧州东部一带,狭义指我国玉门以西及葱岭以东,包括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广大地区。上述地区西汉时未统一归属在大汉版图,现今绝大部分在我国境内,且距京都长安较近,极可能是从此处带回,这也充分证明核桃为我国原产地之一。
3.“张骞从西域带回核桃种”为后人补记,可能为误传。《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记转史书,比较权威。司马迁所著《史记》为公元前108年,张骞死于公元前114年,两者相距仅6年,在此书中只有蒲陶和苜蓿的记载,而无核桃及其植物的记述。离张骞出使西域后300年西晋的张华,在其所著的《博物志》一书中,未讲任何依据而说张骞带回胡桃种,是无史实依据而贸然加给张骞的,从薯姿而讹传至今。
4.我国考古和古生物研究表明核桃原产于我国。我国考古工作者1954年在西安半坡遗址(距今6000年以上)考古挖掘发现,在土壤中有大量花粉粒,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14实验室测定距今7200±80年之间;1980年河北文物考古队在河北省武安县磁窑遗址考古挖掘出土了遗存的炭化核桃坚果壳,据中科院C14实验室鉴定,认为距今7335±100年。上述研究都充分说明我国黄河流域在7000年以前就有核桃的分布。
综上分析认为,张骞自国外带回核桃之说缺乏史料依据,难以令人置信。据地理分布和考古发掘研究,进一步证明我国为世界核桃原产地之一,距今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从而使讹传中国核桃来自于外国的说法得以澄清,恢复我国核桃历史悠久,且为中心起源地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