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抗震设防区是指什么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与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第三条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与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相互协调。第四条 城市抗震规划的编制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综合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氏老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并监督实施。第六条 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对城市抗震防灾有关的城市建设、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有关单位应当依法为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必需的资料。第七条 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符合有关的标准和技术,应当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第八条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当达到下列基本目标:
  (一)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
  (二)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
  (三)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第九条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震的危害程度估计,城市抗震防灾现状、易损性分析和防灾能力评价,不同强度地震下的震害预测等。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标、抗震设防标准。
  (三)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
  1、城市抗震环境综合评价,包括发震断裂、地震场地破坏效应的评价等;
  2、抗震设防区划,包括场地适宜性分区和危险地段、不利地段的确定,提出用地布局要求;
  3、各类用地上工程设空核稿施建设的抗震性能要求。
  (四)抗震防灾措施:
  1、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
  2、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求:城市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热力等生命线系统,及消防、供油网络、医疗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要求;
  3、防止地震次生灾害要求:对地震可能引起水灾、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或者蔓延等次生灾害的防灾对策;
  4、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间距和外部通道要求;
  5.其他措施。第十条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抗震防灾措施应当列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作为编制城市详细规划的依据。第十一条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按照城市规模、重要性和抗震防灾的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种模式:
  (一)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及七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的地区)的大城市应当按照甲类模式编制;
  (二)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05g的地区)的大城市按照乙类模式编制;
  (三)其他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按照丙类模式编制。
  甲、乙、丙类模式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深度应当按照有关的技术规定执行。规划成果应当包括文本、说明、有关图纸和软件。第十二条 抗震防灾规划应当由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进行技术审查。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组成应当包括规划、勘察、抗震等方面的专家和省级地震主管部门的专家。甲、乙类模式抗震防灾规划评审时应当有三名以上建设部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成员参加。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斗孝部门聘任。

抗震设防区是指什么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抗震设防类别有哪些


抗震设防类别: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亏燃帆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分类因素:1、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段培影响的大小。2、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3、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4、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5、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建筑结构遭遇不同水准的地震影响时,对结构、构件、使用功能、设备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的总要求。建筑设防目标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销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

抗震设防类别有几级?怎么划分?

抗震设防类别有四级,划分情况如正孙下: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凯清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扩展资料:

1、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建筑结构遭遇不同水准的地震影响时,对结构、构件、使用功能、设备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的总要求。建筑设防目标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盯兆能力。

2、对于非抗震设防地区农村危改房,也应参照该基本要求并按6度设防标准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对于9度设防地区的农村危改房建设,其抗震构造措施则应高于该基本要求的标准。

3、我国的抗震设计仍然是以概念设计为主。只有少数工程结构才使用抗震验算或模型实验等辅助设计手段。在概念设计中的抗震措施要求,是根据国内外震害经验的总结而规定的。所以,我国现行的各抗震设计规范大都是以“设防烈度”或“设计烈度”为依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抗震设防

相关专题: 抗震 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