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中国榫卯的历史 榫卯技术是从哪个时代流传至今的?

榫卯技术是从哪个时代流传至今的?

榫卯,木构件上采用的凹凸连接方式,是约7000年前的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凸的部分叫做榫,凹的部分叫做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连为一体,使独立的、松散的构件结合成具有各种载荷能力的结构体。榫卯的用途广泛,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家具的灵魂,还被应用于造船、造桥等其他行业。我国古代工匠在榫卯结构上造诣非凡,能够制作出种类繁多、精巧无比的榫卯来,构件之间,不用一根金属钉,就可以做到间不容发、天衣无缝,体现了古人的设计匠心与造物智慧。除了精美、实用等优点外,榫卯结构还蕴含着中国古人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凝结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粹。

中国的榫卯结构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地区的一支原始部落——河姆渡人建造的干栏式建筑,已经使用榫卯技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构件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栏杆的木楞,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先进的密合连接方式,正因如此,榫卯被称为早于汉字历史的民族符号。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人在巢居的基础上发明了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成为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是用竖立的木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颂没察的地板,板上立柱安梁,用芦席围墙、茅草盖顶,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最大单幢建筑面宽至少23米,进深约7米,前檐有宽约1.1米的走廊,其前沿设直棂木栏杆,并设有木梯。干栏式建筑的建造模式使其既能防水防潮察银,也能躲避虫兽侵袭。野茄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等构造中已采用榫卯结合工艺。 

榫卯并非中华文明独创的技术,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也很早就发明了榫卯技术。目前欧洲发现的最早的木构榫卯实例,是位于欧洲中部(今德国东部)的一系列早期水井,它们与中国最早的榫卯实例几乎出现于同一时期,均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埃及人也很早就在家具制作和造船上运用榫卯技术。

中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在哪里?

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数埋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中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架建筑遗址,推算原是一座长条形的体积相当大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根据出土的工具来推测,这些榫卯是用石器来加工的念旦。这一实例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技术水仔毕扰平高于黄河流域。邓福星还列举了在中国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陶屋模型。尖攒式屋顶,四周出檐,四壁一门三窗,外墙还刻有狗的图形,作为5000年前的房屋建筑,其基本结构与文明社会的住室已十分接近。

韩国成功申遗榫卯技术,你了解中国榫卯的历史吗?

相信大家都被一则消息所震惊,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气愤,韩国申遗榫卯成升亩启功?非常遗憾,这个消息是真的。真的对韩国人无语了,之前说端午节是他们的,又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泡菜也是他们的专属,他们也太可笑了。

榫卯一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为什么被韩国人抢走,他们这样的行为简直让人感到可耻。榫卯,古称衲凿,指的是榫头和卯眼。凿衲相应,故常用以喻彼此相合。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有文武之规矩,而无周吕之凿构,则功业不成。”衲,指榫头,用以插入另一部分的榫眼,使两部分连接起来。凿,指器物上的孔,是容纳榫头的。宋朝时已有榫卯的称法。程颍、程颐《二程遗书·伊川语录》中记载过“衲凿者,榫卯也。榫卯圆则圆,榫卯方则方。”宋代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书首耐仔“营造法式看样”及卷五“大木作制度举折”中,均有“卯眼”一词出现。所以,韩国人凭借什么吵如称榫卯是他们的文化遗产。

说起榫卯,相信很多人都想到了中国著名的器匠大师鲁班,鲁班曾经就制造过一个名叫鲁班锁的玩具,这种玩具就是根据榫卯来制作的。早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榫卯就已经出现,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大量的木构件,其中榫卯样式的就有上百件,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木结构技术也不断发展,在春秋至西汉时期就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榫卯被发明,榫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唐宋时期,木作的设计和加工也逐渐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在《营造法式》卷三十图样中,将榫卯分为铺作卯口、梁额卯口与合柱鼓卯三类,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化。

榫卯的发展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日益成熟,中国古代有非常多的建筑都应用到榫卯,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伟大的智慧,仅仅在两块木头上刻上凹凸处,就可以做到天衣无缝,真的是巧夺天工。虽然我国早些年就已经成功申遗榫卯技术,但是韩国刚申遗的“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艺术 ”与我国古代的榫卯技术相差无异,这不仅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气愤。

相关专题: 中国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