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唐朝为什么有两个都城 唐朝为什么有两个首都?

唐朝为什么有两个首都?

这两个首都一个是洛阳一个是西安,刚建国时洛阳是唐朝的首都,但因为无法存在太多人口,所以唐朝又在西安建立了一个首都,将西安作为国家发展中心。

唐朝时候洛阳是东都,长安是西都,这两座城市究竟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分两个都城呢?

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这两座城市的作用分别是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为两个都城的主要原因是长安和洛阳各有优势,长安有山河之固,适合应付变乱,洛阳有中土之美,适合德化天下。

长安地理优势明显,易守难攻,是战略要地。隋唐时期主要威胁为外敌骚扰,只要控制住长安地区,就能抵挡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入侵。从隋代起,都城就设立在长安。

洛阳最大的优势,是它位于帝国的中心,四通八达,交往方便。洛阳一直是产粮大区,而且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光大之地。

唐高宗时,为了解决粮食危险,常常带着带着文武百官去洛阳。 后来唐高宗开始提升洛阳的地位,将它正式定为东都,营建洛阳宫殿,称长安和洛阳为“东西二宅”。洛阳作为副都的法律地位也就此确定。

扩展资料:

长安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缺粮。唐朝政府只好从江南一带征调粮食,尽管有运河,但因为运输的路途遥远,时间久不说,而且风险也很大,一旦遇上狂风暴雨天,弄不好就在运河里翻船了。

到了武则天时期,她做出了更大胆的决定,将洛阳定位帝国的真正首都,改称“神都”,地位超越了长安。从此她一直呆在洛阳,很少再回长安。政府机构也都转移到了洛阳。

武则天垮台后,唐中宗又把政权迁回了长安,但洛阳依然是很重要的陪都,到了唐玄宗时,他执政里有居然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呆在洛阳,而每次去洛阳都是因为粮食问题。

后来有个叫裴耀卿的大臣改良了漕运的工序,大大提高了从江南运粮的速度,长安的粮荒才得已解决。长安的崇高地位从此牢不可破,但洛阳繁华依旧,成了真正的江南一枝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历史

唐朝定都洛阳,为什么又定都长安呢?

西安和洛阳是唐朝不同时期的国都。初唐时期选择长安作为首都,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后来唐朝第一次迁都至洛阳,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为“周”,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西安重新变成都城,但公元904年,唐朝第二次迁都于洛阳。

汉唐时期的西北环境比较好,长安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可以说长安这个古都是大环境造成的结果。隋唐时期都选择了长安作为首都。然而,由于气候的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发展变得越来越干燥,导致农田粮食生产产量不稳定。

长安城不再自给自足,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从外面运输谷物。为了顺利地将粮食从外运到长安,隋朝修建了大运河,以方便从江南到长安的粮食运输。

然而,这个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来自江南的粮食只能运到洛阳,而不能运到长安。因此,有一段时间,唐朝皇帝只能去洛阳,为了更加方便起见,他们可以在那里我们建造了一座宫殿。此后,唐朝形成了“左有洛阳西有长安”两个都城。

相关专题: 唐朝 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