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预算管理的实践难点是 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和策略有哪些

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和策略有哪些

  导语:全面预算是对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考核和控制,以有效地组织、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经营和战略目标的系统化管理方法和工具。是由一系列预算搜枝所构成的预算体系,是由预算规划、编制、执行、控制、考核所组成的管理过程。

  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和策略有哪些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意识较为薄御简弱

  由于我国企业中的一些工作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的较少,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方法不够科学,执行情况较差。再加上企业中的一些负责人对于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的不重视,使得下面的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意识也不强,从而导致了我国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对于与全面预算管理有关工作的参与积极性较差,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全面预算日常管理制度和奖励考核机制的不完善

  全面预算日常管理制度的缺失,奖励考核机制未进行完善的建立等问题存在于企业预算管理中的情况较为严重。完善高效的日常管理制度和奖励考核机制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对于促进预算有效执行十分重要。

  有效执行预算是必须经过一个较为完善高效的预算考核机制。然而,在现实中,企业的一些杂乱无章的预算考核未必可以得到实施,往往存在着延迟预算的情况,第二年才了解第一年的预算状况,企业中的预算管理尚未形成一个较好的完善体系,成果不佳,甚至有些企业中的预算管理制度或奖励机制完全无用。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大效用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使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意义难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细化不足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细化不足的问题越发严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一向抓住正确的企业管理的命脉,企业只有实施较为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才能够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企业才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全面与预算管理细化是运用具体细致的管理标准代替传统陈旧的管理机制,建立较为全面的考核奖励机制,让全面预算管理更加细化,从而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达到管理的目标。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全面预算管理,但是这种全面预算管理离细致的整体管理还不够,因此应当逐步实行改变,让我国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更加完善高效,从而推动企业的成长。

  二、企业应当如何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一)落实贯彻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

  让企业全面落实贯彻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必须要清楚了解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的重要性。所以,企业中的负责人就要先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重要的意识,掌握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收支中的重要作用,并意识到有效地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实现所制定目标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人员的带动下,使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对自身进行严格的要求,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能够达到最大化。

  (二)建立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体系,明确各个预算管理部门的职责,是企业加强自身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为了确保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成功的展开,就必须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机制严格落实,并要求各个部门按照执行的结果实施奖励考核机制,从而让责任、权责、权利相互统一,能够大幅度提高我国企业中管理者的积极性。

  (三)做好完整细化的预算编制工作

  企业管理中的企业预算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高效的完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编镇漏裤制,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目标就是按照企业的预算管理编制所确立,为企业进行去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一盏明灯。在全面预算管理编制的工作中必须十分细化细致,要严格依据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各项步骤进行反复的验证、修订和检查,做到分散权力和集中权力互相统一。逐渐细化复杂的财务资金预算,由单一转向具体,让企业全面预算更为具体,更加细化。

  (四)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做好全面预算的执行

  使得企业内部的控制目标的得以强化,是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是因为企业若是能够使得其内部的控制目标得以强化,就可以使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得到加强,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企业要想强化其内部控制目标,首先要让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加强内部控制目标的认识,进而带动企业中其他的人员加强内部控制目标认识,进而使得企业能够加强管理预算管理。

  (五)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监察,提高效率

  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工作,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首先,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工作,对于企业中其他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各种预算进行监督与管理,其次,作为企业其他的部门进行有专人负责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六)调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考察机制

  调整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考察机制是在企业中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考察机制中的重中之重。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查机制主要有七个标准: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标准,其中的范畴十分广泛,有:全面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是否可行;数据是否精准真实;目标是否明确等;

  二、全面预算的执行标准,有:企业的预算管理实施态度是否端正;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是否及时生效等;

  三、全面预算执行结果标准,有:企业财务业务成绩标准是否科学高效,企业的非财务业务成绩标准是否可行等;

  四、企业全面预算调整标准,有: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施工作是否落实;全面预算是否达到预先的设想等;

  五、分析全面预算的分析标准,有:分析全面预算的差异时间是否在控制范围之内,处理全面预算的见建议是否客观可行等;

  六、全面预算监控标准,有:全面预算实施的监控权力是否分离,全面预算的结果是否高效科学等;

  七、改进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标准,有:企业的管理改革的方向是否改变等。全面管理机制中的七个各异的标准中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反馈系统,考核机制应运而生,并且可以针对奖励考核机制的过程自动纠错。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缺乏对预算工作重要性的认禅判厅识:
首先,由于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事业单位的预算体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前预算时代”,离现代公共预算尚有相当差距。特别是“长官意志”、非制度化、非公开化和公共责任的缺失等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部门和单位对部门预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没有预算、不得支出”和“安排打酱油的钱不能用于买盐”的预算管理理念,预算约束观念淡薄。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一问题在事业单位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领导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单位的预算机构形同虚设,只是空有其表,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传统的预算通常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部门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而不是根据部门项目情况,人员配备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做只能使“贫富差距”加大,不能适应部门的发展需要。
其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存在不科学和不切实际的问题,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而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关注却较少,使得预算编制部门难以调动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预算,更没有条件对预算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这样的预算往往与实际有很大差异,使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预算编制时间短,方法简单;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
首先,预算编制时间短,准备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预算编制作为整个预算管理的起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和人员的积极参与,广泛地进行调研论证,接受多方面的监督,应该具有必要的严谨性和权威性。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基本上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编制时间不足2个月,时间紧,工作量大,财务人员无法调动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对编制预算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认证,闭门造车,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预算质量不高。
其次,预算编制方法简单,质量粗糙。尽管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已推行多年,即取消往年的基数,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结合财力可能,重新测算安排本单位和部门的预算。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零基预算仍难冲锋以落到实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还习惯于“上年基数+本年调整”的老方法,不以单位或部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来确定安排预算,凭既往经验和主观理解来进行编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难以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导致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调工作交流整、追加预算的现象,影响预算执行必要的刚性。
再次,财务收支预算是单位综合预算中的一个部分,它以单位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经营预算、行政预算、事业预算为依据,牵涉的部门多,时间跨度长。因此,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由相关部门组成预算编制小组,充分考虑宏观环境、现实任务等因素,分析预算实现的可能性和难度。但是目前编制财务预算通常仅仅就一个财务部门的工作,编制时间也不足两个月。这样,无法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预算,也无足够的时间对预算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这样的预算只能依据上年数据编制,往往与实际相距甚远。
三、预算执行不力,随意现象严重:
首先,由于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等原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结束之后,普遍缺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科学分析、控制、考核和评价,资金投向是否正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超预算支出等等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对下一期预算的编制、执行没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弱化了预算应有的职能。
其次,由于很多单位未实行预算执行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员工的绩效挂钩,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浪费现象严重。虽然有些单位也具备相应的考核体系,但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大多只是走走形式,对预算执行未能形成真正的约束力。
再次,对资金的管理。一是职工借用公款没有及时催收形成呆账;二是对有偿资金不及时清算形成坏账。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一是会计部门和财产管理部门没有按有关规定,对各项物资进行清理盘点,致使盘盈、盘亏资产不能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做出处理,调整财务,从而导致账实不符。二是没有按规定进行年终结账。检查中发现部分单位没有按新财务制度的规定,将收入支出账贺隐户的余额全部转入"结余"账户,而是仍沿用旧的账务处理方法,将本年度结余虚列支出转入存款,造成本年度内收支不实。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控制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组织体系支持全面预算的实施。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从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预算管理的监督管理机构,对预算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虽然有些单位也设立了相应部门,但其对于整个预算过程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不能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相适应,而且检查方式多为专项检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动态、连续的监督管理,使得监管效果大大下降。
其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性,需要接受各方的监督和评价,保证其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检验预算有无真正落到实处,防止滋生腐败。然而,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管理情况还缺乏相应的外部监督评价机制。另外,即使接受了外界的意见,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及时调查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机制不够健全。

全面管理预算一书,求!

摘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视野论坛的文章给你看一下,把分给我吧。哈哈。

  近日来,一直在认真研读张熙庭先生编著的《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一书,阅读之后,心潮澎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预算管理引入到国内已经很长时间了,一直实践的不理想,到底是人员上有问题,还是机制上有问题,其实都有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这些,而是我们的预算管理没有很好的方法论进行指导,这是我国预算管理这么多年来最大的败笔。

  预算管理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滚动预算就是其一。很多传统的预算书籍都把滚动预算描述得非常简单,实质上就是在重复着计划经济的老路子。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单一、市场需求量大,如果能把生产抓好,基本上年度预算的总目标就可以实现。但问题是现在不再是计划经济慎携中时代,产品品种多、批次多、每批数量极少、产品变化非常快、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等等,如果我们还是在重复着计划经济的老路子,不去做好每个分期的滚动预算,那预算的价值何在?很多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后,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编制滚动预算,但滚动预算又暴露出新的问题,很多企业都把滚动预算当成是一个参考值,无法与年度预算相衔接,那年度预算的总目标该如何保证得以实现呢?如果要衔接,又该怎么衔接呢?滚动期内,市场不同、产品不同、资金的需求、人力的配置等等都与当初预计的不同,这就是很多企业在实施预算以及滚动预算后执行不下去的关键问题。

  预算绩效是预算管理的第二大难点。为什么要实行预算绩效?为什么不是平衡计分卡、KPI、360度?难道人力资源的核心模块要出让给预算管理?《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一书给我们找到了答案。之所以要以预算绩效来盘活整个体系,是因为预算绩效把体系内所有人的利益都放在同一个操作平台上,相互促进,更能相互博弈、相互制约。这一点是传统绩效实施不成功、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因为系统内的每一个模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光强调一个模块的绩效发挥到极致,实际上会导致其他模块无法发挥绩效,那么整体绩效就会削弱。如,企业刻意强调销售绩效,销售部门通过赊销、低价等方式把业绩做起来了,别的部门可能会很难生存,所以,必须通过体系内的其他利益群体来博弈,才能使得各个利益群体趋于平稳,始终处于整体利益最佳的一个分界点上,这就是预算绩效最大的魅力所在。而传统的预算书籍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人力资源只能沦为搞搞招聘、培训、行政、收收报表之类的工作。

  内部银行是预算管理的第三个难点。为什么要把内部银行牵扯进预算管理系统呢?因为内部银行能够衔接整个预算管理体系,在资金的收支控制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隐碧内部银行是模拟银行的操作,对资金的额度进行控制的,它与传统的预算控制在操作手法上完全不同,是一种非常主动、积极地控制手段,体现了现金为王的控制原则。其次,它可以集中各种分散资金,统一调度,保证极好的资金利用效率。而传统预算书籍并没有强调到这一点,所以,很多企业在资金的控制上非常薄弱。也有些企业错误的认为,只有大的集团公司才使用内部银行这一高招,《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一书告诉我们,内部银行是每个企业都应该实行的资金控制方法。

  《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一书为我们解决了上述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而且从书中的走直线、全过程的案例来看,该书非常务实,完全具有可操作性,该书从系统上把握了每一个关键点的衔接,而且通过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言讲述,让每一个读者都能看得懂、看了有作用、看了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可喜可贺!

  现在再来回顾一下我国预算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预算管理体现的形式更多的只是理论,就理论论理论。虽然,近些年预算管理的书籍出版了不少,但真正能指导企业运用的几乎没有,预算专著始终还在重复着计划经济的老路子,没有与时俱进。国内学术界对预算管理也有一些研究,但理论性太强,结合现实的并不多。国内也有一些专家,确实在预算管理方面有独到见解,但教给大家的都是些零散的概念。下面,简单列举几个问题就能说明现在的实际情况:

  1.预算书籍不管作者是谁,是不是内容都差不多?

  2.预算书籍是不是理论特多,案例特少?即使有案例,是不是简单提起,然后宽山又匆匆结尾?案例是不是大多只告诉我们某某大公司实施了预算以及预算后取得的成果,却没有告诉我们该公司是如何做预算,一、二、三、四步是什么?每一步是怎么衔接的?为什么要这么做?案例是不是只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新鲜的名词,然后就结束了?

  3.预算书籍是不是计划经济成分多,市场经济成分少?是不是年度预算多,月份滚动预算少?既然年度预算因为跨度期长会导致预算不准确,每月的滚动预算才具有最强的指导意义,那么,预算书籍有没有告诉我们滚动预算如何与年度预算完美衔接呢?

  4.既然预算是一个高绩效的管理工具,那么,预算书籍有没有告诉我们如何为各人员设计绩效,使各人员在预算体系这样同一个操作平台上相互博弈、相互促进呢?

  5.很多的培训、讲座、论坛都有预算专家在讲解,那么,预算专家有没有让我们听了他们的课程后就能对预算形成一个系统?既然预算管理是一个工具,那么,为什么听课后还是无法操作?预算专家是不是只是将深奥复杂的预算书籍作了简单的口语化处理?所讲述的内容是不是跟预算书籍差不多?既然预算书籍是在重复计划经济的老路子,那么,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预算专家是不是对先进的预算理念与方法保留得太多,而教给我们的太少?听了专家的课,你是不是还是不知道核心的技术,还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仔细分析上述5大类问题,就可以知道我国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先进的预算方法想学学不到,自然会制约我国预算管理的发展。自行摸索的方法可以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不一定先进,既然不先进,也就无法再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缺乏竞争力。

  预算是高绩效的管理工具,而我们却运用得这么少,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很好的方法论来指导预算管理的实施,所以,行动必缓慢。这也是我国预算管理只停留在费用预算、局部预算的层次,只把预算当作一个参考值,却无法细分目标,使之环环相扣,最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真正原因。

  《战略预算-管理界的工业革命》一书,对于上述三大问题点播的非常到位,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是我国预算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我们期待着战略预算,将是管理界的一次最大的工业革命。

相关专题: 预算管理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