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氏有哪些堂号 百家姓姓氏堂号对照
百家姓姓氏堂号对照
姓 氏 : 堂 号 与 注 解
01.陈氏堂号: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郡号〕、德星、德聚、绳武等。有因音误而姓田。
02.林氏堂号:西河、南安﹝郡号﹞、问礼携滚、忠孝、永泽、林本、善庆、崇本。
03.黄氏堂号:江夏、烁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郡号﹞、紫云、种德、燕山。
04.张氏堂号: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郡号﹞、百忍、 金鉴。张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张。元朝时,上杭简德润入聱南靖张进兴寡媳,后代虽仍姓简,但代代供奉张公夫妇,在大寮乡的一房改姓张简,故误以为张廖简同宗。
05.李氏堂号:陇西﹝郡号﹞、燕楼,有一说谓﹕族人本姓理因避难以李子果腹幸免于难,仍更姓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耻安禄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赐姓旦数而姓李。明朝时,也有人不耻李自成而复姓理。武则天时,有王子谋反被改姓虺。
06.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唐节度使王潮之后人王念七、念八居诏安,念八辞世将王先益交游忠信抚养,王之子孙是为才游(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为﹝原平堂---太原十广平﹞,但文革后又改为姓王。
07.吴氏堂号:延凌、勃侮、仆阳﹝郡号﹞、让德、种德o
08.刘氏堂号: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南﹝郡号﹞、黎照、德馨。刘氏冬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对于刘﹝地在今河北唐县﹞,子孙刘累能扰龙﹝养兽专家﹞,在周封为杜伯,又称唐杜氏(刘唐杜)。杜伯之子湿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邑于范(即今山东范县),其它子孙居随地,故又为范氏、随氏。汉朝刘邦曾赐姓刘,如匈奴王金日殚。宋时,唐尚书刘文静之后,刘恒因父遇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是为南安侯林乡开基祖,此派刘、侯同宗。嘉义市中正路七三0号有b刘唐杜范金侯留钱姓宗亲会(金、钱氏堂号为彭城)
09.蔡氏堂号:济阳﹝郡号)。
10.杨氏堂号:弘农、天水﹝郡号﹞、四知、栖霞。
11.许氏堂号:高阳、汝南﹝郡号﹞、长兴。
12.郑氏堂号:荥阳﹝郡号﹞。
13.谢氏堂号:陈留、会稽﹝郡号﹞、东山、宝树。
14.郭氏堂号:太原、华阴、冯翊﹝郡号﹞、汾阳。
15.洪氏堂号:炖煌、豫章、宣城﹝郡号﹞、六桂。
16.丘氏堂号:河南。吴兴、扶风、﹝郡号﹞、敦睦。雍正下令讳孔丘,故丘姓改邱。
17.曾氏堂号:鲁国、庐陵、武城﹝郡号﹞、三省。
18.廖氏堂号:汝南、巨鹿、武威﹝郡号﹞、清武、崇远、垂裕、承佑。张元子入赘廖三九而姓廖,堂号改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为廖皮张骨,生为廖家人,死为张家鬼。六世孙廖日享因啃鸡头弄污所借衣服,遗命子孙不食鸡头。
19.赖氏堂号:颖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南﹝郡号﹞。赖罗传本都发源于中原,楚灵王灭赖国后,不少赖氏子孙逃亡湖北襄阳避难或投靠罗傅二姓,并改赖姓为罗姓或傅姓,以避楚灵王追杀,经过数代之后.子孙众多,谁是真罗或假罗,谁是真傅或假傅,已经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缘之亲。
20.徐氏堂号: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涤阳﹝郡号﹞。
21.周氏堂号:汝南、庐江、寻阳、临模隐首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笃佑、爱莲。
22.叶氏堂号:南阳、下邳﹝郡号﹞o
23.苏氏堂号:武功、扶风、蓝田、洛阳﹝郡号﹞o部份苏姓人士在元代为避涡,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连,但大多数的苏姓并未改姓:改姓后的周与连,为表示不忘本,把苏姓的武功郡号冠在姓氏上面,目的为清周(汝南周)或清连(上党连)有所区别。
24.庄氏堂号:天水、会稽、东海﹝郡号﹞、锦绣。
25.江氏堂号:济阳、淮阳﹝郡号﹞、六桂。
26.吕氏堂号:河东、东平﹝郡号﹞、东莱、着存。
27.何氏堂号:庐江、东海、陈郡﹝郡号﹞
28.罗氏堂号:豫章、长沙〔郡号﹞o
29.高氏堂号:京兆、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郡号﹞、有继。
30.萧氏堂号:兰陵、广陵﹝郡号﹞、芳远。南齐武帝时,萧子响谋反被改姓蛸。漳州萧昭元入赘叶家(但叶家先入赘锺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锺冢,一承叶冢,一回萧冢。
31.潘氏堂号:荣阳、广宗、河.河南﹝郡号﹞o有潘氏因打赌见输改姓郑。
32.朱氏堂号:沛国、吴郡、河南(郡号)、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姓。邾为减笔而改姓朱。
33.简氏堂号:范阳、涿郡(郡号)、追来、溯源、孝思。
34.锺氏堂号:颖川(郡号)。锺离减字为锺。也有因笔误而为钟。
35.彭氏堂号:淮阳、陇西、宜春(郡号)o
36.游氏堂号:冯翊、广平﹝郡号﹞、立雪、盛兰、东兴。福建龙岩游姓子孙,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谒祖,因祭祀的事与祖居族亲起冲突,大家不欢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满祖产分配不公,将一子从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号仍为〔广平﹞
37.檐氏堂号:河间、渤海﹝郡号﹞、继述。
38.胡氏堂号:安定、新蔡〔郡号﹞o
39.施氏堂号:吴兴﹝郡号﹞、临濮、钱江、浔海。
40.沈氏堂号:吴兴﹝郡号﹞o
41.余氏堂号:下邳、吴兴、高阳(郡号﹞、风采、武溪。
42.赵氏堂号: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宋朝曾赐姓赵。
43.卢氏堂号:范阳﹝郡号﹞o
44.梁氏堂号: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号﹞、梅镜o
45.颜氏堂号:鲁国、琅琊﹝郡号﹞。
46.柯氏堂号:济阳、钱塘、齐郡﹝郡号﹞、瑞鹊。
47.孙氏堂拥:乐安、东莞约、吴郡、太原﹝郡号﹞。
48.魏氏堂号:巨鹿、任城〔郡号〕。
49.翁氏堂号:盐官、钱塘(郡号)、。宋初,传至翁干度,长子处厚,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三子处易,仍姓翁,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称﹝六桂堂﹞o
50.戴氏堂号:礁国、广陵、济会、清河〔郡号〕、注礼。
51.范氏堂号:高平﹝郡号﹞。,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后范文质,因后父姓姜,临终遗命他的子孙以范姜为姓。
52.宋氏堂号: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郡号﹞o
53.方氏堂号:河南﹝郡号﹞、六桂。
54.邓氏堂号:南阳、安定﹝郡号﹞、高密。
55.杜氏堂号:京兆、汉阳、南阳﹝郡号﹞o
56.傅氏堂号:清河、北地﹝郡号﹞、双凤。
57.侯氏堂号:上谷﹝郡号﹞。
58.曹氏堂号:礁国、彭城、高平、巨野﹝郡号﹞。
59.温氏堂号:太原、汲郡、清河﹝郡号﹞。
60.薛氏堂号:河东、新蔡、沛国、高平﹝郡号﹞。
61.丁氏堂号:济阳〔郡号丁。
62.马氏堂号:扶风﹝郡号﹞。
63.蒋氏堂号:乐安﹝郡号﹞。
64.唐氏堂号:晋阳、北海、鲁国国﹝郡号﹞o
65.卓氏堂号:西河、南阳〔郡号﹞。
66.蓝氏堂号:汝南、中山、东莞﹝郡号﹞。有因笔误改姓篮。
67.冯氏堂号:始平、杜陵、长乐、颖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郡号﹞。
68.姚氏堂号:吴兴、南安(郡号﹞o
69.石氏堂号:武威、渤海﹝郡号﹞、三典。
70.董氏堂号:陇西、济阴﹝郡号﹞o
71.纪氏堂号:平阳、高阳、天水﹝郡号﹞o
72.欧氏堂号:平阳﹝郡号﹞
73.程氏堂号:安平、广平﹝郡号了。
74.连氏堂号:上党、武功(元朝前原姓苏)﹝郡号﹞o
75.古氏堂号:新安﹝郡号﹞、国宝。
76.汪氏堂号:平阳﹝郡号﹞、六桂。
77.汤氏堂号:中山、范阳﹝郡号﹞。
78.姜氏堂号:天水〔郡号﹞、龙泰。
79.田氏堂号:北平、雁明、﹝郡号﹞、紫荆。
80.康氏堂号:京兆、东平、会稽﹝郡号﹞
81.邹氏堂号:范阳﹝郡号﹞
82.白氏堂号:南阳﹝郡号﹞、香山。
83.涂氏堂号:豫章、南昌﹝郡号﹞、五桂。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有户人家堂号﹝三五堂﹞,三合院内住着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们来台的第四代祖先有两姊妹感情很好,分别嫁给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号是三省,涂姓五桂堂,两家人住在一起,堂号就改为﹝三五堂﹞。有因笔误而改姓涂。
84.尤氏堂号:吴兴〔郡号〕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沈的,避审音,放水改为尤氏。
85.巫氏堂号:平阳﹝郡号﹞、忠孝。
86.韩氏堂号:颖川、南阳﹝郡号﹞o
87.龚氏堂号:武陵〔郡号﹞、六桂。
88.严氏堂号:天水、冯翊、华阴﹝郡号﹞。
89.袁氏堂号:汝南、陈留、彭城〔郡号〕
90.钟氏因﹝锺﹞笔误
91.黎氏堂号:京兆、九真、载酒、宋城﹝郡号﹞。
92.金氏堂号:彭城、京兆〔郡号﹞o
93.阮氏堂号:陈留〔郡号﹞、常兴。
94.陆氏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郡号﹞o
95.倪氏堂号:千乘﹝郡号﹞o
96.夏氏堂号:会稽〔郡号﹞o
97.童氏堂号:雁门、渤海﹝郡号﹞
98.邵氏堂号:博陵﹝郡号﹞。
99.柳氏堂号:河东﹝郡号﹞、仰峰。
100.钱氏堂号:彭城、下邳、吴兴﹝郡号﹞o
请问“金”姓起源于?如今郡望?百家姓排名几何?
一、寻根溯祖
一、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二、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休屠部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腔羡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三、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四、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
⒈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
⒉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
⒊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
⒋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
⒌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
⒍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四、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休屠部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 "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休屠部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二、迁徙分布
金姓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少昊自穷桑登帝,后徙曲阜。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市北。新罗,朝鲜古国名,与高丽、百济并立,其国王姓金。金日磾家族居住在长安,累世官宦。南北朝时,金氏有迁至今甘肃境者,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人。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在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5、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汉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谱还保存着。除前几年住镇宁的金氏家族为写延续的族谱取去一本外,现广顺还有金氏族谱。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丽泽堂":宋朝的时候金履祥最长濂洛之学,皇帝召他任国史馆编修,没到任就死了。他曾在丽泽书院讲学,所以称"丽泽堂"。 金姓又有以"彭城"、"京兆",为其堂号名的。
【郡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东汉章和二年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南朝宋改为郡。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辖区改为京兆郡。
五、历史名人
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为文怪诞,性情狂傲,不求功名,以著述为务,评天下才子书有六,一《离骚》、二《庄子》、三《史记》、四《杜诗》、五《水浒》、六《西厢》,其评语流传甚广。 金农:清代书画家兼诗人。善诗文,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工隶书。尤以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为"扬州八怪"之一。金日磾:西汉时大臣。本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汉武帝让洞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其后世代官宦,且多为侍中。历7世皇帝为内侍,与西汉大臣张汤后世并称 "金张",成为功臣世族的代称。他可以说是金姓历代名人中地位最显赫的人物。金刚智:唐朝佛教密宗僧徒,南天竺人。来中国传教,来中国传教,曾译《金刚顶经》,与善无畏、不空唐玄宗时并称"开元三大士" 。金幼孜:明朝官吏。多次随从明成祖北征。撰有《北征前录》、《北征后录》,又与胡广、杨荣共撰《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宣宗时命修两朝实录,充总裁官。金彦,邵阳(今属湖南人)奉诏举孝廉,为天下第一,郡人号"义门金氏". 金圣叹,清初文学批评家,曾对《水浒》伍滑拍与《西厢》进行批点。 金仲华, 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建国后历任中国新闻社社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副市长. 金世遗:民国时革命军军长......,现代又出了个名人,叫金志伟,是个黑客!
[参考资料汇编]:将查阅的资料置于此,以备大修之用。
资料一、
金氏
关于江苏扬中县一支金姓介绍。
本支金姓,郡望为彭城郡,堂号《敦本堂》。本支金姓,原籍泗州,为“淮西望族”。南宋初,因泗水涨流,金氏族人四迁,有至金陵者,有至维扬者,有至闽省者,我先祖福一公应坤,迁至润东(相当于今镇江市)扬中,为播迁始祖。迁居扬中至今已近900年。明成化年间开始正式修谱,至民国14年(1925 年)约五百年间共修谱11次。至1925年,谱上已记录28代。这一支排辈到三十二代。最近12代的排辈是:广、启、学、士、富、贵、永、昌、长、发、其、祥。
民国14年金氏家谱共6卷,可惜的是,已遗失四卷,尚存第一、二两卷。万幸,这两卷十分重要,保留了本支金氏族人的最重要的信息:如历次修谱序言,赞序,世系图,一至15世年表。遗失的部分是16至28 世年表(年表类似于简历,记载谱上各人的生卒年,妻氏,子息及葬所等)。
扬中为大江之中一沙洲,时有坍塌及洪灾,几百年间,族人多有迁徙者:有至常州,有至苏州,有至靖江.....,但大多在今镇江不远的地方。
根据谱上关于本支金氏源流考,本支金氏为少昊后代。
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金」源出:
一.为匈奴王后裔。据《前秦录》及《广韵》所载,汉朝时匈奴休屠王太子磾事定人。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在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二.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汉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谱还保存着。除前几年住镇宁的金氏家族为写延续的族谱取去一本外,现广顺还有金氏族谱。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丽泽堂":宋朝的时候金履祥最长濂洛之学,皇帝召他任国史馆编修,没到任就死了。他曾在丽泽书院讲学,所以称"丽泽堂"。 金姓又有以"彭城"、"京兆",为其堂号名的。
【郡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东汉章和二年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南朝宋改为郡。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辖区改为京兆郡。 四、家乘谱牒上海:罗溪金氏谱略一卷、嘉定金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江苏:金氏新族谱二卷、金氏重修族谱不分卷、金陵金氏族谱二卷、古润金氏宗谱六卷、毗陵金氏宗谱八卷、毗陵金氏重修宗谱二十一卷浙江:金氏家谱不分卷、富春玉洲金氏宗谱三卷、休宁迁浙金氏谱略一卷、金氏如心堂谱不分卷、黄岩大田金氏宗谱十二卷安徽:京兆金氏统谱十卷、金氏统谱六卷、休宁南城金氏族谱、瓯山金氏眉公支谱四卷、金氏宗谱二十五卷湖南:金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三卷、宁乡金氏陆续修族谱、金氏三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湘乡金氏三修族谱四卷首二卷湖北:于2000年重修家谱....... 江西:乐平市金氏宗谱卷首二卷;2004年重修族谱。 五、历史名人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为文怪诞,性情狂傲,不求功名,以著述为务,评天下才子书有六,一《离骚》、二《庄子》、三《史记》、四《杜诗》、五《水浒》、六《西厢》,其评语流传甚广。 金农:清代书画家兼诗人。善诗文,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工隶书。尤以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为"扬州八怪"之一。金日磾:西汉时大臣。本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汉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其后世代官宦,且多为侍中。历7世皇帝为内侍,与西汉大臣张汤后世并称 "金张",成为功臣世族的代称。他可以说是金姓历代名人中地位最显赫的人物。金刚智:唐朝佛教密宗僧徒,南天竺人。来中国传教,来中国传教,曾译《金刚顶经》,与善无畏、不空唐玄宗时并称"开元三大士" 。金幼孜:明朝官吏。多次随从明成祖北征。撰有《北征前录》、《北征后录》,又与胡广、杨荣共撰《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宣宗时命修两朝实录,充总裁官。金彦,邵阳(今属湖南人)奉诏举孝廉,为天下第一,郡人号"义门金氏". 金圣叹,清初文学批评家,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点。 金仲华, 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建国后历任中国新闻社社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副市长. 金世遗:民国时革命军军长......,现代又出了个名人,叫金志伟,是个黑客!
[参考资料汇编]:将查阅的资料置于此,以备大修之用。
资料一、 <初,因泗水涨流,金氏族人四迁,有至金陵者,有至维扬者,有至闽省者,我先祖福一公应坤,迁至润东(相当于今镇江市)扬中,为播迁始祖。迁居扬中至今已近900年。明成化年间开始正式修谱,至民国14年(1925年)约五百年间共修谱11次。至1925年,谱上已记录28代。这一支排辈到三十二代。最近12代的排辈是:广、启、学、士、富、贵、永、昌、长、发、其、祥。
民国14年金氏家谱共6卷,可惜的是,已遗失四卷,尚存第一、二两卷。万幸,这两卷十分重要,保留了本支金氏族人的最重要的信息:如历次修谱序言,赞序,世系图,一至15世年表。遗失的部分是16至28 世年表(年表类似于简历,记载谱上各人的生卒年,妻氏,子息及葬所等)。
扬中为大江之中一沙洲,时有坍塌及洪灾,几百年间,族人多有迁徙者:有至常州,有至苏州,有至靖江.....,但大多在今镇江不远的地方。
根据谱上关于本支金氏源流考,本支金氏为少昊后代。
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金」源出:
一 ; 为匈奴王后裔。据《前秦录》及《广韵》所载,汉朝时匈奴休屠王太子磾事西汉人。本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时为马监,以功拜车骑将军。武帝崩,与霍光同受遗诏辅政,卒谥敬。相传金日磾为马夫、车夫及骡马商的行神。
地望分布
江苏彭城郡。
江西省乐平市福建彭城金氏天二十九府君于道乾间因洪灾迁至永嘉谢治巷,其后裔云鸿公的后裔一支迁至浙江青田仁庄岙垟、岭头、西天坑,堂号:“树德堂”,乾隆四十一年在岙垟建有一所《金氏宗祠》,公元二00四年重修宗谱,谱名为《金氏宗谱》,修编者名王林,金耀庭为本次修谱是最大的资助者和支持者。岭头金氏属仁庄岙垟《金氏宗祠》的第三支世系,西天坑金氏属岭头金氏的分支世系,西天坑金氏后裔金贵法,物行,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西安基地气象处处长,是新中国开辟西安至西藏航线的第一个试航人。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谁能告诉我关于金姓氏的来历?
金姓系承少昊 望出江苏彭城
金,是光辉灿烂人人珍爱的东西,而有“金”这个姓氏,正跟这个宝贝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金姓,来源很多,但最主要的两支:源出少昊金天氏的一支,和源出匈奴休屠王子金日石单的一支,他们的得姓,却都跟金子有关系。
少昊,是黄帝的儿子,也是黄帝的继承人,曾经在位84年,建都于曲阜。据传,他是黄帝和螺祖所生的儿子,最先以金德王,订立了后世重视金子的制度,所以他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有一支子孙,后来也就以金为姓,世代沿用至今。这一支具有黄帝血统的金姓,后来自山东曲阜的老家逐渐向南繁衍,并且成为彭城的望族。彭城,就是现在江苏的徐州。
源自匈奴的一支金姓,得姓则晚得多。这一支金姓的始祖金日石单。本来是匈奴休屠王子的儿子,汉武帝初年,归顺于汉室,曾经侍帝数年,从未发生过失,所以甚受汉武帝的重视,武帝临死前,并且与霍光同受遗诏辅政,是功在汉室的辅国大臣。至于他的得姓,则是由于他曾铸作金人以祭天,所以黄帝就赐他姓金,从此他的子孙也统统姓了金。这一支金姓,后来是京兆一带,就是现在长安的望族。
以上这两支最主要的金姓,其最初得姓都跟金子有关,可见得所有的姓氏,都是渊源可考,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有了的。这两支金姓的姓源,是见诸《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的:“《姓纂》:彭城,少昊金天氏之后;见《风俗通》,京兆,汉木宅侯金日石单,匈奴休屠王子。”
此外,根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有关金姓,最少还有另外的四种来源。该书指出:“苻秦时羌酋有金姓,见前秦录。又,唐时新罗国王姓金,见《唐书》。又,吴越避钱嫌名改刘为金,见吴越备史。元金履祥,其先本刘氏,亦改金氏,见《元史儒学传》。”
由此可见,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被汉族所同化外族,后来都以金为姓。同时,还曾经两度有姓刘的人,由于各种外在因素,都改姓为金。这么一来,关于金姓姓源的头绪即如此之多,现在姓金的人士想要追溯自己的真正来处,恐怕就很不容易了。
历史上,姓金的名人也少,明代末年的金圣叹,更是经常被文人挂陆销在口头上的一位奇才。他本来姓张名采,后来才改姓为金。据传,他为人狂傲而有奇气,博览多通,所作的文章更雅俗共赏。金圣叹最杰出的成就是他对于《水浒传》、《三国志演义》、以及《西厢记》等书的评论。据说,他对于这些名著的评论,立异标新,回出意表,被后世传诵不断。后来,在满清顺治年间,他以哭庙案坐斩,根据《柳南随笔》的记述,他在临死以前曾大叹:“绝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不意得之,大奇!”并且一笑而受刑。像这样洒脱而透彻的话,恐怕也只有他这样的奇才,才能脱口而出了。
汉又叫前汉时期,西域匈奴、乌孙等少数民族为患,汉武帝时大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讨伐匈奴,杀死匈奴休屠王,掳回匈奴王儿子日惮,同时还抢回了该族的一个供奉物——一个金人,后人证明那金人实际是佛像金身,当时佛教已经在印度诞生,但尚未传入中国,所以无人认识,只知应是重要的圣物。休屠王王子日惮被带回中原,安排在皇宫御马,当时他年纪很小,大概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偶然被汉武帝看见,很喜欢他,就提升为身边的近臣,因当时从西域抢回的金人,因此赐姓为金,名字叫金日惮。这可能是“金”姓的来历。
后来,金日惮忠心耿耿,深受汉武帝的信任,还曾经救过汉武帝的命,成为和霍光一起被任命的托孤重臣。其实他比霍光更受信任,只不过他原是胡人,不能服众,所以才以霍光为首。
金日惮及其后代代代忠良,为汉家江山始终忠心耿耿。
《汉书》中有记载,《前汉演义》也有记载,我是读《前汉演义》看的,或许这是金姓的来历。
补充:中华纪念 关于金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搜悉唤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世凯,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一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三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四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五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六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金姓氏来源
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3、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4、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一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三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四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五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六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姓氏分布
金姓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少昊自穷桑登帝,后徙曲阜。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市北。新罗,朝鲜古国名,与高丽、百济并立,其国王姓金。金日磾家族居住在长安,累世官宦。南北朝时,金氏有迁至今甘肃境者,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人。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在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丽泽堂":宋朝的时候金履祥最长濂洛之学,皇帝召他任国史馆编修,没到任就死了。他曾在丽泽书院讲学,所以称"丽泽堂"。
金姓又有以"彭城"、"京兆",为其堂号名的。
郡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东汉章和二年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南朝宋改为郡。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辖区改为京兆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