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颜色和种类 端砚是什么颜色
端砚是什么颜色
端砚是什么颜色
一、看颜色:
端砚中,石色紫中带蓝是最好的,在阳光下或放在水中看石色最为明显突出,其次是紫带青和紫带赤。除紫色外,还有白、青、绿等颜色。
二、观石质:
一般选购端砚先由质开始,好的端砚石质可永远保值,石质细润、坚实的为佳。
三、感重量:
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上手时有滋润之感;若感到太轻或太沉重,有枯燥之感觉,均有伪品之嫌。
四、听声音:
端砚叩之声音较小且闷哑,不像其他石砚叩之声音带脆带响。
五、用指按:
用手指按砚台1秒钟,端砚上就会有“水汽”形成的手指痕迹。
六、哈气:
靠近端砚哈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薄水层,用指一摸可见凝聚水的多寡
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颜色。网上搜搜或者找专业的书籍看看。当然,这个还需要时间的、经验的积累。看你的目的了---
砚是什么颜色砚台的颜色取决于石材的颜色。
石砚是什么颜色 石砚根据石料色彩不同。
1、端砚以暗紫色、猪肝色居多,也有绿端。
2、歙砚(龙尾砚)以黑色带眉纹、罗纹、金晕、金星居多,还有像黄鳝身上斑点纹路的鳝鱼籽石料,暗黄色。
3、洮砚以绿色较多,好的品种比如鸭头绿,还有偏赭红的鹧鸪血石料。
4、松花砚以暗绿色、姜黄色和朱膘红色居多,也有玉白色的。
端砚严格来说,没有黑色,有蓝紫灰紫,红紫,猪肝红,黄金石皮,翡翠绿,胭脂红,大理石白,等
你说的端砚黑,我估计是,端砚漆墨之后的颜色。
方端砚和歙砚是什么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巖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伏旅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缺袭凳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禅山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砚始于唐代。北唐积>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定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的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矽墨三者称为天下之冠。宋代,歙砚又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7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素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歙石纹色有罗纹、眉子、金星和银星几大类。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罗纹中的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历来为赏鉴家所宝重。此外,歙砚在雕刻、养护、砚史着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现代的歙砚生产,无论开采矿坑,还是制砚工序、雕刻技术,都有很大恢复与发展,历史上绝迹的一些花纹品种,被重新发掘出来,同时增加了若干新品种,为闻名遐耳的歙砚制作又添新的风采。
铁粉是黑色,纯铁块是白或是银白色
金属单质一般都是银白色的,当然这是在它的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形状的情况下。当金属在一定条件下时,它的晶体几何形状会被毁坏,这是金属就是黑色的粉末。铁块和铁粉的颜色不同,就是因为它们晶体单质的几何形状不同,铁粉没有单晶的几何形状。非金属单质一般都是有颜色的。
归根到最终还是光学的问题:
就是光学的原因!因为它们晶体单质的几何形状不同,铁粉没有单晶的几何形状。这样,铁块吸收一部分可见光,将另一部分可见光镜面反射了出来;铁粉没吸收完的光却被漫反射,能够进入人眼的可见光少,所以是黑色的。
金属铜是紫红色的,故金属铜有赤铜、红铜和紫铜之称。化学手册和教科书关于金属铜的颜色的记述则有如下几种:红色、紫红色、玫瑰红色和棕红色。这些记述大同小异,都描绘了金属铜最基本的色调——红色。但也有书认为铜也可以是黄色的。最近,A.H.盖勒罗等人在美国《化学教育杂志》上撰文(下称盖文)认为:Cu是黄色的,Cu的淡红色是在空气中很易生成的Cu2O所致。其根据有三个:①磷青铜呈黄色;②从Cu2O基体的特殊显微照片中看到Cu的黄色针状结晶;③预热至红热后的铜条在甲醇或丙酮蒸气中能显示出明亮的黄色。 由此看来,关于金属铜的颜色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很有澄清的必要。笔者拟通过对盖文的辨析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盖文作者把磷青铜的黄色当成金属铜原本的颜色与金属锡和铝的白色混合后产生的居间颜色,显然是把这种合金的形成简单地看成是黄色颜料与白色颜料的调合,这是不恰当的。事实上,即使是两种结构相同,而且彼此能以各种比例互相溶解的金属,它们的合金能呈现居间颜色的情况并不多。在大多数合金系统中,由于可能出现新的晶体结构,合金的颜色往往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例如,在Au中加入某些白色金属,所形成的合金的颜色会因金属的不同而异:加入Fe,呈蓝色;加入Al,呈绛紫色。有的情况下,甚至所加白色金属的量也会使合金呈现截然不同的颜色:在Au中加入少量Ag、合金仍呈黄色;加入25%的Ag,合金则变成绿色
铝是银白色
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歙砚、澄砚、洮砚是什么意思? 端砚、歙砚、澄砚、洮砚——中国四大名砚。
就是古人写字用的砚。
名列名砚前茅的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其砚石石料属泥盆系泥质矽质云母板岩。矿物成分为泥质、绢云母、石英和微粒磁铁矿,矿物粒度小于0.01毫米,成份均匀,质地细腻而易于发墨。岩石中绢云母使砚石细密柔润,溜而不损毫。泥质与矽质并存,使砚石柔中有刚。板岩的致密性,又使砚石贮墨不涸。端砚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声誉海外。端砚砚石,尤以老坑石最为名贵,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歙砚因产于安徽省歙县而得名,其现石石料属元古界震旦系上板溪群的灰黑色含石英粉砂枯板岩。矿物成份为绢云母、石英、微晶黄铁矿、磁黄铁矿、白铁矿、褐铁矿和泥质等,矿物颗粒细小,一般在0.005-0.01毫米之间。石质致密而细腻,因而用之不损毫,砚石中普遍含绢云母,使发墨耐用;而石英微粒的均匀分布.使歙砚具有“细中有锋,柔中有刚”的特点。砚石中的黄铁矿、白铁矿微晶呈现点点金星和银星,称之为“金星砚”或“银星砚”。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歙砚评价很高:“砚之美,润而发墨,其它皆余事也。然两者相害,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者不退墨,二德难兼。唯歙砚不留笔,滑不振墨,二者德相兼。”在苏东坡眼里,歙砚是天下之宝,砚苑之冠。
洮砚产于甘肃洮河,是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昭于征战中在洮河边发现时。砚石石料为下石炭统水云母泥质板岩,是泥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其矿物成分为泥质、水云母、石英、绿泥石等,矿物粒度小于0.01毫米,质地致密,细腻温润。贮墨其中,经夜不渗不干,发墨如油,滑不拒墨、涩不滞笔,不损毫。洮砚一经面世,文人墨客争相求购,名噪一时。黄庭坚说:“洮州绿不含风漪,能淬锋利如锥。”苏东坡咏曰,“缥缈神仙栖到仙,幻出一掬生云烟。”米蒂描述说,“绿色如朝衣,深者更可爱,”张文潜赞曰,“明窗试墨吐秀润,端州歙州无比色。”大师们从不同侧面深刻地描述洮砚的物理特性和书法功能。
四大名砚之一的澄砚,产于何处?众说纷纭:有说产山西绛州的,也有说产河南灵宝的,还有说产江苏苏州的。苏州澄砚石料为深灰色至黑发绿色的泥质板岩及含粉砂泥质板岩,岩层形成时代为上古生代二叠纪,由泥质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其次为泥质,铁质及少量石英粉砂,可见结核和腕足类化石。岩石硬度中等,不易跌碎,大块板岩可达100
X
100厘米以上,砚石单层厚达几十厘米。苏州砚石以质地细腻,易于精雕细刻著称。制作出的石砚贮墨不涸,发墨而不损毫颖,受到国内外使用者青睐。
石砚在我国历文悠久,从唐代至今,已有几千年。历代名砚中,绝大多数石砚的巖性为板岩、泥质板岩和含粉砂泥质板岩。除四大名砚外,还有宁夏银川贺兰砚为粉砂质泥质板岩,江西玉山罗纹砚为含石英粉砂粘板岩,河南济源盘古砚为紫灰色钙质泥板岩,浙江绍兴砚为凝灰质泥板岩等。以泥灰岩和灰巖为原料者,如吉林通化松花砚和山东益都红丝砚为微晶灰巖。有些灰巖中还含有动物化石,更是锦上添花,乃石砚中上品,如湖南菊花石砚和三叶虫砚。可见,石砚的优劣取决于岩石的质地,四大名砚突出的书法功能得益于砚之岩石质量之优。(作者:姚建平)
端砚石的构成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这些石品花纹是由于某些矿物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砚石中由白、青、蓝、红、褐、绿等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有的成块状、有的成斑状、有的成花点状、有的成线状,端砚艺人们依据这些花纹的大小、形状,分别用与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称来命名,并巧秒地运用到轿汪端砚的艺术创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砚的价值。
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是冻中的一种。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一般边缘较清晰,有细条纹,没有火捺环绕。
冻
冻是端砚中不同形态的白色绢云母扁豆体,是端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根据不同的形态质感和颜色,分为蕉叶白、鱼脑冻、碎冻、米仔冻、浮云冻、天青冻等。鱼脑冻因其形状如冻结的鱼脑而得名,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鱼脑冻一般为不规则圆形,四周有火捺环绕,常见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天青
天青是优质砚石中呈现蓝黑色的石品。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是上品天青。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
冰纹
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是有晕的银线,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质地细嫩,形态自然,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冰纹是十分稀有名贵的石品。
青花
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是由微粒赤铁矿和磁铁矿等矿物细小斑点形成,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如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蚁脚青花、玫瑰紫青花等,是优质砚石的重要标志之一。
金银线
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也有发现)。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黄龙纹
黄龙纹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巧胡青绿、苍灰混合而成。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黄龙纹多在坑仔岩中出现,利用的好有其特殊的艺术效果。
翡翠
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石品。
火捺
火捺又称“火烙”,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孝帆拦紫红微带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常见有胭脂火捺、马尾纹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火捺等。
如何辨别端砚的好坏?请各位行家指点一下。
端砚别号“紫云”,紫是主色调,不可或缺。主要石品是:蕉叶高碰备白、鱼脑冻、胭脂火捺、青花、玫瑰紫和冰纹等;瑕疵主要有五彩钉、雀斑、牙胶线和虫蛀;黄龙、翡翠是介乎两者之间的。尤其难得的是石吵锋眼,有睛有瞳,酷似鸟兽的眼睛,晶戚毁莹可爱。有人喜欢到不得了,也有人觉得有碍磨墨,只会提高欣赏价值。(图为有眼的端砚【洪福齐天】,《采云砚斋》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