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黄鹤楼还在吗 黄鹤楼现在在什么地方?
黄鹤楼现在在什么地方?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长江南岸,相传也数洞闷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黄鹤楼建在城颤升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黄鹤楼浩渺。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薯弯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现存的黄鹤楼是哪一年建成的?
现存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成的。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
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耐圆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扩展资料:
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
(1)黄鹤楼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
(2)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昌歼塌,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改宏科-黄鹤楼
现存的黄鹤楼是哪一年建成的
现存唤轿咐的黄鹤楼是在1985年建成的,1981年10月开始动工。
黄鹤楼的基本介绍:
新建的黄鹤楼和长江大桥、晴川饭店交相辉映,恢复了原来的特色帆慎,但比旧楼更加宏伟。直到2018年,黄鹤楼再次进行景观修复改造,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维修和更换。 黄鹤楼最早建于公元223年,属于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建黄鹤楼的目的是作为瞭望守戍的哨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和纯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