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的内城正门
前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是明、清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也被称为什么?
楼上说得不对。
正阳门俗称前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是明、清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专供皇帝出入,是典型的城防建筑。
正阳门原称丽正门。
元朝营建大都城的时候,南城垣正中为丽正门。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自南京迁至北京,将元大都南城垣南氏铅移,丽正门也迁至现正阳门的位置,但仍然沿用了旧称。据说原先的城门都没有城楼,直到明正统元年(1436年)才为京城的城门修建了城楼,丽正门也改称“正阳门”。到了正统四年,又添建了箭楼和瓮城,所以一般说到“前门”的时候,应当包括正阳门和箭楼。
明、清两代,箭楼多次毁于火灾并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正阳门城楼与箭楼被侵略军重炮轰击,后来又被烧毁,只喊核岁下光秃秃的城墙和城门洞。过了一年,流亡西北的慈禧和光绪“回銮”的时候,只能在城门上临时扎制了五间纸牌坊,用郑睁以装点门面。1
903年清廷决定修复前门,因工程图纸毁于战火,只能参照崇文门城楼和宣武门箭楼的式样增高修建而成。所以,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正阳门和箭楼,已经不是早先的模样了。
天安门是不是故宫正门?
不是,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故宫的正门是午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神笑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李瞎旦出入。
扩展资料:
建筑特点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 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
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称。
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哪扰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两幅大型标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安门
明清北京城为什么是九个城门?有什么说法?
所谓京门,京,指帝诏之地,源也,含京都之意。封建社会皇室制度,天子设九门。老北京城俗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我想提问的指向应该是内城九门。
就从东西两侧说起吧:朝阳门和东直门所处的东侧因便捷的水陆码头提供的方便,这两个门一直都是以向城里运进粮食和工具制造以及建筑所需的木材的主要通道。
西侧靠玉泉山,此水质优,皇室及达官贵人家饮用水每天都是从西直门运进,西山产煤也是从西侧的阜成门运进。再说九门之正门,“正阳门”内城的正门,又称前门,皇帝出入专线。任何人不得在正阳门的正门出入,
文武官吏普通人等只能从两边的侧门进出。东侧的祟文门:内城门最为繁忙之门,来自全国各裂岁地的货物在此缴税,其中多为酒车,据说收税量之大致使此门为九门中唯一昼夜开放之门,亦称酒门。西侧的宣武门肆并睁,早年间门外菜市口为刑场,故囚车常于此处出入,加上当时北京的多数墓地都在陶然亭一代,所以出殡送葬者多出入此门,宣武门又称“死门”。
正阳门,祟文门,宣武门统称“前三门”,其中祟文门因昼夜敞开,故阴气甚于其他六门,宣武门之死门自不必说,于是在中间正阳门至盛,至纯,至阳的压制下也起到了阴阳调和作用,据传前门大街在京城也算风水最好处。接着继续北面的德胜门,老渔以为此“德”包括了“得胜”之地外,以德服人,德行天下之“德胜门”更多的是宣扬了吾皇的惠及宇内,皇恩浩荡之德。
最后说安定门,与“德胜门”的得胜而归相比,军队整装出征是在安定门出城。平时安定冂外粪场较多,通常情况下,以粪车出入居多,安定门也叫“生门”。我将此“安定”另为理解是稳固,舒服之意。正阳门以外八门存在的专业性同时也为城内外百姓的出入提供了方便,“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帝都八门的存在起的是民生作用。至于九门的八个关帝庙为何只尊排位不塑像的存在,那都是封建社会的“一都不容二帝”的传承,何况还多了一个“真武大帝”。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八旗进京后,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的八旗分布与传说的木门,水门无关,八旗的分配蔽乎是按五行说的相生相克居住的。八旗的四种颜色来自于: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由于铁生于土,有了土,黑色便免了。于是就有了合适的八旗四种颜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