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玻璃窗户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玻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玻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玻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解答了这个有趣的历史问题。

雍正年间,广州的对外贸易日渐繁荣。每年夏秋之际,计有进二十条西洋贸易大船到港,分别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奥地利和瑞典。这些大船前来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虽然船上带来的基本上都是白银,一般是三至五吨重的西班牙银币,但是也有一些西洋物产,比如呢绒,钟表等,其中有一样比较特别的物产,就是玻璃。

当年承接外洋船广州贸易的洋货行行商,基本上都是来自福建的熟手商人,家资巨富,在广州城外西南角所建造的洋货行,规模十分巨大。行外有店铺,行内有巨大的仓库,货场,还有靠江边的专用码头。洋货行旁边,还建造了专门的庭院,既有对外的独立门户,有可以直接通往洋货行。庭院内至少是一栋两层建筑,格局和当时的民居大不相同,乃是专供外洋船租用,作为外洋之人在广州贸易时候的居停购物之所。

既然是夷馆,所以建筑格局相当洋化。洋货行依江而建,所以靠江边,通常还建造有一个很大的阳台。两层楼房,也是当年广州城内外绝无仅有的新颖形式。洋货行的行商最早进口玻璃,大概就是为了建造夷馆所用;二楼窗户装上玻璃,十分气派洋气。这种夷馆建造得相当完美,也很值得;当年外洋船租用这样的一个庭院,一个贸易季节,要花近一千两白银。

玻璃用起来之后,自然是有人眼馋。但是行商们一来都是没有功名的白丁,二来都是来自福建的土佬,雍正朝初年,官府和广州的士绅,基本上是看不起他们的。用现代的话说,那些和洋人打交道的福建人,包括行商、通译和买办,都是主流社会之外的人。因此玻璃一物,虽然在雍正初年即有进口,但是使用十分局限。

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雍正皇帝起复遭到罢免的原广西巡抚,满洲上三旗包衣奴才祖秉圭,出任粤海关监督一职。祖秉圭之前,粤海关监督一职,一直由广东巡抚兼任;从祖秉圭起,单独任职,名义上是户部所派遣的官员,其实是直接秉承内务府的指令;祖秉圭官居二品,兼监察御史衔,而且有密折直奏之权,无论是权势地位,均不亚于广东巡抚。

祖秉圭和前任粤海关监督,广东巡抚杨文乾的作风大不相同。一是专心为内务府搜罗奇珍异宝,二是因为要办好差使,加上贪心大炽,所以和这些富裕的福建佬,打得十分火热;特别是和当时最大的洋货行,广顺行的行商陈寿观,关系好到了称兄道弟的程度。这样一来,行商那里有什么好东西,祖秉圭自然都十分熟悉。一来二去,这玻璃就成了祖秉圭进贡的好东西了。

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九年,祖秉圭送往宫中“大玻璃片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随白羊绒套木板箱”。这等大块玻璃,万里迢迢来自欧洲,再由陆路小心运到京城,倒也实在是不可多得之物;皇上龙心大悦,不在话下。雍正年间皇宫之中开始使用这种进口的洋玻璃,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直用纸糊窗户的历史。如此说来,这祖秉圭算是相当有功劳的。

但是万里迢迢,专人护送大块平板玻璃到北京,毕竟是劳师动众的大事情;只有皇上才享用得起。祖秉圭在北京,皇亲国戚当中的三大爷四大妈向来对之十分照顾,现在有了海关监督这样的美差,自然十分想着报效些特别的好玩意。这样一来,进口的平板玻璃,终于摇身一变,成了北京城富贵之家的玩物,称为玻璃围屏。

所谓玻璃围屏,就是雇用精细的广东木匠,用上等硬木,如紫檀花梨等,制作一个木头架子,精雕细琢。然后把进口的玻璃片镶嵌起来,这就成了一幅围屏。然后再请高明的画匠,在玻璃上面画上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这样的一幅围屏送到北京,那些王公贵族无不喜爱。这围屏制作最早是否出自祖秉圭的主意,倒也不得而知,但是祖秉圭数次进贡玻璃围屏,另外大量制作,分送北京的三大爷四大妈,的确是有稽可查的事情。如雍正九年四月,给皇上送去玻璃围屏二架,计二十四扇;皇上想来很是喜欢,特意下旨,交内务府总管海望收藏。一时之间,玻璃围屏成了王公贵族家中最显赫的摆设。

这种把进口的西洋玻璃,改成珍玩的办法,倒也十分别出心裁。日后广州出了不少著名的木匠,甚至有进宫中造办处,成为一代名匠之人。有清一代,广州的玻璃画居然蔚为大观,特别是仿照西洋笔法,在玻璃上描画人物肖像,更是成就不斐。如乾隆年间广州的著名行商,三品顶戴的潘振成,他在乾隆中叶送给瑞典东印度公司大班的玻璃肖像画,至今挂在瑞典哥德堡的历史博物馆里,画工十分精良,人物栩栩如生。木器制作和玻璃画的成就,和玻璃围屏的大量制作,应该也有相当关系。

却说祖秉圭,因为将玻璃围屏大量送往北京的三大爷四大妈,自己倒是落下了巨大的亏空。雍正十年秋天,祖秉圭被革职锁拿,追查出来的贪贿总数有十五万两之巨,但是抄家追索,祖秉圭却只能归还二万二千两银子。许多银子,都变成了玻璃和玻璃围屏,送到了北京。这自是后话。

档案记载,其实康熙三十四年内务府曾经设立过玻璃作坊,由传教士指导技术,仿西洋之法制造玻璃。但是这个大内作坊技术很不过关,做出来的玻璃一塌糊涂,想来这玻璃作坊也就很快流产了。宫中真正使用玻璃,并且在北京富贵人家流行用玻璃制作的精致围屏,当是粤海关监督祖秉圭一手推动,使用的乃是广州进口的西洋玻璃。时在雍正七年至十年之际。

玻璃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约公元前年前,中国制造出无色玻璃。之后一直没有什么进展。直到明朝中后期西方眼镜玻璃制品流入中国

玻璃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的?

看《庆余年》,灵魂穿越的男主范闲建议他爹范建制造玻璃来发家致富,没想到范建立马拿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原来范闲的母亲叶轻眉早已经在那个时代制造出了玻璃,这让范闲大吃一惊。然而,庆国虽然已经掌握了玻璃烧制技术,但还是不能在平民之中普及,只能在富贵之家使用。

那么,中国历史上,玻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玻璃在中国是怎样发展的?

事实令人遗憾,严格来讲在中国古代,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玻璃制造技术。

历史上,我国制造出过和玻璃相似的材料——琉璃。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我国制造琉璃的历史非常漫长,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琉璃的性质与玻璃相似,但成分不同。中国人烧制的琉璃,是一种有别于西方钠钙玻璃体系的铅钡玻璃体系。但这种琉璃透明度不高、模模糊糊,不如玻璃来得透亮,如果用琉璃杯盛温酒,就会开裂,实用性很低。相反,中国的名片——瓷器,就更好一些,不但外形漂亮,而且耐热性好,实用性高。

这仿佛就是一个岔路口:玻璃和瓷器分别代表着两条道路。中国人掌握了瓷器的烧制技术,精益求精,在瓷器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却把玻璃的制造抛在了脑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对陶瓷的热衷,制约了玻璃行业的发展。

写到这,可能会有人问,在没有玻璃的古代,食物酒水可以用瓷器盛装,窗户用什么挡风呢?

明瓦。有一种材料叫做明瓦,是用蚌壳打磨成带有四个圆角的方形薄片,半透明的,最早出现于宋代。只有少数富贵人家才能使用。桐油纸。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时常看见有蒙面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来窥探屋里的情况。大部分普通人家只能纸来糊窗户,抵御寒风。在东北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窗户纸糊在外”。要知道东北的冬天非常寒冷,室内外温差大,窗户上总会结霜,如果把窗纸糊在里面,冰霜容易接触到室内高温,就会融化,水就使窗纸受潮破损。将窗户纸糊在外面就能减少这种情况。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不断求索,令人钦佩。

玻璃制造起源于埃及和希腊,罗马人改进和推广了这一技术。对于中国来说,玻璃是个舶来品。玻璃制品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在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带回了烧玻璃的工匠;又有种说法是玻璃制品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才由西方传入中国,但都是少量贵族才能拥有的精致摆件、工艺品。

虽然在今天,玻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应用在方方面面,几乎随处可见,但是在明清的时候,玻璃的身价可是可以和贵重的珠宝相媲美的。

《红楼梦》中,贾母身边有一个丫鬟就叫玻璃。贾母身边的丫鬟都以名贵材质命名,如珍珠、琥珀、翡翠、玻璃,袭人从前侍奉贾母时就叫做“珍珠”,后来宝玉为她改名叫的袭人。可以看出,在曹雪芹所在的清朝前期,玻璃非常珍贵,与琥珀、翡翠等物同价,故作为丫鬟名字与琥珀、翡翠珍珠等齐名。

清代时期,宫廷内务府专门设立了玻璃厂,其制造的玻璃非常贵重,只能用作皇家赏玩,或被皇帝作为赏赐品,奖赏给亲信官员。直到年,中国第一家玻璃厂在青岛建成,中国的玻璃制造业便开始蓬勃发展。

相关专题: 中国 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