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盆景协会会长 通派盆景的介绍
通派盆景的介绍
通派盆景是江苏南通的特色盆景,汉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园林艺术的珍品。通派盆景以南通为中心,包悄铅括周围各县及如皋一带。此派曾被划为扬派盆景的东路“派系”。但是通派盆景历史悠久,造型具有明显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御毕,且分布的范围较广,影响较深。通派盆景的镇运芹显著特色,是选用尖短小叶罗汉松(俗称雀舌罗汉松)为材料,攀扎成“二弯半”的格局,即主干攀成二弯半,每个弯上有三个主枝,每枝又扎成扁平如云的片干。看上去形象如狮,端庄稳重,像是一幅立体的画,深得人民喜爱。
中国盆景流派的八大派
苏州、扬州、岭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岭南盆景:苍劲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苏州盆景:清秀古雅
扬州盆景:严整庄重
安徽盆景:古朴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畅
浙江盆景:雄伟挺秀 造型特点:圆片式
传统造型:“六台三托一顶”,屏风式、垂风式、垂枝式、劈干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粗扎细剪
常用树种: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鹃,
流传地域:苏州
特点:娇媚。缺点:树形变 化不大,形态娇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龙盘(雀梅,树龄400余年)
醉卧(雀梅)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游龙弯” ,云片式(一至三层的称“台式”,三层以上的碧模世称“巧云式” ),疙瘩式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艺术特点: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万觐棠
流传地域:以扬州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
扬州盆景制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的珍品,作为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也受到京都影响流传盆景;宋代苏轼任扬州太守时,曾亲自制作盆景;明代,扬州盆景形成地方风格;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合帝王南游,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码陆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明代形成的盆景风格,经不断提高,形成了流派。
黄杨盆景《巧云》、《腾云》、《行云》、《凌云》、《碧云》等荣获一等奖,实现五连冠 造型特点: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传统造型:以“两弯半”(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两弯半”又称“狮式”盆景,相传为明代画家所创,造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必须构成三弯九片一顶(三弯半),意态如狮。但“三弯半”的造型难度太大,很不容易达到标准,以后逐渐简化为“两弯半”。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树种:松、柏、榆、黄杨(瓜悔肢子黄杨)及五针松、罗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传地域:南通、如皋 造型特点: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讲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点:铁丝蟠扎,扎剪并重
常用树种:松柏类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荣庆、汪蠡鼎、胡运骅
流传地域:上海 造型特点:薄片结扎,层次分明。擅长直干或三五株栽于一盆,以表现莽莽丛林的特殊艺术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技法特点:金棕并用,扎剪并重(针叶树以扎为主,阔叶树以剪为主)
常用树种:松柏类(五针松)为主
代表人物:潘仲连,胡乐国
流传地域:杭州、温州两地为中心 造型特点:徽派盆景风格独特,形式多种多样,造型技法受扬、苏、沪诸派影响,以古傲苍劲、奇峭多姿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
传统造型:规则类主要有“游龙式”(多见于梅桩)、“扭旋式”、“三台式”、“屏风式”、“疙瘩式”
技法特点:粗扎粗剪(棕皮树筋缠绕)
常用树种:以梅桩最为著名,称为“徽梅”。黄山松,桧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钟铃
流传地域:以歙县卖花渔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 造型特点: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多悬根处理。山石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悬、陡、深,典型地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传统造型:规则类为主
技法特点:棕丝蟠扎,讲究身法
常用树种:川派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传地域: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唐春来:《规律类树桩美的探索》,载《成都盆景研究》) 风格特点
1)雄伟苍劲,古朴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干截断,长侧枝,当侧枝长到主干小一点又截去,这样不断去致下部粗壮);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传统造型:大树型,高干型
常用树种:九里香、福建茶、朴树、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栀子、梅、银杏等
流传地域:广州
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又叫“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功夫、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这时的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 。
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011年9月3日至6日,山东省第四届“鲁风”盆景赏石精品展在苍山县隆重举行。此次鲁风展不仅展品数量和质量超过历届,而且突破了地域局限,邀请了江苏徐州、连云港等地的同好携佳作参展,丰富了参观者的视野,同时使得展会影响空前,受到业界权威人士的一致肯定。
近年来,山东省盆景活动呈现出一派欣荣之态,“鲁风展”更是成为中国盆景界一年一度的盛事。此次展览期间,山东省盆景艺�家协会会长魏绪珊做客本刊,就协会的发展与建设等问题与笔者促膝长谈。
谈奉献
2007年10月,魏绪珊被推选为第三届山东省盆景艺�家协会会长。四绝派州年来,魏绪珊不辞劳苦,率领吉敦训、武广升、杨西进等协会骨干,举办了一系列卓有成效与影响力的活动,有力推动了山东省盆景事业的发展:先后在日照、威海、青岛、苍山等地,举办四届“鲁风”盆景赏石精品展,推出大量新人新作:开办四届盆景制作技艺高级培训班,邀请梁悦美、郑诚恭、颜子景、赵庆泉、胡乐国、王选民、王如生、惠幼林、樊顺利、山口安久等国内外著名盆景艺�家授课,培训了一批高级技�人才:组团前往日本、台湾等地,遍访名家名园,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开阔会员视野;编辑出版六期会刊,推介新园新作,总结经验教训,展示山东盆景新貌。
谈到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付出的辛劳与心血,魏绪珊似乎丝毫不介意自己已是年入古稀的老人,一再重复与强调着“奉献”。他说,协会不同于社会上的盈利性机构,而是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们自发组成的社会团体。协会如果想要开展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起一支为团体其他成员服务的机构,而对加入这一机构的成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具备奉献精神――奉献时间、精力,乃至财力。魏绪珊介绍说,协会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绩,与协会组织机构成员们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团队的成员不讲奉献,那么之前举办的所有活动都不可能开展,我们的协会也死气沉沉,我们山东的盆景也不会为外人道。”
讲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魏绪珊说,这句话越是老生常谈,就越是显得至理。
据介绍,近年来,山东省盆景艺�家协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成员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在地域分布上也相当广泛。加之民间团体本身的属性,协会更加显得松散。魏绪珊认为,协会工作的一大重心应该是增进团结,不仅协会组织机构与会员之间、会员相互之间要搞好团结,全国各地盆景协会之间同样要搞好团结――“只有搞好团结,才能让会员有归属感,协会才有凝聚力与战斗力,才能办好活动:只有搞好团结,才能创造出我们国家盆景界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才能使我们中华的文化艺�发扬光大!”
树艺德
常言道,“文如其人”,说的是一个人的文章内涵往往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人品。魏绪珊以此反观,认为盆景人应该注重树立艺德。而笔者所了解的他,的确是艺高德勋,令人钦仰。
熟悉魏绪珊的人都知道,他曾经从事过二十余年的检察工作,并且在反贪战线上立下赫赫战功。魏绪珊的名字,曾被列入“政法系统全国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名录”。工作中一贯坚持的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使得他更是将这股正气注入生活中的点滴,包括对待协会事务。而多年的反贪工作经历,使得他更加深知德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任何一种美妙的艺�,都需要创造者高尚的德行来陪衬。从盆景人的角度讲,就是要‘艺如其人’。”
谈到这里,魏绪珊的语气中多了几丝愤慨:“近年来,随着盆景作品的广泛流通,剽窃行为在国内盆景界越来越盛行。其中最为恶劣的,莫过于有人将从日本、台湾等地买来的盆景,撕去标羡纤签,换个盆并蔽钵,就厚颜对外宣称是自己的作品。这种失德之举,实在令人深恶痛疾!”
“小到一个协会,大到整个社会,如果都能做到严于律己,善于养德,那么我们的盆景艺�和我们的国家就能发展得越来越好。”话语朴实,却可见这位有德老人情之切切。
求创新
“艺�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魏绪珊回忆,1982年他刚接触盆景时,花了相当大的精力钻研传统川派、扬派、通派、苏派和岭南派的风格与技艺,因此其早期作品,如地柏盆景《青云出岫》等,略具传统流派的韵味。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逐渐淡化了传统流派风格,转而学习大自然。他认为,盆景作品应契合于自然,只有符合大自然美感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例如舍利,应该在树木原有天然舍利的基础上去加工。如果一棵树原本生长很旺盛,没有舍利,却强行雕刻,结果导致树木枯萎甚至死亡,那么这就不是艺�行为了。
向大自然学习的同时,魏绪珊还注意作品画境的营造。古代画家中,他最喜爱元朝王叔明的松树。《芥子园画传》中评述:“王叔明大松多作直干,其叶较诸家者稍长,虽杂乱中极有文理。”有人评论,魏绪珊的雀舌罗汉松盆景《父子情》画意十足,有王叔明之笔意。
对于山东盆景艺�的创新问题,魏绪珊觉得首先应当崇尚自然,师法造化:其次,山东是孔孟之乡,山东盆景可以结合儒家的教化思想,通过造型及作品题名,在精神层面给人一种有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谋发展
“如何促进协会的良性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并不懈为之努力的问题。”魏绪珊介绍,协会要开展活动,必须要有充足的活动经费。而盆景协会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可能获得财政拨款。对于活动经费的筹措,他们主要是采用争取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业支持的办法。目前,各级政府对举办大型展会活动的积极性很高,随着“鲁风展”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主动邀请他们前往办展。与此同时,魏绪珊也在积极寻求和大型企业搞优质的合作。一方面,协会利用已有的平台和资源,扎扎实实为企业做好宣传,帮助它们解决盆景、园林和绿化等方面的技�问题,为企业创造财富,帮助它们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企业实现了利益,才会更加愉快地为协会提供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在“双赢”的基础上,企业与协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可持续性的合作关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魏绪珊在本届鲁风展开幕式上致辞说,要争取用五至十年时间,将山东盆景由资源大省转变成精品大省。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魏会长依然信心满怀:“经过四年来的努力,我们现在拥有一支甘于奉献讲团结、勇于创新谋发展的艺德兼备的团队。我相信,通过我们这个团队与全省会员的齐心协作,一定能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山东省的盆景事业一定云蒸霞蔚、如火如荼!”
(编辑/刘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