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设防类有哪些建筑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现代建筑都非常注重顷明抗震设计,从以往的地震灾害调查中发现,很多人员伤亡都是由建筑物受损或者倒塌引起的,因此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有哪些呢?
一、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分别有四个抗震标准。甲类:属于特殊设防类,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大型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灾害后果,需要做特殊设防的建筑;乙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无法中断的相关建筑,需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丙类:算标准设防类,按1、2、4款外按标准进行设防的建筑;丁类,适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导致的次生灾害,允许在特定条件下适当降低要求的建筑。
二、建筑抗震等级划分如何划分
1、抗震等级
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等来决定,用不同抗震等级。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
2、地配埋震烈度
国家主管部门需根据地理、地质等,并且要经过科学勘查培乎蚂和验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及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属于地域概念。抗震设防分别为甲、乙、丁类建筑,我国大部分地区房屋抗震烈度为8度。
3、震级指的是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地震等级为六级:分别为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在8级以上为巨大地震。
关于建筑物防震措施
关于建筑物防震措施
需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类别、高度及所在小区的抗震设防规划来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在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须进行抗震设防。和大家分享关于建筑物防震措施材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抗震设防指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和采取抗震措施以达到抗震目的。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precautionary intensity)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需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类别、高度及所在小区的抗震设防规划来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在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须进行抗震设防。
要求一般通过以下3个环节来达到抗震设防:(1)明确抗震设防要求,即明确建筑物须达到的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2)抗震设计,采取抗震措施,达到抗震设防的要求;(3)抗震施工,严格按抗震设计施工,确保建筑质量。
抗震设防要求指经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或审定的,对建设工程制定的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其是在综合考虑地震环境、建设工程重要程度、允许风险水平、需达到的安全目标和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后确定的。
分类分类依据:
(1)建筑破坏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大小;
(2)城镇大小、工矿企业规模、行业特点;
(3)建筑破坏且丧失功能后对全局的影响大小、对抗震救灾的影响以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4)根据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5)当建筑所处地位以及遭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影响不同时,不同行业相同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根据上述分析,将建筑工程分为如下4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甲类):指使用上具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及地震时可能导致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的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且高于本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地震作用,按高于本地抗震设防段纤绝烈度一度加强其抗震措施。
(2)重点设防类(乙类):指生命线相关建筑,其在地震时使用功能不可中断或需尽快恢复;或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握姿,其在地震时可能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应按本地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按高于本地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加强其抗震措施。
(3)标准设防类(丙类):指除了(1)、(2)、(4)类以外,大量的需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应按照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实现在遭到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目标。
(4)适度设防类(丁类):指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设防要求的建筑,此类建筑在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会产生次生灾害。按本地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可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6度时不应降低。
目标抗震设防目标指建筑结构遭遇不同地震影响时,对结构、使用功能、构件、设备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的总要求。
建筑设防目标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不同频率、强度的地震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对较小的地震,要求结构不受损坏;对罕遇的强烈地震,要保证结构完全不损坏,不仅技术难度大,且经济投入较多,若允许有所损坏而不倒塌,则是经济合理的。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抗震目标与烈度相对应,分为以下三个水准。
(1)第一水准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小震)时,建筑物未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使用。
(2)第二水准
当遭受本地区规定设防烈度的地震(中震)时,建筑物可能会产生竖扒一定程度的损坏,经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使用。
(3)第三水准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规定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大震)时,建筑可能发生重大破坏,但未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在遭受强烈地震时,建筑物不发生损坏是不可能的,所以抗震设防的底线是建筑物不倒塌。
建筑物共有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下列哪一类建筑的分类原则是正确的?( )
【答案】:D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1.1条: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岩岁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1.1条: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粗神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3.0.2条:①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②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③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④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瞎姿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