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花岗岩的颗粒大小 冰花绿花岗岩颗粒大小

冰花绿花岗岩颗粒大小

大颗粒。冰花绿花岗岩以黑白花色为主形成大花,是一种大颗粒状戚穗键花岗石,上面高巧有嫩绿色。花纹流向明显,不同的族升锯切方向,会形成不同的饰面效果。

花岗岩的颗粒大小 冰花绿花岗岩颗粒大小

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

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位于东乌旗NE方向120 km处的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外围,包括位于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北西5 km的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岩体、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范围内的吉林宝力格岩株。野外采样位置及岩体分布特征见图3-1。

图3-1 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外围地质简图

一、花岗岩产出特没局征

(一)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岩体

阿钦楚鲁岩体位于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NW侧5 km处,分布于布敦花脑特、阿钦楚鲁至珠尔嘎一带(图3-1),NE向展布,NE—SW长约26~38 km,NW—SE宽7~14 km,呈NE狭窄、SW开阔的楔形,出露面积大于300 km2。该岩体侵入于泥盆系安格尔音乌拉组泥质板岩、粉砂岩等中,受岩体侵入热源烘烤,在靠近岩体附近的安格尔音乌拉组泥质板岩、粉砂岩等往往出现角岩化,并产生热变质形成的斑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同位素测年工作表明,阿钦楚鲁岩体是一个具两次侵入的岩基。早期侵入的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晚期侵入的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早期侵入的岩体发育球状风化(图版Ⅰ-2)、原生流动构造和节理,节理面产状140°∠72°。岩体分边缘相和过渡相,边缘相位于岩体外围,呈细粒-中细粒结构,过渡相位于中间,为细粒似斑状结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1978b)。该岩体由于受岩浆期后作用,产生较强的自变质作用而形成云英岩化,且由岩体两侧往内部云英岩化由强变弱。岩体内脉岩、俘虏体较发育,派生脉岩主要为细粒二长花岗岩脉,一般沿NE向节理贯入,少数呈NW向和SN向。此外,在岩体中还见有石英脉、闪长岩、辉绿岩和正长斑岩脉等,其产出方向大都为NW向,少数呈NE向、近EW向产出。

相比之下,晚期侵入的岩体粒度较细,沿节理侵入于早期岩体中,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或俘虏早期岩体,与早期岩体呈渐变接触关系(图版Ⅰ-3)。

(二)吉林宝力格岩体

吉林宝力格岩株位于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东侧(图3-1),深部钻探和硐探工作表明,吉林宝力格岩株向西延伸到了吉林宝力格矿区的深部。该岩体在地表出露面积约1 km2,呈近EW向展布。地貌特征表现为圆形山丘,岩体与周围地层接触带不明显,岩体周围均被第四系残坡积层等覆盖。主要岩性为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在岩体内部发育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和银-金矿化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等往往呈面型、浸染状分布,在裂隙发育地段矿化强烈。

二、岩石学特征

(一)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岩体

早期侵入的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呈灰白带肉红色,风化后为灰黄色。二长花岗结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30%~35%)、钾长石(35%~40%)和石英(20%~25%),含少量黑云母(5%~枯竖让7%)、锆石(<1%)和磷灰石(1%)等。斜长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板状。钾长石多呈他形板状,部分呈自形板状,显微条纹构造不发育,具纺锤状格子双晶。石英部分呈粒状,多呈他形晶,部分石英与钾长石一起形成纹象结构。黑云母呈不规则片状,分布较均匀。矿物粒径一般为0.5~2 mm,少量石英和斜长石粒径可达2~5 mm,甚至达15 mm。

晚期侵入的为细粒二长花岗岩,灰白带肉红色。二长花岗结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30%~35%)、钾长石(≥40%)和石英(20%~25%),含少量黑云母(5%~7%)、锆石(<1%)和磷灰石(1%)等。斜长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板状。钾长石部分呈自形-半自形板状,具卡氏双晶,部分呈他形板状。石英多呈他形粒状。黑云母呈片状均匀分布。矿物粒径较小,一般为0.5~1 mm。

(二)吉林宝力格岩体

代表性岩石为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35%~40%)、钾长石(30%~35%)和石英(20%~25%),含少量黑云母(5%~7%)、锆石(<1%)和磷灰石(1%)等,次生矿物见有绿泥石、绢云母和粘土矿物。似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呈自形板状,粒度一般在5~8 mm之间。基纤樱质中斜长石多呈半自形-他形板状,钾长石也多呈半自形-他形板状。石英呈粒状,黑云母多呈片状。矿物粒度大小为0.5~2 mm(图版Ⅰ-5)。

岩石中见有闪长质暗色包体。斜长石往往被绢云母和粘土矿物交代,黑云母被绿泥石交代。

三、常量元素特征

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岩体、吉林宝力格岩体主量元素氧化物含量见表3-1。从表中可以看出,3个岩体有许多共同点,表现为:① 富硅:SiO2含量为68.59%~74.42%,分异指数DI为55.94~62.94。② 富碱,且K2O>Na2O,K2O含量为4.28%~5.3%,Na2O含量为3.32%~3.67%;K2O+Na2O为7.68%~8.75%;K2O/Na2O为1.20~1.54,其总体特征与Barbarin(1999)划分的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相似;在SiO2-K2O图解上(图3-2),样品落入“高钾钙碱性系列”区。③ 铝弱过饱和,Al2O3为13.63%~14.21%;A/CNK值为1.04~1.15,均大于1,但大部分在1~1.1之间,与典型的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A/CNK>1.1,Chappell et al.,2001)有一定差别;在A/NK-A/CNK图解中,样品均落入过铝质花岗岩范围内(图3-3)。④ CIPW标准矿物中均出现刚玉分子,且都大于1%,与典型的S型花岗岩相似(Miller et al.,1980;Chappell et al.,2001)。⑤ 铁、镁、钙、钛、磷等含量较低,但均比内蒙古沙麦过铝质花岗岩(胡朋等,2006)较高。⑥ Mg#的分子数为35.57~43.65。⑦ 里特曼组合指数σ值为2.13~2.58,属钙碱性岩系列。

图3-2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岩体wSiO2%-K2O%图

图3-3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岩体A/NK-A/CNK图

比较吉林宝力格和阿钦楚鲁岩体主量元素,可以发现这3个岩体之间存在一些细微差别:随着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侵入的先后顺序,铁、镁、钙、锰、钛、磷等元素逐渐降低,而钾和分异指数则逐渐升高。这一规律很好地说明随着时间由老到新,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程度不断增高,铁、镁、钙、锰、钛、磷等元素在晚期岩体中逐渐贫化,取而代之的是钾不断富集。

四、稀土元素特征

吉林宝力格和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岩体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见表3-1,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如下。

(一)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

5件样品的REE总量为(192.27~205.64)×10-6,平均199.13×10-6;LREE/HREE为5.75~6.36,平均6.13,LREE相对HREE略微富集;(La/Yb)N变化于5.37~6.37之间,平均5.94;δEu为0.39~0.42,平均0.40,显示较强的Eu负异常;Ce具弱的正异常。在稀土元素蛛网图上(图3-4),5件样品的稀土配分曲线极为相似,总体表现为右倾斜型配分曲线,其中重稀土Ho-Lu表现为平坦型。

表3-1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岩体的主元素(wB/%)、稀土和微量元素(wB/10-6)分析结果

续表

(二)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

3件样品的REE总量为(140.53~151.40)×10-6,平均145.39×10-6;LREE/HREE为9.75~9.95,平均9.85,LREE相对HREE略微富集;(La/Yb)N变化于11.25~11.88之间,平均11.57;δEu为0.52~0.54,平均0.53,显示中等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在稀土元素蛛网图上(图3-4),3件样品的稀土配分曲线总体表现为右倾斜型配分曲线,其中重稀土Ho-Lu表现为平坦型。

(三)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

3件样品的REE总量为(120.71~147.82)×10-6,平均135.22×10-6;LREE/HREE为11.34~13.81,平均12.33,LREE相对HREE弱为富集;(La/Yb)N变化于14.16~18.68之间,平均16.01;δEu为0.54~0.57,平均0.55,显示中等Eu负异常;Ce具弱的负异常。在稀土元素蛛网图上(图3-4),3件样品的稀土配分曲线总体表现为右倾斜型配分曲线,其中重稀土Ho-Lu表现为平坦型。

综上所述,吉林宝力格和阿钦楚鲁3个岩体的稀土总量变化于(120.71~205.64)×10-6之间,随着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侵入的先后顺序,稀土总量逐渐变低,LREE/HREE、δEu和(La/Yb)N逐渐升高。因此,这3个岩体应为同一岩浆来源,推测它们共同的源区存在斜长石和石榴子石。

图3-4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岩体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

五、微量元素特征

(一)微量元素含量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3个二长花岗岩岩体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见表3-1。分析结果表明,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3 个二长花岗岩的K/Rb 平均分别为:158.54,148.08 和169.61。尽管3个岩体的样品在微量元素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它们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上(图3-5)曲线形态基本一致,暗示了它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物质来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类岩石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相比之下,高场强元素(Ta、Nb、Ti、P)则显示亏损特征。此外,成矿元素Pb、Zn、Au和Ag等含量较高,均大于地壳的克拉克值,而Cu(一般小于10×10-6)则远远低于克拉克值(100×10-6,Clarke et al.,1924)。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吉林宝力格岩体的成矿元素Cu、Pb、Zn、Au、Ag和Mo等的含量均分别高于阿钦楚鲁两期岩体的含量,尤其是Au和Ag的含量均高于克拉克值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而阿钦楚鲁两期岩体成矿元素的含量大致相当,Au和Ag的含量低于克拉克值。以上现象说明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吉林宝力格岩体。

图3-5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岩体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

(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

板块构造学说为识别各种大地构造环境奠定了基础。随着各种测试仪器的不断更新、分析方法的进步和数据的不断积累,目前已有很多判别花岗岩类源区构造环境的方法:主要有Maniar等(1989)提出的主元素指数判别法;Bechelor等(1985)提出的R1-R2因子判别图解;Harris等(1986)提出的Rb-Hf-Ta三角图解以及Pearce等(1984)的微量元素判别图解等。在诸多花岗岩类源区环境的判别方法中,当推Pearce等(1984)的微量元素判别图解用得最多。Pearce等(1984)把石英含量大于5%的侵入岩都划分进花岗质岩石的范畴,首先系统地研究了已知大地构造背景的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元素Y、Yb、Rb、Ba、K、Nb、Ta、Ce、Sm、Zr和Hf能有效地区分花岗岩形成的不同大地构造环境。

在Pearce等(1984)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无论是Nb×10-6-Y×10-6和Ta×10-6-Yb×10-6判别图(图3-6a和b)还是Rb×10-6-(Y+Nb)×10-6和Rb×10-6-(Yb+Ta)×10-6判别图(图3-7a和b),3个岩体的样品投影点都位于火山弧、同碰撞环境处。

图3-6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二长花岗岩的Nb×10-6-Y×10-6(图a)和Ta×10-6-Yb×10-6(图b)判别图

六、同位素组成

(一)铅同位素

由于钾长石中的U、Th含量很低,自岩石形成以来积累的放射性成因铅可以忽略不计,通常把花岗岩中钾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代表岩体的初始铅同位素(Zartman,et al.,1981;洪大卫等,2002),因此本次研究选择花岗岩中的钾长石作为测定对象。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二长花岗岩共7件样品铅同位素组成分析计算结果列于表3-2。表3-2中列出的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吉林宝力格和阿钦楚鲁不同时期的二长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二长花岗岩的钾长石和全岩中都富含放射性成因铅,且206 Pb/204 Pb、207 Pb/204 Pb和208 Pb/204 Pb值的变化范围较窄。7件样品206 Pb/204 Pb比值变化范围为17.987~18.470,平均值为18.207;207 Pb/204 Pb 值为15.467~15.520,平均值为15.498;208 Pb/204 Pb值为37.762~38.112,平均值为37.911。上述二长花岗岩的Pb同位素组成分别与地幔的206 Pb/204 Pb=18.10、207 Pb/204 Pb=15.42和208 Pb/204 Pb=37.70值(Doe,1979)接近。采用单阶段铅演化模式计算的μ、ω和Th/U等参数,不同样品的参数值变化不大。μ值介于9.25~9.32 之间,低于μ值为9.74的陆壳演化线。Th/U值变化范围为3.55~3.65,接近球粒陨石Th/U值3.58,与地球相似(Wedepohl,1974;Doe,etal.,1979;魏菊英等,1996),说明3个岩体源区的一致性,它们均与幔源岩浆活动有关。

图3-7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二长花岗岩的Rb×10-6-(Y+Nb)×10-6(图a)和Rb×10-6-(Yb+Ta)×10-6(图b)判别图

表3-2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二长花岗岩铅同位素组成

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分析结果。

沈渭洲(1997)对华南花岗岩体中长石铅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壳源型和壳幔混源型花岗岩长石的206Pb/204Pb值较为相似,而它们的207Pb/204Pb值存在一定的区别。壳源型花岗岩长石的207Pb/204Pb值通常大于15.600,壳幔混源型花岗岩长石的207Pb/204Pb值通常小于15.600。从表3-2可以看出,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的3个岩体长石的207Pb/204Pb值均较低,小于15.600,说明它们可能与地幔或年轻地壳物质的加入有关。在207Pb/204Pb-206Pb/204Pb和208Pb/204Pb-206Pb/204Pb图上(图3-8a、b),其分布形态显示出由地幔铅向造山带铅演化的趋势;在图3-8c上,铅同位素组成位于地球等时线右侧,处于下部大陆壳和EMⅡ之间的铅分布区。以上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解揭示出3个岩体具有幔源组分与下地壳成分混合的特征。

图3-8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二长花岗岩的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

(二)铷-锶同位素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3个二长花岗岩岩体7个样品的Rb、Sr含量差别不大(表3-3),铷的含量变化范围为(164~229)×10-6,Sr的含量变化范围为(99~158)×10-6。7个样品的87Rb/86Sr比值变化于3.0021~6.4166,平均为4.5626;87Sr/86Sr比值较大,变化于0.716302~0.726028,变化范围较窄,平均值为0.721329;(87Sr/86Sr)i初始比值变化范围为0.69514~0.70456,平均0.70178。White et al.(1983)认为,S型花岗岩的(87Sr/86Sr)i初始比值大于0.707,而I型花岗岩的(87Sr/86Sr)i初始比值则小于0.707。上述结果表明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3个岩体的(87Sr/86Sr)i初始比值均小于0.707,暗示3个岩体具有幔源特征。

表3-3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二长花岗岩铷-锶、钐-钕同位素分析及计算结果

(三)钐-钕同位素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3个二长花岗岩岩体7个样品的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见表3-3。从表中看出,147Sm/144Nd的比值变化范围为0.0777~0.1019,平均0.08827,小于球粒陨石均一库的初始值(0.1967),富集系数fSm/Nd变化范围为-0.60~-0.48;143Nd/144Nd的比值变化范围为0.51246~0.512665,平均值为0.512579。

1.模式年龄

在单阶段模式下,3个岩体的TDM值变化范围为664~775 Ma,均超过它们的形成年龄(286~314 Ma)。陈江峰等(1999)认为,用两阶段模式可以有效地校正花岗岩类岩浆结晶分异所造成的TDM值的变化误差。然而,对本区3个花岗岩岩体进行两阶段模式年龄计算结果表明,T2DM值变化范围为723~982 Ma,比TDM值还大,与花岗岩体的实际年龄差别更大。因此,两阶段模式也不符合吉林宝力格地区花岗岩的演化特点。通常认为,花岗质岩石的模式年龄可用来估算其源区的年龄,对于幔源花岗岩而言模式年龄给出了地幔分馏作用而成的玄武质岩石演化为花岗岩的时间,接近于花岗岩的结晶年龄(Hugh,1993)。对于花岗岩来说,模式年龄是代表样品从地幔分离出来的时间,其前提假设为样品最初起源于地幔。但是,对于壳幔混源的花岗岩来说,计算出的模式年龄往往偏差较大(Goldstein,et al.,1984)。上述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单阶段模式年龄还是两阶段模式年龄,它们与实际年龄都有很大的出入,这说明本区3个花岗岩的物质来源可能与壳幔混染有关。另一方面,吉林宝力格地区3个岩体的TDM值664~775 Ma变化范围较小,在兴蒙造山带火成岩的TDM值(集中于800~600 Ma)(洪大卫等,2000;邵济安等,2002)范围内,表明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2.εNd(t)值

εNd(t)值反应了岩石结晶时的143Nd/144Nd初始值与原始未熔融的地幔的相对偏离。如果εNd(t)=0,表示岩石起源于一个具有球粒陨石的Sm/Nd比值的地幔储库;正的εNd(t)值表示岩浆来源于比CHUR的Sm/Nd比值高的源区,如亏损地幔源区;负的εNd(t)值表示岩浆源区的Sm/Nd比值较CHUR低,如富集地幔源区或地壳源区(Hugh,1993)。由表3-3可以看出,吉林宝力格地区的3个岩体的εNd(t)值均大于0,变化范围为0.8~4.3,εNd(t)值显示吉林宝力格地区3个岩体可能来源于亏损地幔端元。在εNd(t)值与模式年龄图上(图3-9a),所有样品点都落入洪大卫等(2000)圈出兴蒙造山带范围内;在εNd(t)值与侵入时代关系图上(图3-9b),大部分投影点落入或靠近洪大卫等(2000)圈出的兴蒙造山带花岗岩的范围内。

图3-9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二长花岗岩的εNd (t)值与侵入时代关系图(原图据洪大卫等,2000)

七、SHRIMP锆石 U-Pb年龄

(一)锆石特征

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的锆石晶体大多数晶形完好,晶棱晶面清晰,晶体较透明、洁净,大都呈短柱状或长柱状,颗粒大小一般100~200 μm,长宽比一般为2~3,个别小于2。对100多颗锆石进行阴极发光照像,在部分锆石中发现有老的锆石核,其外侧被年轻的增生层包围,照片显示有明显岩浆振荡的韵律环带(图3-10)。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的锆石晶体晶形完好,晶棱晶面清晰,晶体透明、洁净,大都呈短柱状或长柱状,但以长柱状为主。颗粒大小一般100~300 μm,长宽比一般为3~5,个别长宽比达8。对100多颗锆石进行阴极发光照像,在部分锆石中发现有老的锆石核,其外侧被年轻的增生层包围,照片显示有明显岩浆振荡的韵律环带(图3-11)。

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的锆石晶体晶形较完好,晶体透明、洁净,大都呈短柱状或长柱状。颗粒大小一般50~150 μm,长宽比一般为1~3。对锆石进行阴极发光照像,未发现有老的锆石核,照片显示有明显岩浆振荡的韵律环带(图3-12)。

图3-10 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二)测试结果

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10个锆石的10个SHRIMP测试结果列于表3-4。10 个测点的206Pbc含量范围为2.81%~12.79%,大部分小于10%;U、Th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1~680)×10-6和(44~410)×10-6;Th/U比值为0.30~0.73,平均值为0.43,略低于0.5的岩浆锆石(Vavra et al.,1996,1999;刘敦一等,2003)水平。采用普通铅204Pb校正,9个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变化范围为272.6±8.3 Ma~346±12 Ma,平均314±8.8 Ma。8个测点值在207Pb/235U-206Pb/238U年龄图解上数据点分布在谐和线上及其附近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14±8.8 Ma,MSDW=1.7(图3-13a)。1个锆石的中心部位(测点8.0)获得较老的206Pb/238U 年龄(516±20 Ma),显示有来自源岩的继承锆石的年龄。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12个锆石的12个SHRIMP测试结果列于表3-4。12个测点的206Pbc含量范围为0.35%~7.29%,集中于2%~6%之间;U、Th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35~1064)×10-6和(23~651)×10-6;Th/U比值为0.06~0.89,平均值为0.45,略低于0.5的岩浆锆石(Vavra et al.,1996,1999;刘敦一等,2003)水平。采用普通铅204Pb校正,11个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变化范围为286.0±11 Ma~322.1±7.4 Ma,平均为299±5 Ma。在207Pb/235U-206Pb/238U年龄图解上数据点分布在谐和线上及其附近,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99±5 Ma,MSDW=1.4(图3-13b)。1个锆石的中心部位(测点8.0)获得较老的206Pb/238U 年龄(807±17 Ma),显示有来自源岩的继承锆石的年龄。

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5 个锆石的5 个SHRIMP测试结果列于表3-4。5 个测点的206 Pbc含量范围为3.85%~10.04%;U、Th 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9~444)×10 -6和(51~223)×10 -6;Th/U比值为 0.22~0.66,平均值为 0.54,高于 0.5 的岩浆锆石(Vavra et al.,1996,1999;刘敦一等,2003)水平。采用普通铅204 Pb 校正,4 个锆石的206 Pb/238 U年龄变化范围为276.5±9.8 Ma~296±12 Ma,平均为284.3±9.7 Ma。在207 Pb/235 U-206 Pb/238 U年龄图解上数据点分布在谐和线上及其附近,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284.3±9.7 Ma,MSDW=0.77(图3-13 c)。1 个锆石的边部(测点4.0)获得较老的206 Pb/238 U年龄(429±15 Ma),可能与其中母体 U丢失有关。

图3-11 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图3-12 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表3-4 吉林宝力格岩体、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岩体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析结果表

图3-13 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岩体中锆石U-Pb谐和图

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花岗岩的几种颗粒是怎样的?

  花岗岩,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岩浆毕巧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火成岩 ,属于深层侵入岩。主手游键要成分是长石、云母和石英。花岗岩的语源是拉丁文的granum,意思是谷粒或颗粒。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损,除了用作高磨耐级建筑装饰工程、大厅地面外,还是露天雕刻的首选之材。

  根据世界各地2485份花岗岩中不同化学成分比例平均,依所占重量百分比由重到轻为:

  SiO2— 72.04%

  Al2O3— 14.42%

  K2O— 4.12%

  Na2O— 3.69%

  CaO— 1.82%

  FeO— 1.68%

  Fe2O3— 1.22%

  MgO— 0.71%

  TiO2— 0.30%

  P2O5— 0.12%

  MnO— 0.05%

相关专题: 花岗岩 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