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三朝五门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北京故宫的“三朝五门”中的三朝是哪三朝?

北京故宫的“三朝五门”中的三朝是哪三朝?

故宫,旧称紫禁城。它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刚好600周年。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中的一切都有规矩、有讲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故宫中的“三朝五门”制度。

许多人都知道,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前者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后者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奇为阳,偶为阴。所以外朝建筑布局多用奇数,比如我们今天要提到的“三朝五门”皆属外朝;内廷建筑多用偶数,比如乾、坤二宫(交泰殿是后建的)以及东西六宫。

“三朝五门”是从周朝起就确立的一项宫殿制度。《周礼》、《礼记》、《仪礼》中都提出过“天子诸侯皆三朝”的说法。“三朝五门”是指五道门将皇宫分为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

“五门”指的是皋门(皇宫最外层的大门)、库门(皇宫仓库之门)、雉门(皇宫的宫门)、应门(治朝之门,取君王应天之命而为人君之意)、路门(燕朝之门,门内即为天子及妃嫔燕居之所)。对应到故宫中的“五门”在明朝时期为: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太和门)。在清朝时期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五门”划分出的三个行政区域称“三朝”,分别是:外朝,治朝,燕朝。外朝的主要功能是举棚橘敬办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治朝的主要功能是日常议政朝会,燕朝的主要功能是定期朝会。

“外朝”是公布法令、举行大典、对天下百姓发布谕链慎旨的场所,其位置在承天门(天安门)以外。每当国家有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宣布时,文武百官便在奉天殿(太和殿)跪听皇帝诏书,然后全体移步至承天门(天安门)外等待仪卫官在承天门(天安门)上再一次宣读诏书。然后诏书被装入礼器缓慢降下,由在下面等待的礼部官员接下诏书,护送至礼部大堂,刻版印刷,颁行天下。

“治朝”是帝王日常朝会治事、处理诸臣奏章的场所,其位置在午门以内。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皇帝上早朝并非像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文武百官在皇宫大殿上向皇帝奏报军国大事,而是在一个被称为“御门”的地方举行例行朝会。明朝“御门听政”地点在伍羡奉天门(太和门)。清朝入关之初承袭明制,也是在太和门“御门听政”。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1667年8月19日),年满十四岁的康熙帝诏命“躬亲大政”。同日,他宣布“御乾清门听政”,并令“嗣后日以为常”。自此,清朝“御门听政”的地点就改为了乾清门,这里就成为了清王朝的“治朝”之处,而“燕朝”也随之退至乾清门内。

一道道宫门时而开启,时而关闭,将偌大一个紫禁城划分出许多不同的区域。这些门既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是一个王朝兴衰荣辱的命门。

三朝五门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北京故宫的“三朝五门”中的三朝是哪三朝?

三朝五门的清朝的三朝五门

三朝,对应三殿:(由外至内)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仿含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
五门:(由外至内)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紫禁城和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这是明代的。到清代时因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拆大指门,到清代从康熙开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门,这样从清代旅配来说这个五门的位置就是从天安门开始,然后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通常认为,天安门以外是外朝,午门以内是治朝。

北京故宫的“三朝五门二宫”分别指什么?

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二宫:说法不一,有的泛指东宫、西宫;有的泛指前宫和后宫(即前朝和后朝,保和殿之后为后宫,保和殿之前包括保和殿为前宫也叫前朝);也有嫌陆的指皇后和太后居住的地方。因明清时期二宫的位置不同时期御袭不固定,所以只能说这镇者兄么细了。

相关专题: 三朝 北京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