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纱线捻度的计算公式 纺织捻度计算具体公式?

纺织捻度计算具体公式?

    纱线捻度是指为使纱线具有一定的强力、弹性、伸长、光泽、手感等物理机械性能,通过加捻改变棉纱的纤维结构来实现纱线加捻,利用棉纱横截面间产生相对角位移,使原来伸直平行的纤维与纱轴发生倾斜来改变纱线结构。纱条绕其轴心旋转360度即为一个捻回。

    纱条在退捻前的规定陵简长度内的捻让汪陵回数称之为捻度。捻度有三个不同的单位:特克斯制以10cm为单位,公制以1m为单位,英制以1inch为单位。捻度因工序设备不同,用途不同分为粗纱捻度、细纱年度、股线捻度等。不可直接比较不同特克斯数、公制支数或英制支数纱线的加捻程度。

    捻系数是纱线加捻程度的量度,与捻回角成正比,是表征不同线密度纱线的捻紧程度。也分为特克斯制捻系数,公制捻系数,英制捻系数。捻系数又因工序设备不同,分为粗纱捻系数、细纱坦戚捻系数、股线捻系数。

    当纱条处于铅直位置时,组成纱条的单元绕纱条轴心旋转形成的螺旋线的倾斜方向,称之为捻向。

    纱条中纤维的倾斜方向与字母S中部相一致,为右手方向或顺时针方向之捻回纱,称之为S捻。

    纱条中纤维的倾斜方向与字母Z中部相一致,为左手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之捻回纱,称之为Z捻。

    我国纺织行业的线密度和捻系数的法定计量单位均采用特克斯制(号数制),粗纱、细纱、股线的捻度数值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特克斯制 号数制 捻度计算公式

    纺织材料1000米长质量克数(即1米长质量毫克数)。单位符号tex,简称特。

    采用公制支数制,捻度数值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公制支数制捻度计算公式

    我国毛纺织、麻纺织曾长时间采用公制支数,现在外贸中仍有使用公制支数的订单。

    采用英制支数制,捻度数值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英制支数制捻度计算公式

   单位重量1磅(1磅=453.59237≈453.6克)的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长度为840码(1码=0.9144米)的倍数。几个840码就是英制几支纱。

    我国棉纺织、针织等行业曾长时间采用英制支数,现在外贸中仍有使用公制支数的订单,工厂加工过程中可能也习惯沿用英制支数。

    股线捻度数值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股线捻度计算公式

    要股线获得最大的强力,其捻度比理论值为:双股线捻系数=1.414×单纱捻系数,(=1.4142);三股线捻系数=1.732×单纱捻系数,(=1.7321)。

    以上各公式中,捻系数的数值与纤维种类、长度、加工的工序、设备、纱线的线密度等因素有关,例如,转杯纺捻系数与细纱捻系数不相同。捻系数与产量、质量也直接有关,数据繁多,有经验公式、一般选用范围等,需查阅纺织有关资料和手册。恕不在此赘述,使用者也可自行在网上搜寻。

纱线捻度的计算公式 纺织捻度计算具体公式?

气流纺的捻度怎么计算,不同的纱线支数分别的捻度是多少

气流纺纱(OE纱或称转杯纺纱)的捻度是以10厘米纱中的捻回数表示.计算捻度是以纱线特克斯制的捻系数除以特克斯号数的平方根求得。

即:T= at / √texT—捻度(捻/10cm)αt—tex制的捻系数,一般气流纺OE经纱选450±50,纬纱选430±30,针织纱可略低一些。

由于转杯纱的结构与环锭纱不同,转杯纱的捻度以设计(理论)捻度为计算标准,气流纺纱的设计捻系数或设计捻度一般高于环锭纺纱约20%左右,这其中含有6%~14%左右的气流纺纱加捻效率损失,如环锭纺纱罩码握的tex制捻系数 为320~420,则气流纺OE纱的设计捻系数 通常在400~500左右。

应根据配棉等级、纤维整齐度、纱线用途、成纱强度、纺纱断头率,以及气流纺纱机是否装有假捻盘或阻捻器配置等各种因素由用户选择确定。

扩展资料:

纱线捻度是指为使纱线具有一定的强力、弹性、伸长、光泽、手感等物理机械性能,必须通 过加捻改变棉纱,由纤维结构来实现纱线加捻。

其实就是利用棉纱横截面间产生相对角位移,使原来伸直平行之纤维与纱轴发生倾斜来改变纱线结构,粗条在加捻过程由宽度逐渐收缩,两侧逐渐模则折迭而卷入纱线条中心,形成加捻三角形。

在加捻三角形中物庆,棉条的宽度和截面发生变化,从扁平带状,逐渐成圆柱形的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气流纺纱

毛织纱线捻度、弹力等具体怎么识别?

毛纺纱线及一般天然纤维纱线应该是无弹性的,除非你使用的是包芯纱(弹力丝被包覆在中间)。

纱线的捻度:纱线沿轴向一定长度的捻回数,用以衡量同一细度纱线的加捻程度。差升特数制得纱线捻度以10厘米的捻回数(捻/10cm)表示,毛蔴等采用公制支数的纱线以每米的捻回数来表示(捻/tn),棉纺织行业、外贸等行业沿用英制支数的纱线通常采用每英吋纱线的捻回数表示,俗称吋捻(捻/英吋),丝绸等行业也有采用每厘米纱线的捻回数(捻/cm)。
  纱线捻度的测定通常采用专用的捻度试验仪,如Y321手摇捻度仪、Y331A或YG155纱线捻橘庆租度仪等。
  捻度试验仪应有一对夹钳,其中一个为“回转夹钳”,可绕轴正反旋转,并和计数器相连接。至少有一个夹钳的位置可移动,使被测纱线的长度可在10 mm~500 mm的范围内变化。夹钳口不得圆兆有缝隙。有预加张力装置,可测量试样长度,其精度为“±0.5mm”。捻回计数装置可记录或显示旋转夹钳的回转数。如果要测试试样的收缩或伸长,可移动夹钳在移动时不应产生明显的摩擦。

  纱线捻度测定方法有两种:
  ⑴ 直接计数法,即在一定张力下,夹住一只长度纱线的两端,通过试样的一端对另一端向退捻方向回转,直至纱线中的纤维(或单纱)完全平行为止,退去的捻度数即为该试样长度的捻数。
  ⑵ 退捻加捻法,即在一定张力下,夹住一只长度纱线的两端,经退捻和反向加捻后回复到起始长度所需的捻回数的一半即为该长度下的纱线捻数。纺织行业针对不同类型的纱线选择规定了与其相适应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试样长度应尽量长,但应小于纱线中短纤维的平均长度。

  通常使用的试样长度等参数应根据纺织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规定选择合适的采用。
  捻度试样应按采样规定抽取,并在标准大气中调湿平衡。根据试验结果,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捻度指标:平均捻度 = (全部试样捻数总和×1000)/ (试样长度mm×试验次数)

  推荐相应的标准学习参考:
  ⑴《纺织品 纱线捻度的测定 第1部分:直接计数法》(GB/T 2543.1—2001)
  ⑵《纺织品 纱线捻度的测定 第2部分:退捻加捻法》(GB/T 2543.2—2001)
  ⑶《棉本色纱线》(GB/T 398—2008)
  ⑷《气流纺棉本色纱》(FZ/T 12001—2006)
  ⑸《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FZ/T 10007-2008)
  ⑹《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FZ/T 10007-2008)
  ⑺《棉纱线 贸易规格》(GB/T 17033-1997)

相关专题: 捻度 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