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五门的含义 北京故宫中的“五门三朝”分别是什么?
北京故宫中的“五门三朝”分别是什么?
三朝五门,即《礼记》东汉郑玄注所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御游路。”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紫禁城“五门三朝”建置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1、明代遵循《周礼》并参考历代建置设置五门三朝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道统的延续就是靠儒家思想来支撑的。而创立者孔子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儒家把周代奉为治理国家最理想的榜样,那么,记载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礼》就理应成为历代治国所遵循的法则,其中有关宫室建置的记载,更是被历代看成是皇权的象征而奉为万世不变的圭臬。
商周以降,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据《周礼》和《礼记》的记载,周代天子有处理政务的“三朝”。到汉、晋、南北朝时,依《周礼》都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向排列。
《三国志·魏书》记正殿太极殿之左右为东西堂,为皇帝延见臣下,处理日常国务以及宴请猜拦群臣场所。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追绍周礼制度,纵向排列“三朝”:广阳门为大朝,元旦、冬穗拆胡至、万国朝贡在此行大朝仪;大兴宫则朔望视朝于此;中华殿是每日听政之所。从此以后,纵向即南北向排列的三朝成为后世遵循的准则。
三朝五门
所谓“五门”,一般认为五门就是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五门。
紫禁城和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这是羡握明代的。到清代时因为使用腔巧的不同,明代常伍派键朝是在太和门,到清代从康熙开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门,这样从清代来说这个五门的位置就是从天安门开始,然后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通常认为,天安门以外是外朝,午门以内是治朝。
故宫中的三朝五门,指的是哪三朝,哪五门呢?
宫,旧称紫禁城。它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年),距今刚好600周年。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中的一切都有规矩、有讲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故宫中的“三朝五门”制度。
许多人都知道,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前者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后者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奇为阳,偶为阴。所以外朝建筑布局多用奇数,比如我们今天要提到的“三朝五门”皆属外朝;内廷建筑多用偶数,比如乾、坤二宫(交泰殿是后建的)以及东西六宫。
“三朝五门”是从周朝起就确立的一项宫殿制度。《周礼》、《礼记》、《仪礼》中都提出过“天子诸侯皆三朝”的说法。“三朝五门”游唤是指五道门将皇宫分为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
“五门”指的是皋门(皇宫最外层的大门)、库门(皇宫仓库之门)、雉门(皇宫的宫门)、应门(治朝之门,取君王应天之命而为人君之意)、路门(燕朝之门,门内即为天子及妃嫔燕居之所)。对应到故宫中的“五门”在明朝时期为: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太和门)。在清朝时期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五门”划分出的三个行政区域称“三朝”,分别是:外神老凯朝,治朝,燕朝。外朝的主要功能是举办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治朝的主要功能是日常议政朝会,燕朝的主要功能是定期朝会。
“外朝”是公布法令、举行大典、对天下百姓发布谕旨的场所,其位置在承天门(天安门)以外。每当国家有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宣布时,文武百官便在奉天殿(太和殿)跪听皇帝诏书,然后全体移步至承天门(天安门)外等待仪卫官在承天门(天安门)上再一次宣读诏书。然后诏书被装入礼器缓慢降下,由在下面等待含携的礼部官员接下诏书,护送至礼部大堂,刻版印刷,颁行天下。
“治朝”是帝王日常朝会治事、处理诸臣奏章的场所,其位置在午门以内。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皇帝上早朝并非像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文武百官在皇宫大殿上向皇帝奏报军国大事,而是在一个被称为“御门”的地方举行例行朝会。明朝“御门听政”地点在奉天门(太和门)。清朝入关之初承袭明制,也是在太和门“御门听政”。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年8月19日),年满十四岁的康熙帝诏命“躬亲大政”。同日,他宣布“御乾清门听政”,并令“嗣后日以为常”。自此,清朝“御门听政”的地点就改为了乾清门,这里就成为了清王朝的“治朝”之处,而“燕朝”也随之退至乾清门内。
一道道宫门时而开启,时而关闭,将偌大一个紫禁城划分出许多不同的区域。这些门既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是一个王朝兴衰荣辱的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