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的工艺流程简述 传统水泥施工工艺流程,通常有以下四步
传统水泥施工工艺流程,通常有以下四步
现在装修风格林立,传统水泥施工工艺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喜爱。水泥墙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尤为注意,基于水泥本身材质的关系,经长期使用会有龟裂、变色的情形,乃属正常现象。接下来我介绍下传统水泥施工工艺流程,通常有以下四步。
一、地面清洁
在进行传统水泥施工前,首先要将地面清洁干净,特别是室内的一些垃圾、石块等,要仔细清理,为后续施工做好准备。
二、芦或粗胚打底
在砖墙砌好之后,表面会是凹凸不平的,因此要先以粗胚打底,调和水泥砂浆覆盖在砖面上,并抹平,确保墙面平整。这一步是基础中的基础,若是打底不平,事后也无法修饰,就会呈现如波浪状的墙面,影响美观。
三、表面粉光
1.粉光要做的漂亮,最重要的就是事前要做好筛砂。可运用网筛过滤掉颗粒较大的砂粒,水泥砂越细,就越能呈现如丝滑陪裤伍般的表面。
2.加水调和后,以专用抹刀抹上一层薄薄的水泥砂浆(约5mm),由于此为直接接纯码触面,建议将水泥砂浆的配比调升为1:2,借此增强它的强度和耐磨度。可上1~2道工序。
3.等待水泥干燥至70~80%(约7天),以镘刀镘平表面。因水泥达一定强度,仍具可塑性,整平之余,也有效降低镘刀痕迹。依师傅经验、手劲和呈现风格调整施作的时间点。
4.待水泥砂浆完全干燥与硬化,以磨砂机做表面研磨至细致光滑;小面积亦可使用砂纸手工处理。此道工续约重复2~3次。这样就能拥有光滑的水泥粉光表面。
四、表面保护
在表面涂上泼水剂作为保护,适当阻隔水气、降低吃色等问题,并增加完成面的强度。若希望更强化表面保护,可用水性压克力树脂或Epoxy替代。前者会稍稍加深地坪颜色,略带陈旧感;后者保护力强,但涂层厚、有油亮感,比较不自然。
注意:因两者都会于表面形成薄膜,遇水易滑,所以我不建议在卫浴或厕所等潮湿区使用。
以上便是传统水泥施工工艺流程的四个步骤,作为业主来说,一般情况下只要了解大致的流程即可,具体施工可交由师傅操作,以保证施工效果。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是怎样的?
生料制备 包括从原料破碎开始至成分调配到合乎要求的生料过程。生料制备有干法和湿法两种方法。在干法制备过程中,石灰石等大块硬质原料,按传统工艺是先经过一次破碎至大小在100mm左右的块料,或再经第二次破碎至小于25mm的块料(近年来已发展一山前次即破碎至小于25mm的块料工艺)。粘土等含水原料则应经烘干再与石灰石、铁矿石等按比例送入磨机内,研磨成细的生料粉,输入搅拌库,在库中用压缩空气搅拌,并调整成分至合格的生料粉。湿法制备生料过程与干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粘土是先用水淘洗成泥浆,与石灰石和铁矿石共同研磨至含水分约为35%的生料浆。干法制备生料的主要优点是在煅烧水泥熟料时的热耗比湿法低,每千克熟料的热耗只需要3.6~4.6MJ,而湿法需要 5.2~6.3MJ。但湿法制备的生料成分较易均匀。一些先进干法生产水泥厂,近年来采用原料预均化和生料成分自动控制等措施,以保证生料粉成分的均匀。生料的研磨在不同类型的磨机中进行,主要有球磨、管磨、立式磨和烘干与研磨同时进行的中间卸料磨等。为节约研磨过程的电能、提高磨机效率,生产中常采用闭路(圈流)式粉磨,即将出磨机物料先拦册经过一个颗粒分级设备——选粉机,选出细颗粒部分作为产品,粗颗粒部分返回磨机内继续研磨。闭路系统粉磨比开路粉磨(不经过选粉机分级)的产量约可提高15%~25%,并减少了过粉碎现象。缺点是设备投资大、操作和管理较复杂。近年来,又采用一种新型的带选粉机的立式辊轮磨,将破碎、研磨、干燥和分级在同一个装置内完成。目前,最大的立式磨每小时产量可达400t。
熟料煅烧 已制备好的生料在不同型式的窑内煅烧成水泥熟料。一般生料粉或生料浆在回转窑内煅烧,中国大多数小型水泥厂均采用立窑煅烧,用立窑煅烧时生料粉中混入需要的煤粉,并加适量水混合制成直径为10~30mm的生料球。立窑煅烧的水泥熟料质量略差,但煅烧温度低,耗煤量较小。为了节约能耗、提高回转窑的生产能力,自70年代开始发展了窑尾带预热器和分解炉的窑外分解技术。水泥生料在窑内受热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如游离水的蒸发、粘土脱去结晶水、碳酸钙分解成氧化钙。后者与粘土中的氧化硅和氧化铝及铁矿石间发生固相反应生成化合物,它们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四种,即硅酸三钙(3CaO·SiO2,简写C3S)、硅酸二钙(2CaO·SiO2,简写C2S),铝酸三钙(3CaO·AI2O3,简写C2A)和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简写C4AF)。
水泥制成和包装 从窑内出来的水泥熟料经冷却后加入适量石膏(控制水泥中SO3≤3.5%),在磨机内研细,制成硅酸盐水泥。水泥研磨的细度对水泥质量影响较大,提高细度,可提高水泥的强度,但相应的电耗也增大。细度一般控制在0.08mm方孔筛上的筛余量不大于10%,或者比表面积在cm2/g左右。水泥研磨过程中的粉尘较大,因此在设备进出口、输送过程及包装处均应安装收尘设备,如沉降室、旋风收尘器、袋收尘器等。一些先进的工厂中均装有电除尘器。在中国还利用含K2O高的粘土或钾长石代替粘土原料,在煅烧过程中使氧化物挥发至尘埃中,收集含K2O较高的粉尘,可以作钾肥使用。水泥粉常用纸袋包装,但近年来已大量改用散装船、散装车输送,提高了装运效率,降低了成本。
扩展资料:
水泥,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cement一词由拉丁文caementum发展而来,是碎石及片石的意思。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年前的中国秦安大地湾人,他们铺设了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后来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1]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逗衡清水利、国防等工程。
水泥行业中球磨工艺应用于两个生产环节,一个环节与火电行业相同,应用于磨制煤粉,为生产提供燃煤;另一个环节应用于将烧结成块的水泥熟料磨制成粉状,这一环节对于水泥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水泥产量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在巨大的需求拉动下,水泥产量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年水泥行业产量已达到21亿吨。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按生料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干法与湿法两大类。原料经烘干、粉碎制成生料粉,然后喂入窑内煅烧成熟料的方法称为干法;将生料粉加入适量的水分制成生料球,再喂入立窑或立波尔窑内煅烧成熟料的方法一般称为半干法,亦可归入干法。将原料加水粉磨成生料浆,再喂入回转窑内煅烧成熟料的方法称为湿法。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悬浮预热窑,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较大发展,大大降低了熟料热耗;世纪70年代出御者现的窑外分解技术,使熟料产量成倍提高,热耗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生料的均化和原料预均化技术的发展,烘干兼粉磨设备的不断改进,使熟料质量进一步提高;冷却机热风用于窑外分解炉,窑废气用于原料及煤粉的烘干,以及成功地利用窑尾废气进行发电,使余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利用。
【烧成工段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水泥烧成设备有竖窑、湿法回转窑(旋窑)、普通中空干法窑、立波尔窑、预热机窑(SP)以及目前普遍使用的新型干法回转窑(旋窑)。回转窑(旋窑)是一个有一定斜度的圆筒状物,斜度为3~3.5%,借助窑的转动来促进料在回转窑(旋窑)内搅拌,使料互相混合、接触进行反应。窑头喷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热,热量以火焰的辐射、热气的对流、窑砖(窑皮)传导等方式传给物料。物料依靠窑筒体的斜度及窑的转动在窑内向前运动。
回转窑(旋窑)一方面是燃烧设备,煤粉在其中燃烧产生热量;同时也是传热设念神备,原料吸收气体的热量进行煅烧。另外有时输送设备,将原料从进料端输送到出料端。而燃料燃烧、传热及原料运动三者间必须合理配合,才能使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能在原料通过回转窑(旋窑)的时间内及时传给原料,已到达高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举例】
原料和燃料进厂后,由化验室采样分析检验,同时镇高薯按质量进行搭配均化,存放于原料堆棚。粘土、煤、硫铁矿粉由烘干机烘干水分至工艺指标值,通过提升机提升到相应原料贮库中。
石灰石、萤石、石膏经过两级破碎后,由提升机送入各自贮库。化验室根
据石灰石、粘土、无烟煤、萤石、硫铁矿粉的质量情况,计算工艺配方,通过生料微机配料系统进行全黑生料的配料,由生料磨机进行粉磨,每小时采样化验一次生料的氧化钙、三氧
化二铁和细度的百分含量,及时进行调整,使各项数据符合工艺配方要求。磨出的黑生料经过斗式提升机提入生料库,化验室依据出磨生料质量情况,通过多库搭配和机械倒库方法进行生料的均化,经提升机提入两个生料均化库,生料经两个均化库进行搭配,将料提至成球盘料仓,由设在立窑面上的预加水成球控制装置进行料、水的配比,通过成球盘进行生料的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