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还在吗
北京9个城门除了德胜门还有哪个保存下来了?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或七座)、内城城门九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清朝灭亡后,北京城池逐渐被拆毁,除宫城保留较好外,现皇城城门只有天安门被保留,内城仅存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外城则完全被毁,只有永定门被重建。
北京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已看不到旧时的模样。原来的城墙成了通衢大道,城门只作为地名而保存。追寻着城门的变迁,透过历史的画卷和记忆的书卷,我们依稀还能听到老北京的暮鼓神核晨钟,还能看到戍卒的盔甲鲜明,还能感觉到时代变迁的血雨腥风。一座座威仪的城门,时间一样消散在空气里,摸不着,看不到,但却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就像无法忽视写入史册的勇士。
北京旧城共有“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内九是指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外七是指东城墙上的七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南城墙上的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西城墙上的广安门和西便门。
内九门:
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镇门之宝外有铁塔,内有一座石雕的药王爷像。多走运木料的车。
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标志册悄是瓮城门洞上刻有一枝谷穗。它是北京的粮门,多走粮车。朝阳门也叫“杜门”,有休息的意思。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的漕粮,都由此门入城,存放在朝阳门内的几座大仓库内,因此它多走粮车。它的瓮城内建有关帝庙,但庙里只有神牌而没有神像。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各有一庙,惟独正阳门有两座,因此留下了“九门十座庙,一庙无神道”的说法。
崇文门,元代称文明门,别称哈达门。标志是镇海的崇文铁龟,多走酒车。崇文门是“景门”,有光明、昌盛之门的含义。同时它大概是北京城各门中人流货流最繁忙的城门。在每天关门的时候,会敲钟来提醒要出入城门的人。而其他城门则敲击一种形状扁平的打击乐器,这种乐器发声如“嘡”。因此老北京有“九门八嘡一口钟”的说法,同时老北京口语里常说的“钟点”大概也来于此。当年北京南郊大兴县一带有很多酿酒的作坊,酒车常从崇文门进城,所以有“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囚车”的说法。
正阳门,元代称丽正门,从离卦中“日月丽乎天”得名,又称前门。标志是瓮城里的金身关帝庙。北京城的城门都各有一座庙,而唯独正阳门有两座,其中金身关老爷最为灵验。正阳门是内城的正门,明朝称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也不准从箭楼下边的正门出入,而只能走东西两边的旁门。因此它平时总是紧紧关闭。
宣武门,元代称顺承门。标志是报时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车。宣武门是“死门”,当时北京的墓地多在北京的陶然亭一带,所以送葬的人多出宣武门,清代的刑场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车也出宣武门。
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标志是瓮城墙壁上刻着一朵梅花,多走煤车。阜成门也叫“惊门”,有“公正”的意思。西山门头沟出产的煤是北京城里必不可少的燃料,此门距西山最近,因此煤车都从此门进城。标游姿掘志“梅”与“煤”同音,老年间有“阜成梅花报春暖”的说法。
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标志是瓮城上有一块刻着水纹的石头,多走水车。北京城内的水质不好,皇宫用水都取自玉泉山,每天清晨,水车皆从西直门入城。
德胜门,军队凯旋时从此门入城,多走兵车。德胜门也叫“修门”,有品德高尚之意,仁义之师要从此门出入,因此此门多出入兵车。
安定门,军队出发从此门出城,镇门之宝是真武大帝,多走粪车。安定门也叫“生门”,有“丰裕”之意,所以皇帝要从此门出去到地坛祈祷丰年。其他八座城门的瓮城内都建有关帝庙,惟独安定门瓮城内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庙,真武大帝于是成为镇门的宝物。安定门外的粪场比较多,所以粪车多从安定门出入。
外七门
广渠门,又称沙窝门。
广安门,明代叫广宁门,又叫彰仪门。
城门的组成----城楼、箭楼和瓮城
城楼 北京内城的各个城门上方都建有城楼,这些城楼坐落在一个墩台之上,与左右的城墙紧密相连,墩台的下边正中间开有一个拱形的券洞,就是城门洞,门洞处安有两扇对开的大门,外包铁钉,正面有镀铜大泡钉。门后有大门栓。
明代北京内城的城楼修建于明正统年间,各城楼都是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城楼一般都是面阔7间,进深5间,但也有进深3间的,像朝阳门。阜成门就是三间进深。内城各城楼的具体规格都不太一致,大体上说,以正阳门的规格最高,在各城楼中最为壮观,崇文门、宣武门稍差一些,东直门、西直门又差一些,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阜成门的规格最低,各城楼都有上下两层,守城将士可以登楼远眺。
外城的城楼都比内城矮小。最高大的是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城楼约高20米,为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进深3间,于正阳门遥相呼应。其次是广宁门,现名广安门,只是比永定门矮了一点。广渠门和左安门、右安门都是单檐歇山顶一层的城楼,高度只有15米左右,东便门和西便门形制更小。
箭楼 北京各城门的外边正前方还有一座城楼,叫做箭楼。各座箭楼的形制也各不相同,正阳门的箭楼最雄伟壮观。城台高约12米,为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南侧面阔9间,北出抱厦7间,东南西三面设有四层箭窗,南面共有52孔,东西两面各有21孔,前门箭楼高38米,宽52米,进深32米,是北京城内各箭楼中最高大的。在内城9门中,只有前门箭楼下面开有门洞,而且仅供皇帝出入。
北京内城各门的箭楼的造型与前门箭楼基本相同,正面是重檐歇山顶,后面出抱厦五间。正面重檐下面有三排箭孔,重檐上边有一排箭孔。
外城箭楼的形制更小。永定门箭楼正面有两排箭孔,每排7孔,左右两侧两排箭孔,每排3孔,共有26个箭孔。箭楼的后面没有抱厦,只有一道门。广安、广渠、左安、右安四门次之,只有22个箭孔,东便门和西便门最小,只有8个箭孔。
瓮城 箭楼的左右两侧也有城墙,并且与内或外城的城墙相接,于是在各城门处形成了一个个向外鼓出的小城,这就是瓮城。瓮城的平面形状有正方形的,像东直门、西直门的瓮城;也有长方形的,像正阳门、德胜门的瓮城;还有半圆形的,像东便门、西便门的瓮城。其他瓮城基本是正方形,但在相邻两面墙的相接处采取了弧形而不是直角。
正阳门的瓮城占地面积最大,呈现为东西窄的长方形,其他瓮城只设一个门,正阳门瓮城除了箭楼下边的一个门外,还在左右两侧各开了一个门。
内城各门的瓮城有各特点,就是同一边的城墙上的各瓮城城门都正对而开,像东城墙上北边的东直门的瓮城门朝南,南边的朝阳门的瓮城门朝北,这对于军队从某一城门经城外调往另一城门提供了方便。西城墙上的西直门、阜成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宣武门都是如此。正阳门瓮城则是在东、南、西三面开有城门,惟独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安定门是个例外,两座瓮城的城门都朝东。
外城的瓮城比内城小,而且有两座采用半圆形布局,外城瓮城的城门也与内城不同,都开在箭楼下边正中。
废弃的城门
元大都共有城门11座,其中东、南、西三面各三座,只有北面是两座,东面三门由北象南依次是: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面三门顺承门在西,文明门在东,丽正门居中;西面三门由北向南依次是: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北面两门安贞门在东,健德门在西。
明初,徐达主持重建新城,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废弃,在南面5里处建起新城墙,原来北城墙上的安贞门和健德门被废弃,东、西城墙上最北边的光熙门、肃清门也因此废弃。
新建的城门
和平门、建国门和复兴门都是民国时期,为了方便交通,在城墙上加建的,但是它们和原来的城门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没有城楼、箭楼和瓮城,实际上只是在原来的城墙上开了两个拱形的券洞,使来往车辆、行人得以通行。
瑞典学者喜仁龙曾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做过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它(北京城)比作一个巨人的身躯,城门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说话皆经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脉搏都集中的城门处。由此出入的,不仅有大批车辆、行人和牲畜,还有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希望和失望,以及象征死亡或崭新生活的丧礼和婚礼行列。在城门处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脉搏,以至全城的生命和意志通过这条狭道流动着----这种搏动,赋予北京这一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以生命和运动的节奏。”(《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北京城门的消失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得不让人痛心历史古迹和建筑精品的湮没。如今只能坐在疾行于二环路的车上想象,当年守城的大将军在城墙上巡视;只能站在德胜门前想象,登高俯览北京城的酣畅了!
北京外城墙什么时候拆的?九门还在吗?
要说起北京的文化,几乎是个人都知道,那叫“皇城文化”。“皇城”这个“皇”字,自然指的是皇家宫阙,帝王威严,那是自打元代就定了格儿的;可这“城”字儿……新北京建设得日新月异,旧都市风物一去千里,就连这北京城的城门,现在都没剩下几座了。小一辈儿的人们也确实没法儿想象出老北京城的样子。
北京的老人们都知道,关于北京的城门有句俗话儿,叫“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说的就是北京城内外进出的城门。今儿个,咱就聊聊北京的老城门文化。
内九外七皇城四
北京人老话儿说的“内九外七皇城四”指岩笑的是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门。其中的“内九”,指的是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
“外七”是指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门。与最北边和内城的“前三门”平行的是东便门和西便门,东西两边儿分别是广渠门和广安门,南边则是左安门、右安门和直通正阳门的永定门。
皇城四门:东有东安门(现东华门),南有天安门,西有西安门,北有地安门。
不过呢,要我说,光是知道这几个城门,还不能算是了解北京的老城门。您想想,要说北京的文化就是这么几个城门楼子,搁谁也不信呐!北京的文化,那是咱祖祖辈辈多少北京人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集合。
先一个,城门什么样儿?
您要是说,城门就是电影电视里那么一个大门洞子,那您可真就大错而特错了。城门,它首先是门没错,可是它又不同于咱们家里的屋门儿或者宅门儿,它是城市之门、城墙之门。北京的城门和咱们中国古代的城门一样,除了作为出入城市的通道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对外防御功能。
一说到城门,其实就是一组防御设施建筑的总称。它包括这么几个组成部分:
城楼。建筑在城台的上面。城楼下面和城墙连成一体的部分叫城台,城台比相邻的城墙稍微高那么一点,宽那么一点,城台的正中间儿开个门儿,称“城楼门”。这城楼门已经是城门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了。
瓮城。建在城楼前的一座小城堡。瓮城的墙体和城墙相连,您要是从天上往下看,瓮城又分方型、长方型和半圆形几种不同的形状。瓮城的作用是,把防御线从城楼外移,起到保护城楼的作用。
箭楼。建在瓮城的正中间儿,它正对着里面的城楼。箭楼分四面,面向城外的三面每层都有对外攻击的箭窗。箭楼下面的城台比瓮城的城墙稍高稍宽,并且和瓮城连为一体。如果尺枣和要想看实物,就建议您直接去北京北边儿的德胜门,那儿的箭楼保存相对完好,您到了那儿一看啊,就全明白了。
闸楼。也是建在瓮城之上,或者在左,或者在右,也可能左右都有。它的形状就好比是小一号的箭楼。闸楼也是三面儿辟有箭窗,下面辟有门户。但是,闸楼下面不设门扇,而装有由闸楼控制的可以吊起或放下的“千斤闸”。北京城的内城,各门的闸楼门一般是与相邻瓮城的闸楼门两两相对,唯一例外的是安定门,它的瓮城闸楼门没有按惯例辟在西边儿,而是开在了瓮城的东边儿。
这么几样东西归置到一块儿,才构成了一个完成的城门。
有人问了:哎,那故宫的城门怎么没看见什么箭楼啊、闸楼啊、瓮城呢?
人家皇城和紫禁城的城门主要是为了体现皇家威严,所以只建城门楼。而内外城这两重城墙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外敌攻击,这十六个城门的设施可不是要一应俱全嘛。
在各门中,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朝阳门——走粮车。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官粮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宣武门——走囚车。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
阜成门——走煤车。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边陵盯儿运过来的。要不怎么老阜成门的门洞顶上刻了一枝梅花,特别是那梅枝,老干婆娑,颇有画意。“梅”与“煤”同音,就是表示这个地方走煤车的意思。
西直门——走水车。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过去的北京城里没有自来水,皇帝嫌城里水苦,不喝城里的水,专门喝城外西北玉泉山的水。您听听,玉泉山,这水听着就让人觉出一股子甜味儿来。乾隆皇帝曾夸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这不是传说,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专门把这的水送去鉴定,的确是杂质少,味道纯正。
外城的城门与传说
北京外城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修的,相对内城而称之为“外城”,因为外城位于北京城的前三门儿以南,所以,又叫“南城”。南城东西比内城要长,而南北却只相当与内城的一半,形状上就像一个“凸”字;过去又因为它长得像顶帽子,所以又叫“帽子城”。
本来这外城,是准备修在内城之外,真正地环绕一圈儿的,可是在四十里内城外修一圈城墙,这得多少银子啊?花消太多,所以当时先修南边。南城的北墙包接内城的东南、西南角楼,周长二十八里,一共开了七个门,南面正中是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侧一门叫广渠门;西面一门,起初叫广宁门,后来为了避道光皇帝的名讳,改名为广安门。外城北边儿的东、西便门一看就跟别的门不一样:北京城所有城门,惟独两个便门脸朝北,别的都是脸儿冲南。
到了清代,“前三门”(祟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尤其是正阳门外一带特别繁荣。当官的上下朝多进出正阳门。正阳门外大街一带,店铺林立,喧嚣交易,商众云集,摩肩接踵,是清代北京最繁华的闹市区。六必居、同仁堂、都一处、合香楼等著名店铺林立,牌匾相望。珠宝店、绸布店、粮食店、杂货店林林总总,盛极一时。崇文门设有税关,门内往西有会同四译馆,买卖人多出入崇文门。东便门外通惠河至张家湾,由大运河运来的南方货物在这里集散。宣武门外有许多会馆,当时的文化人常出入宣武门。在前三门商业区中,还出现了以经营经史子集、文房四宝、碑帖字画和印玺古玩为特色的琉璃厂文化街。每年新春,厂甸有集市,书店和其他商贩都在此设摊,成为北京过年时的一大盛事。跟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南边的永定门是整个南城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门。写着永定门字样的大匾现在存放在首都博物馆,有机会的话您不妨去瞧一瞧。
要在以前,您在广安门附近住,经常能看见一景儿,“拉骆驼跑城儿”。这是当时的一种日常社会现象。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路面情况也不好,城里需要的建材、燃料还有山货,都要靠骆驼从山区往城里运。“拉骆驼”的“驼户”大多是京西、京南的专业户,他们利用骆驼易饲养、能负重、耐跋涉、性格温驯的特长,拉活儿搞运输,好养家糊口。要说起这骆驼的历史,那可就长了去了。打从元大都建设开始,骆驼队就有参与,要是算到50年代骆驼从北京的运输行业退役,在足足700多年里,骆驼为北京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左安门俗名叫“江擦门”。出左安门,往南偏东一点,不到三四里地,有一个地方叫“分钟寺”。早年,庙里有一口奇怪的钟,打起钟来,声音不像钟声,倒像有人在耳朵旁边说话一样。听钟的人,也是一个人听出一个样儿,如果是懒人听了,就是“下炕!下炕!”,要是勤快人听了,就是“不忙!不忙!”,小牧童听到的是“放羊!放羊!”,如果在春天听呢,就是“倒仓!倒仓!”,等到了麦秋时候,就是“扬场!扬场!”因为每个人听到的钟声都不一样,大伙儿就管这里的钟叫“分钟”,庙自然也就成了分钟寺。
对了,说了半天,打开始就提的“九门八点一口钟”还没跟您聊呢。
传说老龙王想把北京城的甜水全部偷走,就让龙婆和龙女拿大篓子把甜水装着出了西直门。甜水全没了,老百姓怎么过啊?大将高亮拎上长枪就追出了西直门,到河边赶上了龙婆和龙女,高亮提枪便刺,水篓扎漏了,水自然就留下来了,可高亮也被水给淹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西直门外修了座桥,叫高亮桥,后来就给叫成“高粱桥”了。龙婆和龙女没有用,老龙王就要亲自出马了,为了报复,他想把北京城整个淹掉,但是他的法术没有刘伯温大,被刘伯温抓住,用大铁链子给锁在东直门里北新桥的那口直通海眼儿的深井里。龙王被抓,龙子也不服了,于是就顺着崇文门桥下的海眼想拱出来—还是要淹北京城。刘伯温也不含糊,把他也给抓住,就镇在崇文门了。刘大军师留的有话:龙子要想翻身,得等崇文门上打点儿。可是,老百姓早就把崇文门上换成钟了,就是不打点儿,看你龙子怎么有机会翻身!于是,北京城人都说“九门八点一口钟”。
其实呢,以前的九门提督衙门就设在崇文门里头。当时的九门提督权力可不小,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呀!内城里边儿其它的八座城门都挂的是云牌—“点”,惟独哈德门挂的是钟。九门八点一口钟嘛!九门提督衙门跟那儿哪!他那里一敲钟,其他的八个城门也就一个跟着一个敲点:“关城喽!”实际上,这钟起到的是给其他八个门发出关城门信号的作用。
说真格地,要论起老北京的文化,那可不仅仅是十几个老城门七八个传说,这一点您可得务必记住喽。
老一辈有老舍、萧乾,近代的有刘心武的《钟鼓楼》,刘一达的《人虫儿》,翁立的《北京的胡同》,您要是抽空瞧上这么几眼,肯定会有更多的感触,了解到更多关于老北京的传说。
阜成门在哪个区属于朝阳区吗
阜成门在西城区不属于朝阳区
阜成门在城西,朝阳区在城东,隔着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