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重建时间 黄鹤楼哪年重建的
黄鹤楼哪年重建的
黄鹤楼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胜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北岸,是楚汉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黄鹤楼依山傍水,历经沧桑千年,多次毁损重建。以下是黄鹤楼的重要修缮历程:
1.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左右),孙权为了拓展南方势力范围,命令修建黄鹤楼。
2.北宋咸平五年(公元年),黄鹤楼已经废弃,当地维护修缮。
3.元初(年-年)蒙古统治功臣周达觉将其重修。
4.明成祖朱棣时期,即洪熙四年(年)厅镇在黄鹤楼旁新建延龄阁,并大规模修缮整修黄鹤楼,赐匾额“永安阁”。
5.清万历二十五年(年),黄鹤楼的侍拦基础部分得到了加固和修补。
清朝嘉庆十九年(年)火灾,导致黄鹤楼建筑毁损。
7.民国二十四年(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黄鹤楼再度多次修葺。
年至年期间,随着对文化古迹保护意识的提升,黄鹤楼又进扮谈粗行了全面的大规模保护性修缮,包括修补主体结构、更换屋顶、加固地基等。
到目前为止,黄鹤楼已经历经多次毁损和重建,但其文化底蕴和记忆仍在人们心中永久铭刻。
你知道黄鹤楼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吗?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西永济鹳雀楼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散绝明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宏滚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冲告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
黄鹤楼哪一年建成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当时吴主孙权出于军事目的,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竖迅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而后兵火频繁,黄鹤楼毁于卖派公元年。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余配此同治七年(年),毁于光绪十年(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现存的黄鹤楼是年建成的。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米的蛇山峰岭上。年10月,重建工程破土开工,年6月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