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玻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玻璃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玻璃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约公元前年前,中国制造出无色玻璃。之后一直没有什么进展。直到明朝中后期西方眼镜玻璃制品流入中国

玻璃从什么时候传到中国?....

你好,祝你新年快乐!
/这是相关的资料:
我国的玻璃本是柏来的一种宝石,最早是罗马时代的玻璃传到中国,用於帝王与贵族之饰物,其技术也逐渐由西方移向东方,相传是产自名叫"颇黎"的地方,所以古时称之为"颇黎°或玻璃,尔後则以相似之发音"玻璃°称之。古时使用之陶瓷袖(Glaze)、珐琅釉(Enamel)、景泰蓝袖(Cloisonne)等,皆属玻璃。琉璃或琉璃则是玻璃的别名。古代日本的玻璃则来自中国,现今曰文之"玻璃"是以汉字的"硝子"称之。"硝子"这一语词源自本草纲目,其中记载有".….药性烧成者,有气眼而轻谓之硝子。…"一般说来,中国的玻璃技术深受西方的影响,但是玻璃成分是属於含钡的「铅玻璃」,与西方不含铅或钡的「钠玻璃」有所不同。而在台湾,玻璃的发展约有近百年的历史。日据时代,日本在新竹设厂「台湾高级玻璃」,据文献资料显示,设厂的原因是因本省产矿产矽砂及丰富多产的天然瓦斯,促使日後也陆续有玻璃厂的增设。
第一节
中国部分
在中国,战国时代(西元前403-221)以降就陆陆续续有玻璃制品出现。从早期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像玻璃珠和类似翡翠玉的玻璃仿制品。之後,又陆续发现一些玻璃容器,很引人注目。虽然这些被发现的玻璃制品中,有些是来自罗马和近东地区,但绝大部分已被证实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年,在唐朝接近锡兰的昆泉寺的遗迹处,发现了二个绿色的小玻璃瓶,镶著白色的水晶,被当成「圣物」,象徵佛陀不朽的身躯(玻璃和佛教实践与信仰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在宋朝寺庙的遗迹所出土的遗物也依然可见)。在这些被发现的玻璃制品中,有些很明显的是在中国制造的,有些则是以罗马式做装饰。其後,在年,也是在锡兰地区发现了一个彩绘二种颜色的玻璃瓶,可能是由东罗马传入的。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玻璃的?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古代中国人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

宋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种类增多,用途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硖元代玻璃作坊遗址和山东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时期,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县)、广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古人的独立发明,但其发展缓慢,并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特点,既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又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所致。铅钡玻璃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中国古玻璃是由本国工匠独自发明制造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成分自成体系;但是,中国古玻璃与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逊色之处。考古发现表明,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

相关专题: 中国 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