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套色玻璃是什么 什么是套料琉璃

什么是套料琉璃

套料,或称套,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经出现,至乾隆时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是用涅白色玻璃制成器胎,再根据设计需要,将彩色玻璃料加热至半流质状,粘接在器胎表面,然后加工细部装饰,白色玻璃上套各色彩料,刻出红、绿、黄、蓝、粉红等色彩艳丽的图纹;或以彩色玻璃为地,白色或彩色玻璃做装饰。

套料玻璃作品颜色丰富,除套红外还有套蓝、套绿等多种,反映了当时套料玻璃的成就,它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料,之后在外套的这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玻璃棒直接在胎上。

发展历史

实际上,套玻璃有套一色与套多色之分。“白受彩”分为白地套红、套蓝、套绿、套黄等,这是套色玻璃中之主流产品

此外,还有“兼套”,即在同一色玻璃胎上套二色以上的玻璃器。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康熙时期已有此工艺,但迄今尚未发现康熙套玻璃器实物。流传至今的最早、最多、也是最精美的套玻璃器是乾隆时期的作品。

如何通过套色技法的特点来鉴定套色玻璃器?

‍‍

真品的纹片是蟹爪纹。美妙异常,在开裂程度较深的碎纹中,交错掺杂着许多无色透明的短线纹,较深的纹片是浅赭色的,较浅的短线是无色的,两者交织叠错,迎光观察时发现所有的纹片都是斜茌的,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纹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在这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上,的确是巧夺天工的一手绝活。新仿品纹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浅,基本上是无色透明的,毫无规律可循。

‍‍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玻璃

中国古代有玻璃。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汉代玻璃器继承了战国玻璃器的传统,数量和品种都有所增加,并开始制造玻璃容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玻璃制造和西方玻璃进口到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考古资料,最迟在北魏时期,中国已掌握玻璃吹制技术,可以吹制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

中国唐代玻璃器继承了隋代的传统,有高铅玻璃和碱玻璃两种类型。中国元、明、清时期玻璃生产更加普及。清代更是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清代玻璃制品在古代玻璃生产的基础上,聘用传教士,引入了西方玻璃生产技术。

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在宫中设立了玻璃厂,专门从事玻璃器皿制造。嘉庆之后仍然持续生产,几乎每年都为皇家烧造大量的年节进贡的玻璃器,直至宣统三年(年)方告结束。

扩展资料:

古代玻璃技术的成就:

乾隆六年(年),清宫玻璃厂在西方传教士的指导下烧制成功了金星玻璃,并制作了许多赏玩和实用之器。其制造方法与其它玻璃工艺不同,是先在坩埚内烧制成块料,然后运用琢玉的方法碾琢成器。

乾隆时期已能生产套色玻璃,其为玻璃成型与雕刻相结合的复合工艺,以单色玻璃为胎体。在玻璃艺术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和创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宫造办处玻璃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套色玻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星玻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玻璃器

相关专题: 套色 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