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玻璃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玻璃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的?

玻璃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的?

看《庆余年》,灵魂穿越的男主范闲建议他爹范建制造玻璃来发家致富,没想到范建立马拿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原来范闲的母亲叶轻眉早已经在那个时代制造出了玻璃,这让范闲大吃一惊。然而,庆国虽然已经掌握了玻璃烧制技术,但还是不能在平民之中普及,只能在富贵之家使用。

那么,中国历史上,玻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玻璃在中国是怎样发展的?

事实令人遗憾,严格来讲在中国古代,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玻璃制造技术。

历史上,我国制造出过和玻璃相似的材料——琉璃。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我国制造琉璃的历史非常漫长,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琉璃的性质与玻璃相似,但成分不同。中国人烧制的琉璃,是一种有别于西方钠钙玻璃体系的铅钡玻璃体系。但这种琉璃透明度不高、模模糊糊,不如玻璃来得透亮,如果用琉璃杯盛温酒,就会开裂,实用性很低。相反,中国的名片——瓷器,就更好一些,不但外形漂亮,而且耐热性好,实用性高。

这仿佛就是一个岔路口:玻璃和瓷器分别代表着两条道路。中国人掌握了瓷器的烧制技术,精益求精,在瓷器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却把玻璃的制造抛在了脑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对陶瓷的热衷,制约了玻璃行业的发展。

写到这,可能会有人问,在没有玻璃的古代,食物酒水可以用瓷器盛装,窗户用什么挡风呢?

明瓦。有一种材料叫做明瓦,是用蚌壳打磨成带有四个圆角的方形薄片,半透明的,最早出现于宋代。只有少数富贵人家才能使用。桐油纸。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时常看见有蒙面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来窥探屋里的情况。大部分普通人家只能纸来糊窗户,抵御寒风。在东北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窗户纸糊在外”。要知道东北的冬天非常寒冷,室内外温差大,窗户上总会结霜,如果把窗纸糊在里面,冰霜容易接触到室内高温,就会融化,水就使窗纸受潮破损。将窗户纸糊在外面就能减少这种情况。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不断求索,令人钦佩。

玻璃制造起源于埃及和希腊,罗马人改进和推广了这一技术。对于中国来说,玻璃是个舶来品。玻璃制品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在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带回了烧玻璃的工匠;又有种说法是玻璃制品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才由西方传入中国,但都是少量贵族才能拥有的精致摆件、工艺品。

虽然在今天,玻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应用在方方面面,几乎随处可见,但是在明清的时候,玻璃的身价可是可以和贵重的珠宝相媲美的。

《红楼梦》中,贾母身边有一个丫鬟就叫玻璃。贾母身边的丫鬟都以名贵材质命名,如珍珠、琥珀、翡翠、玻璃,袭人从前侍奉贾母时就叫做“珍珠”,后来宝玉为她改名叫的袭人。可以看出,在曹雪芹所在的清朝前期,玻璃非常珍贵,与琥珀、翡翠等物同价,故作为丫鬟名字与琥珀、翡翠珍珠等齐名。

清代时期,宫廷内务府专门设立了玻璃厂,其制造的玻璃非常贵重,只能用作皇家赏玩,或被皇帝作为赏赐品,奖赏给亲信官员。直到年,中国第一家玻璃厂在青岛建成,中国的玻璃制造业便开始蓬勃发展。

玻璃从什么时候传到中国?....

你好,祝你新年快乐!
/这是相关的资料:
我国的玻璃本是柏来的一种宝石,最早是罗马时代的玻璃传到中国,用於帝王与贵族之饰物,其技术也逐渐由西方移向东方,相传是产自名叫"颇黎"的地方,所以古时称之为"颇黎°或玻璃,尔後则以相似之发音"玻璃°称之。古时使用之陶瓷袖(Glaze)、珐琅釉(Enamel)、景泰蓝袖(Cloisonne)等,皆属玻璃。琉璃或琉璃则是玻璃的别名。古代日本的玻璃则来自中国,现今曰文之"玻璃"是以汉字的"硝子"称之。"硝子"这一语词源自本草纲目,其中记载有".….药性烧成者,有气眼而轻谓之硝子。…"一般说来,中国的玻璃技术深受西方的影响,但是玻璃成分是属於含钡的「铅玻璃」,与西方不含铅或钡的「钠玻璃」有所不同。而在台湾,玻璃的发展约有近百年的历史。日据时代,日本在新竹设厂「台湾高级玻璃」,据文献资料显示,设厂的原因是因本省产矿产矽砂及丰富多产的天然瓦斯,促使日後也陆续有玻璃厂的增设。
第一节
中国部分
在中国,战国时代(西元前403-221)以降就陆陆续续有玻璃制品出现。从早期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像玻璃珠和类似翡翠玉的玻璃仿制品。之後,又陆续发现一些玻璃容器,很引人注目。虽然这些被发现的玻璃制品中,有些是来自罗马和近东地区,但绝大部分已被证实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年,在唐朝接近锡兰的昆泉寺的遗迹处,发现了二个绿色的小玻璃瓶,镶著白色的水晶,被当成「圣物」,象徵佛陀不朽的身躯(玻璃和佛教实践与信仰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在宋朝寺庙的遗迹所出土的遗物也依然可见)。在这些被发现的玻璃制品中,有些很明显的是在中国制造的,有些则是以罗马式做装饰。其後,在年,也是在锡兰地区发现了一个彩绘二种颜色的玻璃瓶,可能是由东罗马传入的。

埃及玻璃何时传入中国

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西元前二千多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在中国,约从战国时代起,就已或多或少有玻璃的制造,一般来说,中国的玻璃技术深受西方的影响,但是成分含钡的铅玻璃,与西方不含铅或钡的钠玻璃是有所不同的.在台湾,玻璃的发展约有近百年的历史,日据时代,日本在新竹设台湾高级玻璃厂,设厂的原因是因台湾产矽砂及丰沛的天然瓦斯,促使日后也陆续有玻璃厂的增设.
玻璃在台湾
在台湾,玻璃之发展约有百年的历史.早期以制造工业仪器,民用必须品为主.天然瓦斯(作为燃料)是玻璃业之所以集中於新竹地区的重要条件之一.新竹地区玻璃工艺最早乃由工业玻璃(仪器或日常用品)分化而出.空心和实心玻璃的发端期约在年代左右,拉丝玻璃则始於年代.
玻璃工艺最初以内销为主,随著台湾出口导向的发展策略,玻璃工艺亦转而以外销为主.其间和年代各有二波兴盛期.但不景气的时期亦曾存在(如年代初).劳力不足实为玻璃工艺近年来的一大隐忧.
台湾玻璃发展大事记

光绪13年
陈两成先生於台北创设玻璃器皿工厂,以坩埚窑配合手工吹压玻璃器皿为主,揭开台湾玻璃产业的序幕.

明治38年
台北商人陈万源先生聘请日本玻璃技术人员来台制造玻璃器皿,但因业绩不佳而仅仅数年后即关厂.

大正4年
日本商人高石组首次来台设厂,主要制造玻璃小瓶子,因业绩欠佳不久便结束经营.

大正5年
日人中泽曾来台与玻璃商「永泰隆」在台北合办工厂,但因日本政策及战争影响,未能产生显著的成果.

大正11年
日本著名的「东明制瓶会社」来台,与专卖局(战后改名称为公卖局)合办制瓶厂,专门制造专卖局用品:咖啡色酒瓶.

大正14年
廖启明先生於新竹创立「合成玻璃厂」,制造玻璃日用品,包括捕鱼用玻璃浮球,煤油灯,捕蝇灯,军用信号灯,医疗用试管等.

昭和3年
「东明制瓶会社」增设厂房,兼制其它各类玻璃容器等,并引进OWENS自动制瓶机,是台湾自动制瓶工业的开端,此时期为台湾玻璃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昭和5年
这期间,大众广泛看好台湾玻璃工业前途,从此年后台湾人或日本人相继投资数十家玻璃工厂,生产范围有医疗仪器,计量计,化学实验仪器等,均属於透明玻璃.於新竹市街最早出现的是「芝山硝子制作所」,生产温度计与比重计的玻璃公司(厂址在现今新竹图书馆旧址对面),此公司后来与日本著名的「百木硝子制作所」合并;新竹百木硝子制作所,是日本总公司在台分支机构,来台主持人为百木氏的祖父,他於明治时期在美国学习各种玻璃制作技术,在台湾厂有员工数十名,大部份是台湾人,员工从百本氏处学习不少技术.(注:硝子为日语,音念GLASS,即是玻璃)

昭和14年
正处於中日战争激化之时,日本总督府成立「台湾高级硝子株式会社」,员工约两百人左右,并将〔百木硝子制作所(上述)〕合并,当时以生产医药用化工实验仪器,军用仪器及注射液装用的小瓶,供应全台湾岛上的制药公司与日本国内制药公司需求,该会社后期设立〔技能培养所〕训练新进员工,负责人是陈建祥先生,这个机构对新竹玻璃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今天新竹玻璃工业界先辈,几乎都出身於当时的「高级硝子株式会社」. (注:当时是西洋医药学上(注射疗法)在日本医学界盛行之际,而日本制药界所生产的注射剂,部份要用在中国大陆战场上日军医疗之用.

民国3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光复,国民政府接收日本人经营的10个玻璃事业单位,改组并编为7个玻璃制造厂,运用原有设备与专业人才,拓展外销,先是生产公卖局专用酒瓶,热水瓶等生活器皿,然后生产医疗器具及化学,工业仪器等产品.

民国38年
由於市场需求扩大,民营玻璃工厂增加至29家.

民国42年
「新竹玻璃公司成立」,董事长 陈尚文,开始生产建筑材料的平板玻璃.

民国49年
新竹玻璃公司创立「中国玻璃工业研究所」,并增设玻璃工艺窑炉,开始台湾玻璃工艺的起步,初期生产手工花瓶加喷砂图案,图案是以古画为主,嗣后发展到玻璃雕塑的动物或文镇等略具艺术品味的产品.

民国51年
「联合玻璃公司」创立,董事长 苗育秀,设址中坜市,生产高品质24%P60水晶玻璃,是台湾第一家水晶玻璃厂,但因原料来自国外,成本昂贵,国际市场竞争困难,数年后关闭.

民国53年
「台湾玻璃公司」创立,生产磨光玻璃.

民国59年
「中央玻璃纤维公司」创立,生产玻璃保温棉供做冰箱隔热材料.

民国60年
「五松玻璃公司」创立,生产玻璃动物与文镇等外销.「飞利浦公司」来台投资电视像管,开启了台湾电子玻璃工业的发展.

民国62年
世界性石油危机,燃料价格上涨10倍,使台湾玻璃工业不得不朝向高品质及富有设计性产品路线迈进.

民国63年
「新竹玻璃公司」设立汽车强化玻璃厂.

民国76年
「琉璃工房」创立,设址台北县,也是第一家运用PATE-DE-VERRE(脱腊铸造法)技术的工作室.

民国77年
因市场不景气及台湾劳工成本高涨因素,玻璃产业景气逐年下降.

民国79年
玻璃工业蔡松平先生首次於新竹文化中心演讲,倡导新竹地区同业转型走向玻璃工房的新思潮,引起热烈回响,并与文化中心联合举办〔浴火凤凰〕玻璃大展於高雄.

民国82年
琉园创立.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举办全国〔第一届金玻奖〕玻璃艺术创作比赛.

民国83年
「竹堑玻璃协会」成立,首届理事长为蔡松平先生,理事由潘国贤,陈玉树,黄安福,王水吉,简瑞明,陈泉水,陈三郎,黄宝雪担任,监事由郑阿匏,吴春池,邱瑞尧担任,并续办〔第二届金坡奖〕.

民国84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举办〔第一届竹堑国际玻璃艺术节〕.主题:期使本土传统玻璃产业,结合历史,艺术,科技及国际视野的全方位文化.

民国86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举办〔第二届竹堑国际玻璃艺术节〕.主题:玻璃之美,玻璃之用.

民国88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举办〔第三届竹堑国际玻璃艺术节〕.主题:玻璃新视纪展,玻璃常设展,玻璃教育在台湾特展,玻璃体验和玻璃技法简介.

相关专题: 中国 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