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析晶怎么办 玻璃析晶的实验原理
玻璃析晶的实验原理
一般从玻璃态中出现析晶,是在粘度为10~105帕秒(102~106泊)左右的温度范围(该玻璃系统液相线温度以下)内进行的。根据塔曼(Tamman)理论,析晶主要决定于晶核形成速率(Kv)、晶核成长速度(Kg)以及熔体的粘度(η),同时与玻璃液在该温度下的保温时间有关。晶核形成速率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容积中所形成的晶核数目(个数/分钟)。晶体成长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晶体增长的直线长度(微米/分钟)。晶核形成的最大速率(Kv, max)和长大的最大速度(Kg, max)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出现,只有在两者都较大的温度下最易析晶。如图18-1所示。
玻璃析晶在什么条件下才会明显产生
析晶过程很缓慢,而玻璃棒摩擦器壁可以形成粗糙面,使溶质分子呈定向排列而形成晶体
玻璃析晶与玻璃分相名词解释
玻璃析晶指由于玻璃的内能较同组成的晶体为高,所以玻璃处于介稳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自发地析出晶体的倾向,这种出现晶体的现象叫析晶,又称失透或反玻璃化。玻璃分相是指玻璃在冷却过程中或在一定温度下热处理时,由于内部质点迁移,某些组分分别浓集,从而形成化学组分不同的两个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