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古代怎么制作玻璃 古代的玻璃是怎么制造的?

古代的玻璃是怎么制造的?

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


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


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晶体,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大约在4世纪,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我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决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制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产玻璃!”


就这样,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玻璃在古时候怎样生产的

早的玻璃是一个旅行家无意中制成的,他在山上烧火做饭,火把石头中的二氧化硅炼成了玻璃。

还有就是比较权威的了:
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中玻璃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叙述。它是这样描述玻璃的形成的。商队在经过沙漠时,中途休息,遂取干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饭及夜晚御寒。事后以沙埋之。第二日,临行前人们在沙堆中意外发现前夜沙里所埋皆为晶莹剔透亮闪闪的宝贝,于是众人欢呼雀跃,这晶莹剔透的宝贝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玻璃。在西方,人们常把玻璃说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玻璃给世人带来了生活的喜悦和创作的灵感,它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质,艺术家们利用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使玻璃工艺达到变幻莫测、光怪陆离,令人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一般认为,第一块玻璃是距今五千年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制造的(今伊拉克与叙利亚北部),当时的技术可能是热融成形或模型铸造。而世界上第一个玻璃工厂则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当时先以陶土做内核,再于内核外浇上热玻璃溶液而制成容器,这种技术现在称为“沙芯法”。古代埃及人的发明创造,后经阿拉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希腊人曾这样形容玻璃“流动、融化的石头”和“透明、澄澈”。随着人们对玻璃的不断深入研究,在公元一世纪,玻璃的“充气法”技术出现,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吹制玻璃艺术。著名玻璃艺术家戴尔_奇胡利曾感慨地说:“我曾以为玻璃本身是很奇妙的,但后来我发现,吹入玻璃的空气,才是最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我常想,究竟是谁会想到将空气吹入融化的玻璃?这样的方法如果运用在其他材质上,是绝不可能成功的。”艺术家的话不仅是对前人发明的敬佩和感叹,还有艺术家对玻璃内在东西的思索。玻璃的传统技术不仅是今天玻璃工业的基础,同时亦是新玻璃艺术运动的基础。然而这些玻璃的重大突破,并非源于制作技术上的进步,而是玻璃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的进步。

古老的烧结工艺,古代是怎么制造玻璃的?

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常见的普通材料,所以大多数人认为玻璃和塑料一样,是现代发明和制造的廉价的普通东西。事实上,在公元前年就有了玻璃制品。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的古玻璃出现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即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0世纪以后,古希腊和罗马也成为玻璃技术的发展中心。后来,玻璃制造技术被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周边国家。






那么,中国古代玻璃制品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如果你想追溯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那确实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






1、 论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




据文献记载,中西文化交流始于公元前2世纪,因此,许多学者和西方学者曾认为,中国古代的玻璃或玻璃制造技术是“西汉张骞之后从西方引进的”。其实,在西周时期,我们的远古祖先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






我们知道玻璃是一种不确定的固体熔体。古代主要由石英(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一些矿物组成,如方铅矿(主要成分是硫化铅)或碱性盐(如钾、钠),属于硅酸盐体系,与陶器、瓷器相似。






从新石器时代到“仰韶文化”时期,陶器发展成为彩陶,可以说是“釉”的萌芽。商代又出现了青釉。例如,年,河南郑州出土了一件青釉,上面刻有商代尊。口和肩上涂有薄薄的釉,还有五片深绿色的厚透明玻璃釉。据考古记载,商代青花釉的烧成温度达到-℃,并有耐火坩埚。西周、东周时期,炉温较高。青花釉在烧制过程中高温形成的釉滴正是硅酸钾钙。这种釉滴已经是一种玻璃状物质,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








因为瓷釉和玻璃的制造工艺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在熔化玻璃时,需要一个容器耐火坩埚。因此,可以推断,中国古代最早的玻璃制造技术是从青花釉工艺演变而来的。





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大部分省区都出土过玻璃文物,年代可追溯到西周至明清。为了追溯汉代玻璃的起源,我们编制了一份汉代玻璃起源一览表。







根据上表,出土的汉代以前的玻璃器物,有的称为“器”,有的称为“琉璃”。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出土的不透明、不太光滑的玻璃饰品在考古界被称为“器物”,而半透明的玻璃珠、管子、墙壁,而用来装饰建筑物的釉陶称为“琉璃”,因为出土的那些透明的类似于现代生产的玻璃器皿叫玻璃。





根据出土玻璃器皿的时间序列和出土玻璃器皿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玻璃经历了从最初不透明、光泽较低的器物到半透明的玻璃饰品,最后到透明的玻璃器皿。事实上,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和古代科技的发展过程








2、 论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




玻璃生产技术与玻璃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制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石英砂的熔点是℃,这在古代是无法达到的。但由于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水平很高。例如,在商代,祖先已经知道如何使用熔剂。他们在铜中加入铅或锡,或同时加入铅和锡以降低铜的熔点,使铜的熔点从℃降低到800℃。同时,提高了铜的硬度。因此,殷商先民能够制作出许多精美、造型各异的青铜器,使之成为形体纤细匀称、形体庞大的复杂青铜器。

因此在制造玻璃的工艺中,先民们也在原料中加入草木灰、氧化铅和硝石等助熔剂,用以降低石英砂的熔点:


如安徽亳州出土的属春秋末战国初的半透明眼珠,经科学检测和分析,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品;

又如湖南长沙资兴属东周墓葬出土的琉璃壁、其化学成分也是铅钡硅酸盐玻璃系统;


据统计,有100多座墓葬中均出土有具有中国特征的玻璃壁、珠、印、剑管等200多件,可以说,在战国中期,中国已建立起了铅钡硅酸盐玻璃业。如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格上镶嵌的2块小小的蓝色玻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玻璃。



而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玻璃器物中最多见的是一种镶嵌式的玻璃珠,如年在著名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的属春秋末期的一座墓葬中就出土有100多颗镶嵌玻璃珠,因在单色玻璃珠上嵌进另外多个不同于母题颜色的玻璃,这些被嵌入的玻璃形成多个同心圆图案,乍看类似动物的眼睛,所以又被称为“蜻蜓眼”。这种镶嵌玻璃珠极为复杂,整个工艺流程全靠手工制作,不仅精致华美,而且在当时也是很名贵、稀有的物品。



如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览冥训》就多次提到“随侯之珠”,并与和氏璧相提并论:


“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


及至汉代时,玻璃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玻璃制品。如广州西汉初年南越王墓出土了11对牌饰,均是鎏金铜框蓝色板块玻璃,玻璃厚薄一致,色泽晶莹,透明如镜,其中包含的气泡很少。经过科学检测和分析,这些蓝色玻璃就是国产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当然了这还算不上真正的平板玻璃,但是这种具有高超的玻璃制作工艺,为后世的玻璃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可见,我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并不是自“张骞通西域”后从国外输入,而是萌芽于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先民们采用在青铜制作技术和炼丹术中使用的氧化铅做助熔剂,制造出了独具本土特色的真正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

后来还采用了硝石做助熔剂而形成了钾硅酸盐玻璃,这两类玻璃发展到汉代时,制作工艺已经相当高超。并外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相关专题: 玻璃 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