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瓶起源于什么时候 琉璃起源于哪里?
琉璃起源于哪里?
商代琉璃的起源,也来自一个对大自然信仰的传说:有一个商队在经过沙漠时,中途休息,于是取干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饭及夜晚御寒,事后以沙埋之。
第二天,临行前人们在沙堆中意外发现前夜沙里所埋皆为晶莹剔透亮闪闪的宝贝,于是众人欢呼雀跃。由于商队的人们长年在外,于是称这种宝贝为“流离”,后来又演变为琉璃。
古代硫璃制品始于哪个年代?
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已有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 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著密切的关系。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他原料还有纯■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摄氏度。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在高温中由于氧化还原作用,因此器物呈现出钴蓝或钴绿色。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古语曰:“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说明那时候透明的门窗已可以照得毫发毕露。又云:“琉璃为之,光照洞彻”。可见,所谓“窗明几净”的居室,并非现代始有。
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春秋至今,琉璃时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世说新语》中所记的“琉璃屏”、“琉璃器”、“琉璃碗”以及《晋书崔洪传》中所说“琉璃钟”,也已在安徽屯溪的西周墓以及湖南韶山春秋战国墓中出土;碗、带勾、印章等琉璃器皿在汉墓中更是屡见不鲜。陕西兴平汉武帝的茂陵附近还出土一件玻璃壁,直径234毫米,孔径48毫米,厚18毫米,净重1.9公斤;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量琉璃器,以及河北定县的一座北宋培基中出土的33件舍利玻璃瓶,器壁如薄纸、如晶明;安徽天长出土的磨光玻璃,以及河南密县出土的上百只■卵状玻璃瓶,都是北宋玻璃制造技术进步和吹制玻璃水平发达的明证。从明朝开始大规模生产玻璃,直到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中国与国外的古代玻璃器存在很大的差异,原因主要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玻璃主要成分是铅钡,传说就是古代道士炼丹之时偶然烧成。烧成温度较低,虽然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易碎、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用途狭小。而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玻璃器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以钠钙为主,克服了“铅钡玻璃”的弱点,强度比较高。因此这种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
古琉璃器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因为古代琉璃器多为“铅钡玻璃”,易碎,很多器物在出土之时就已经碎了或者残了。除了少量出土器以外,完整器物流传民间不多,大部分都保存在全国各大博物馆。根据资料统计,近十年来各地出土的完整琉璃器少之又少,民间流通的古代琉璃制品的市场价格在不断攀升。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一位持宝人拿了一件清代料仿玳瑁鸭子笔洗,高6.5厘米,身长10厘米,专家估价元人民币;而国外对琉璃器的热爱更是远远超过中国!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周国庆推荐
琉璃的历史
琉璃的历史:琉璃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
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宝一枚,乃去。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
到了元代,博山琉璃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其早期产品以珠、笄为大宗,还有簪、扣子等。笄,颜色以蓝为主,另有水晶、黑、白、茶晶诸色。明洪武年间,除内宫监在此设“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 等贡品外,民间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
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嘉靖前后,增加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产品的生产。到万历年间博山琉璃生产已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年(明万历三十九年),由徐应元等发起建起博山炉神庙。
扩展资料:
琉璃的种类:
A类:古法琉璃,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
1、琉璃石:一种有色水晶材料,《天工开物·珠玉篇》:凡琉璃石与中国水精、占城火齐,其类相同……其石五色皆具……此乾坤造化,隐现于容易地面。天然琉璃石日渐稀缺,尤为珍贵。
2、琉璃母:一种采自天然又经人工炼制后的古法配方,可以改变水晶的结构与物理特性,使其在造型、色彩与通透度上有明显改善。《钱围山业谈》载: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琉璃母者,若今之钱滓然,块大小犹儿拳……又谓真庙朝物也……但能作珂子状,青红黄白随色,而不克自必也;
B类:台湾琉璃,由西方玻璃艺术演化而来。工艺脱胎于[pate-de-verre],起源为古埃及“费昂斯”工艺。《中国古琉璃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费昂斯”中二氧化硅的比例92%-99%,与中国周朝时的琉璃差异明显。但由于二者形态近似,有人称其为西洋琉璃;
C类:水琉璃,现今常见的仿制琉璃,以不饱和树脂材料制成,其特点是重量轻,敲之没有琉璃的金石之音,且日久易色变、混浊,无收藏价值,不过价格奇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