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空非空是什么意思 似空非空 似念非念 何解?
似空非空 似念非念 何解?
是人的一迟尘种境界万法皆空,无是真实、无是虚妄。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空,只有心中有,才会有。所以野戚看淡一切,唯有心觉。活着就颂旦陵有,有的还是浮云,违心而已。
似空非空禁行者什么意思
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
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虽然无有舍弃财物以布施之心,但因自己不擅掌管财食而无可奈何地舍弃财食,还有那些行持非空似空的禁行者,此等均是放逸所生之过失。
凡夫虽可相似修持布施等六度,但轿巧未登地之前布施无法圆满,舍心也不能达到究竟。虽然我们发愿:为了满足一切众生之需,自己可以布施掉属于自己的一切财物,甚至身体。但这必须从最微小的财物布施做起,以使自己的习气日趋稳固,然后才可以逐渐布施大的财物。如果自己确已生起了布施之心,则布施财物肯定会有一定功德;若具足菩提心,则布施给众生一点点财物都有无量功德,都将成为福德资粮。
但有些人却并非如是,他们无芹银有舍心,亦无有布施之意愿,只是由于对自己的财物不擅长管理,故很多人以此为因占尽了他们的便宜。但人们即便用了他们的财物也不会领情,大家反倒认为这很应理,这些悭贪者原本就非善良之徒,用他们的东西本来就是不用白不用。若已有布施心,给众人发放布施或让大家使用自己的东西应具一定的功德;若无布施心,给大众多少财物意义都不是很大,只能积累一点儿福报而已。
还有些人压根儿就没有证悟诸法空性之本体,但口中却妄说一切皆空,假装自己已彻证空性。他们会说什么因果也是空的,解脱亦是空的……但其对自身却非常执著,不仅平常很注意保养,更进而认为修法也属一种执著,还不如睡觉好。如是恶空之见遍布,此亦是放逸之过。
总之,我们自己拥有的财物,应尽量供养给僧众,因其他较贫困之僧人或许能用得上。自己除了保证基本的吃、穿嫌帆宴之外,多余的物品要尽可能供僧或布施给贫穷者,这种行为才会对你的今生、来世带来正面意义!
谁能告诉我金刚经中"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是什么意思
非空是自性存在的意思;非有,自性虽然存在却无具体的形象;
即空即有是看到一切法如幻则见自性。存在的自性是绝对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是任何东西,包括水;
禅师说:拟向即乖、说似一物即不中。任何现象都是自行变尘升现的,所谓唯心所现;但任何东西都不是自性,一说就着相了。
扩展资料人在苦难当中,至诚心容易生起;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就跑远了。求身体好一点,身体真的健康一些了,就忘了菩萨三宝,忘记生死无常又去放逸了,这种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是必然的。
除非修定成功得到禅悦法喜,身心真正受到佛法滋养,“信心”才会不退!否则,一切众生都一样会随习气业力退转。
“正语”,以无漏的智慧收摄你的口业。恶口一般不会犯,两舌就不一定了。高兴的你说他好,不高兴的或伤害你的就说他不好;当张三说李四,当李四说张三。没意义的散心杂话,一见面就聊得没完没了,这叫绮语。还有虚妄不实的言语都不要说,当善护口言。
一个穷人想发财,偷了隔壁家一枚鸡蛋。他琢磨着鸡生蛋,蛋又生鸡,可以盖房子置地安家,一高兴却把鸡蛋踩破了。我们陆和的妄想也如是,做梦想发财,醒了什么都没有。
什么才是真实呢?观察你的心,一念不生之时什么样子?修定修慧,达到深般若!把你的执着心去掉,就是般若心。降伏了妄想、分别、执着、颠倒,就合乎般若意了!
每一部经论都告诉我们修行方法。你念《金刚经》,有没有想《金刚经》说什么?怎样依此修行?如果不注意这些而只念文字,念几年还如是,一点转变也没有。学佛法要用到心上,转化心,转变态度,你对佛法不再怀疑。如此清净信心,那你再用起功来,会事半功倍。
心量大,处处包容别人,什么事都不固执己见,随顺人家的看法,你会过得很愉快。
让人家都听你的这不可能,即使是你的儿孙也不会都听你的。人与人之间看不破、放不下,还谈什么修行?一个家庭如是,乃至国与国之间都如是。
法由心生,相随心转,一切相都是从心转变的。为何修道者多,成就者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你内心的嗔恨之火,贪欲之火,能把你修行多年的功德法财烧得干干净净。
以慈悲心,摧伏魔军。每个人都会遇到对自己不高兴的、有意见的人。要以你的慈悲心,慈悲的言语和行为,念念把无量劫来的“冤敌”变成你的“法眷属”。让他们都能修习佛法,冤敌不就没有了嘛!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谄是谄媚,狂妄虚假,你做任何事、说任何话,不假欺骗,入理、真实、正直。对有地位的人不要过分谦卑谄媚;对贫穷痛苦的人,派悉老要有慈悲心,不要轻贱。学道的人,心要正直平等。对有钱有地位的,要尊敬他过去的福德;对贫穷痛苦的人,可怜他过去造的业,今生才感这个果报。菩萨走在直路上,想到这些问题,“直路”正直无私。
菩萨应如说修行。说到做到,信解行证,愿即是行,行即是愿。咱们是说到做不到,行的功夫跟不上,解不深入,为什么?信没有根,行起来就很困难。如果听到了不去做,等于没听到,不能成就佛果,跟佛的距离很远。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不受福德就是不执着福德。通达一切法,没有能得所得。"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幸福"。菩萨的意义就是觉悟有情利益众生,把福德都布施给众生,因而说不受福德。
“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每一座说法都有好多证果的、成道的,就因为谛听,如理思惟故。佛教导弟子谛听,谛实审视,如理观察意会,不要在事相上执着,谛听的涵义非常深。
我们都想多求多得,得不到烦恼,得到了怕失掉更加烦恼,这些事牵扯着你,心不安定,还能修道吗?以贪求故废修道业,退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