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塌陷 蛋糕做完为什么会塌陷
蛋糕做完为什么会塌陷
1. 配方问题:
配方中油或水过多,导致蛋糕过重,会被自身重量压塌。
解决办法:调整配方。
2. 面糊起筋问题:
因为搅拌时引起的面糊起筋,导致蛋糕放凉后回缩。
解决办法:用低筋面粉,在操作时注意:蛋黄糊要上下翻拌不要画圈搅拌。蛋黄糊和蛋白糊相拌时也要注意轻拌,
3. 蛋白消泡问题:
打发不足,或者打发中断停留一段时间后再打,或者打蛋时间过长,加糖时机不对….都不容易达到干性发泡,这样蛋白泡沫不稳定,容易消泡,气孔减少,使蛋糕糊体积纯轮减小,熟后的蛋糕体在陆裤和凉后还要回缩。消泡后的蛋液容易沉淀,烤中变成布丁层,这也是蛋糕回缩的可能原因。
解决办法:
a. 打蛋头、打蛋盆要干净,不能有水和油,最好用不锈钢打蛋盆;
b. 蛋要新鲜,最好经过冷藏,蛋白蛋黄分离干净,尤其蛋白里不能留有一丝蛋黄;加糖和白醋有帮助打发、稳定泡沫的作用。
c. 开始低速打——粗泡后开始加1/3的糖,中速打发,中间加第2第3次糖,连续搅打,不要中途停留过长再打,一直打到干性发泡为止。
(干性发泡的程度检验:打蛋盆倾斜,泡沫都不流动,倒放不掉,提起打蛋头,见短小直尖角,盆里也见直立不倒的尖角。这时盆边有少许棉絮状泡沫组织,是容许的。)
4. 蛋黄糊不均匀问题
蛋黄糊没有翻拌均匀,油脂没有充分乳化,或者蛋黄糊和蛋白糊相拌不匀,还有前面提到的蛋白糊消泡,这些情况都会早盯因为比重大的成分下沉,烤后形成布丁层,导致蛋糕蓬不起来。
解决的办法:掌握好翻拌要领,动作轻,速度快,但一定要拌匀。
5. 不沾模具问题
所用模具的模壁防粘,或者在模壁上涂了油,或者模子内壁没有清洗干净,有油层等…..这些都会造成附着力不足,烤制时蛋糕糊无法攀爬长高,所以蛋糕始终都长不起来。
解决办法:拒绝不沾模具,保证模具内壁无油。
6. 底火过大问题
容易导致底部上缩,倒扣完取出时,发现底部上凹,形成倒环形山状的窟窿。
解决办法:降低下火,或者将模具改放在烤盘上,或者同时降低上下火….
7. 没烤熟问题
没有完全烤熟就中止烘烤,亚成熟也是蛋糕回缩的常见原因。
解决的办法:完全烤熟,如果怕表面烤焦。可以降低烤温,延长烘烤时间,或者上表面加盖锡纸(但别封住,避免闷烤)。常用的检查方法是牙签插入,看有没有蛋糕被粘出来。有经验的可以用手拍蛋糕表面,没有明显沙沙声,回弹好,不留手印即可。
8. 降温过快问题
烘焙过程中温度降低过快,包括手动调温降的过多、开炉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有时上方加盖过大过厚的锡纸,也会有影响。
解决办法:避免炉内温度骤降。在蛋糕长高阶段特别注意:避免开炉门,慎重调温。前半程见蛋糕停止长高,反缩,就要适当加温。
9. 烘烤时间和倒扣问题
烘烤时间过长,水份流失多,蛋糕也会回缩。
出炉后若没有及时倒扣,因为戚风油水量大,在冷却定型过程中下部气孔容易被压扁,会导致下半部变的紧密瓷实,所以蛋糕体积缩小,表面回缩。
地面为什么有时候会突然塌陷?
为什么会塌陷,地下有洞,洞顶破坏产生塌陷。
为什么会有洞?最常见的自然原因是溶洞,最常见的人为原因是采空区、隧道,还有地下管道漏水冲蚀路基形成空洞。除此之外,类似渗流场变化破坏导致的侵蚀等比较少见的原因。
溶洞,采空区,隧道都有成熟的理论和规范,勘察设计施工都别犯错,基本上就不会有问题。管道漏水问题还达不到洞和这个程度。而且据我所见,管线专业人员大都不重视岩土问题,而且他们对地基的设计指标仅限于承载力,不考虑变形可能就会导致差异沉降,导致管线破裂。
总之基本上背后少不了水,基本上少不了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多,塌陷自然就多。
地球表面上上下下,板块挤挤拉拉很正常,随之发生水流、风、冰等各种侵蚀,生物再加人类影响,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本身就是地貌演化的过程。
2013.04.24,湖北鄂州市龟山铜铁矿井下采空区垮塌,造成地面塌陷,面积约11个篮球场,深度30m(相当于10层楼)
2013.10.08,湖北荆门市某石膏矿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面积数十亩,最深深度达10m。
地面塌陷
定义: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
地面塌陷造成的地面变形量大,变形速度快,且具有突然性,事前往往很难准确判断发生的时间,加之,其发生过程可导致地面建筑物开裂、倒塌,甚至整体陷落,公路、桥梁扭曲错断,农田肢解以及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地面塌陷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下存在空洞是地面塌陷发生的先决条件,地下空洞可分为天然洞穴和人工洞室两类。
天然洞穴:纳大盯由自然地质作用形成的,包括岩溶洞穴、土洞(黄土洞穴、红土洞穴、冻胀丘融化形成仿大的土洞);人工洞室:人工采掘活动所形成的,包括人防工程、地铁、隧道、蚀洞和采矿形成的地下巷道系统。
目前面临的地面塌陷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区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是人为诱发地面塌陷的最主要类型。
为什么会地面塌陷?
一、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特别是岩溶塌陷。
二、地面塌陷能造成哪些危害
我国已有许多城市发生了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塌陷使大量的建筑物变形、倒塌,道路坍陷,田地毁坏,水井干枯或报废,风景点破坏等,给城市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辽宁的大连,河北的秦皇岛、唐山,山东的济南、泰安、淄博、枣庄,湖北的武汉、黄石、咸宁,湖南的怀化、娄底、黔城、湘潭、郴州,江苏的南京,浙江的杭州,江西的九江、宜春、上高,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水城、安顺、遵义、六盘水、清镇,广西的桂林、柳州、玉林,广东的广州、肇庆等数十个城市。其中破坏强烈、影响较大的有大连、秦皇岛、泰安、武汉、桂林、水城、昆明等,并以贵州水城的地面塌陷最为典型和强烈。水城(属六盘水市)因水钢水源地中16口水井大量的抽采地下水,在约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产生塌陷坑1023个,导致89座房屋开裂或倒塌,道路坍裂,423亩农田毁坏,电杆倒塌,一度引起全城停电,直接赔偿和经济损失达260余万元,局部地段因污水灌入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另外,云南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塌陷,使历史悠久的风景点——翠湖湖水干枯,亭台倒塌,桥梁破坏,名泉九龙池变成了落水洞,花枝凋谢,湖无翠意。
在地下矿产开采中,由于矿坑的强弊樱疏排水及矿坑的突水、涌水等,使许多矿区产生了岩溶地面塌陷,从而造成建筑物开裂倒塌,农田毁坏,道路中断,采矿滞产,甚至停产,矿井报废等,其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矿区岩溶地面塌陷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4000万~5000万元以上。根据初步调查资料,目前我国已产生了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大型矿区:湖南的恩口煤矿、斗笠山煤矿、桥头河煤矿、煤炭坝煤矿、水口山铅-锌矿,湖北的大冶铜录山铜矿、大冶叶花香铜矿、大冶大广山铁矿、宜都松宜煤矿,江西丰域云庄煤矿、乐平花亭锰矿、乐平桥头丘煤矿、乐平鸣山煤矿,广西泅顶山铅-锌矿、西湾煤矿,广东的石录铜矿、凡口铅-锌矿、英德硫铁矿、黑石岗黄铁矿、阳春硫铁矿,辽宁魏家石棉矿,山东莱芜铁矿业庄矿区、莱芜顾家台铁矿,安徽铜陵新桥铜矿、淮南煤矿、铜官山矿,河北唐山开滦煤矿范各庄矿等数十个矿区。其中以恩口煤矿、水口山铅-锌矿、凡口铅-锌矿、泅顶山铅-锌矿和铜录山铜矿等的岩溶地面塌陷最为典型和强烈。
岩溶地面塌陷也是铁路的主要危害之一。多年来,全国铁路线及场站已发生重大塌陷约52处,累计中断行车1680小时,部分工点治理费用已达上亿元。在我国的主要干线铁路中,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较为严重的有京广线、贵昆线、浙赣线、津浦线、沈大线、渝达线等。塌陷造成车站建筑物毁坏、路基沉陷、道路悬空、桥涵开裂倒塌、隧道施工受阻、铁路断道停车事故时有发则卜神生,甚至造成火车脱轨等。有些路段列车长期限速慢行,损失巨大。例如,京广线南岭隧道和大瑶山隧道的地面塌陷,造成已建铁路下沉,运输中断,隧道施工受阻;贵昆线K413-K606路段的3次重大塌陷,先后造成2列货车颠覆,中断行车71小时,已投入的治理费用达1700万元;津浦线上泰安车站的地面塌陷造成路基下沉、路轨架空,行车一度中断孙亏,整治费用达2000万元以上;沈大线瓦房店市路段的地面塌陷造成列车停运8小时。
三、地面塌陷有哪些类型
1.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自治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千米,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2.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目前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古、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千米,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与下伏岩溶洞隙的开口形状及其上覆岩、土体的性质在平面上分布的均一性有关。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黏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
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述,主要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洞隙开口大小及其上覆盖层厚度等因素。据统计,土层塌陷陷坑直径一般不超过30米,其中以小于5米的占大多数,达63%~71%,5~10米的占10%~20%,个别大的可达60~80米。塌陷坑可见深度绝大多数小于5米,占总数的84%~97%。基岩塌陷规模一般较大,例如,四川省兴文县小岩湾塌陷,长650米,宽490米,深208米。
四、地面塌陷发生的原因
人类活动对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或强度过大的人类活动都有可能诱发或导致地面塌陷。现将对地面塌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人类活动及其作用简述如下。
矿山地下采空。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体失去支撑,从而导致地面塌陷。这种人为活动是采矿区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我国已有许多矿区发生了这类地面塌陷,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危害。例如,山西省内8个主要矿务局所属煤矿区的地面塌陷已影响到数百个村庄、数万亩农田和十几万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矿坑、隧道、人防及其他地下工程,由于排疏地下水或突水(突泥)作用,使地下水位快速降低,其上方的地表岩、土体平衡失调,在有地下空洞存在时,便产生塌陷。这类人为活动对岩溶地面塌陷所起的作用极大,由此所产生的岩溶地面塌陷的规模和强度最大,危害最重。我国许多矿区、铁路隧道中的岩溶地面塌陷均由这类活动所致。
过量抽采地下水。对地下水的过量抽采,使地下水位降低,潜蚀作用加剧,岩体、土体平衡失调,在有地下洞隙存在时,也可产生地面塌陷。这种地面塌陷也多见于岩溶地区的塌陷中,并多发生在城市地区。
人工蓄水。这不仅在一定范围内使水体荷载增加,而且使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的潜蚀、冲刷作用加强,从而引起地面塌陷。例如,广西南丹八圩水库引起的地面塌陷使库水全部漏失。
人工加载。在有隐伏洞穴发育部位上方的人工加载,也会导致地面塌陷的产生。如武汉中南轧钢厂料场的地面塌陷即由人工堆放荷载所致。
人工振动。爆破及车辆的振动作用也可使隐伏洞穴发育地区产生地面塌陷。例如,广西贵县吴良村因爆破产生的地面塌陷迫使全村迁移。
地表渗水。输水管路渗漏或场地排水不畅造成地表水下渗或化学污水下渗,也能引起地面塌陷。例如,广西桂林第二造纸厂的地面塌陷即由该厂排放的化学污水下渗所致。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