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污染后治理的危害 为什么说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走不通了?
为什么说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走不通了?
楼上的答案基本就是在发泄,虽然我部分认同,但是还是应该传播一些积极的思潮。
首先,我们要正视一点,环境取决于经济,也依赖经济,环境投入的多少取决于经济的好坏,说的过一点,环境附属于经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些人可能对中国环境不满仔睁,但是先污染后治理是一条很多国家都走过的老路,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它,因为代价太沉重了。当年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都是环境恶化的极端表现,英国日本虽然都进入了经济腾飞的状态,但是他们给了我们经验,也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要付出代价的。
环境为什么附属经济?因为治理环境需要钱,需要投入,不光要有物力,还需要人力,培养人才,培养专业队伍都需要时间。一套污水处理设备分分钟几百万,一个污水厂千万起,一套环境测试仪器几百万很轻松,没有钱哪来的这些东西?不发展经济,哪有资金?不培养人才谁会用这些东西?即便如此,我们的环境基础实力依旧很薄弱,去看看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就连环境专业的专门人士都没有。
回到正题,刚才说的问题,从几个角度来说:
1、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沉重,以前的各种突发环境事件已经充分暴漏这些问题。
2、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从环境治理角度来说,无论是成本还是过程,末端治理都要比源头控制成本高出太多,有些极端例子,例如一些比较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几乎无法修复。
3、潜伏期长,很多环境问题并不是朝夕之功,而是长年累月的结果,例如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比较著名的镉大米事件,这不是一袋化肥导致的问题,很可能是长期不合理的施用结果。还有一些内分泌干扰素的施用,导致水体中污染物含量升高,致使部分人出现不孕不育,精子质量下降等等,这些事情都是慢性的,但是当你发现之后,你才会体会到代价之高。
4、这是我赞同上边回答的观点,民众意识的觉醒。民智开启,大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明戚模那么环境治理才有章可循,才不是空喊口号,试问一个靠着重污染产业生存的地区,如果不给他们指一条活路,谁会放弃手头这碗饭?
5、环境污染的现状严峻。现在环境现状可以说按下葫芦浮起瓢,一点都不夸张,环境承载力已经趋于极限,如果再不想办法缓解问题,那么悔之晚矣。具体的污染状况,可以参考海河流域,可谓触目惊心。
我们有钱了么?也许,但是这些和我们环境欠账比起来,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也许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但是请至少保住今激缓天。
先污染后治理,是否是一个国家的必经阶段?
不是。
先污染、后治理,是教训,不是规律。“先污染后治理”在发达国家是被当成一个教训来看待的。上世纪50年代日本发现水俣病的问题,到现在60多年了,赔偿问题都没有解决完。这就说明“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与健康代价太大,这种代价是承担不起的,这代还不完下代还要继续还。
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条规定:“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应当按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扩展资料:
环境污染和破坏,作为人与信笑自然之间冲突的表现,正如人类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对抗一样,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强调先污染后治理的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反对采取措施来治理和防止环境污染,而是指出在经济水平不高的条件下。
相当一部分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将由于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实现,社会将忍受环境污染的后果。批评者认碧坦历为,强调此案污染后治理具有客观规律性,将使社会放弃环境保护,放纵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不应当落后于经济发展,二者应当而且可以同步进行。如果等悔搜到严重污染后,再行治理,就需要花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经济代价。迄今,以上两种意见尚未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 后治理的现象
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先污染后李唤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既有认识不到位、政策不到位、治理不到位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首先,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暖、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其次,很多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紊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后,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使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既浪费了资源,有污染了环境。
总而言之,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是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环境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在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污染制造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使污染处于环境的自洁范围之内。其次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大部分制度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再次减少污染会对企业的运作提出更 高的技术要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以及自己的工作实际,说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如此浓墨重彩地阐述、强调和谋划,昭示我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作为一名煤矿工作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制度缺失下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行关于生态文明纯扰纤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完善的制度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本源意义,是根本性保障。要摒弃“唯GDP”论的陈旧执政理念,实现由先进理念向先进实践成功转化,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并提供转化做仿过程的持久推动力。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动力。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作为腾容量、保环境、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在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诉求的积极回应。当前,由于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只有通过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提供制度化解决途径,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可以带来低投入、高收益的持续“制度红利”。能够引导人们对未来发展形成稳定预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除了具有保障性、制约性和规范性功能之外,从长期来看,还可以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