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镜子怎么做出来的 古时候的镜子是由什么涂成的?
古时候的镜子是由什么涂成的?
古代的镜子由金属涂层制成。在古代,人们使用各种材料来制作镜子,如青铜、锡和银。其中,青铜是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在制作镜子时,工匠们会在青铜表面涂上一层竖带晌薄薄的锡或银,使其更加光滑和反射光线。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材料如水银和玻璃也被用来制作镜子。
最早的镜子是利用天然的青铜或锡制成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叙利亚人发现了如何将锡和铜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坚硬而反射性强的合金,用于制作镜子。这种合金被称为“青铜”。
在古代中国,镜子的发展历程也有所不同。最早的铜镜大约出现行搏在公元前1500年的商朝。这些镜子通常以圆形为主,背面有精美的雕刻和镀银余锋涂层。在唐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锡汞齐来制作镜子。这种制作方法是将汞与锡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粘稠的液体,然后将其涂在青铜表面上,形成反射涂层。
总的来说,古代的镜子制作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但都离不开金属涂层的使用。
镜子是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谁发明的?
镜子具有有规则反射性能的表面抛光金属器件和镀金属反射膜的玻璃或金属制品.常镶以金属、塑料或木制的边框.
古代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经过研磨抛光制成镜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铜镜.公元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中世纪盛行与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贵金属小盒中的便携小镜.12世纪末~13世纪初,出现以银片或铁片为背面的玻璃镜.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为制镜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16世纪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穗绝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金属镜逐渐减少.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镜子日益成为室内装饰.18世纪末制出大穿衣镜并且用于家具上.锡汞齐法虽然对人体有害,但一直延续应用到19世纪.1835年,德国化学家J.von莱比格发明化学镀银法,使玻璃镜的应用更加普及.
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铜镜 .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汉代始改称鉴为镜.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饥族拦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汉魏时期铜镜逐渐流行,并有全身镜.最初铜镜较薄,圆形带凸缘,背面有饰纹或铭文,背中央有半圆形钮,用以安放镜子,无柄,形成中国镜独特的风格 .明代传入玻璃镜.清代乾隆(1736~1795)以后玻璃镜逐渐普及.日本及朝鲜最初由中烂胡国传入铜镜.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玻璃镜开始普及.
古代镜子怎么做
为铜铸造而成的铜镜。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是指将纯红铜和锡,或铅或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溶化,再灌入模范,冷却后取出毛坯,最后进行机械加工,表面涂锡汞,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艺过程。
生产铜镜要进行许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标准。如某一早陵橡道工序发生缺陷,都会影响铜镜的质量,甚至出次品,带来损失。在铜镜产生的四千多年历史过程中,战国、两汉、隋唐铜镜制作最精美,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为收藏者孜孜追求。
而宋以后精品少缺,其历史原因应与一些铸造制作的关键工艺的失传有关。虽然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有介绍,但不详细,难于掌握,并且是宋以后之事了。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对古铜镜研究的深入,逐步对古人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有了全面科学分析与了解。
作为一名收藏铜镜爱好者必须全面了解铜镜的铸造制作工艺,掌握铜镜生产全过程的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恒心的支撑下,才能慢慢的进入收藏的佳境,从而实现对铜镜实物,无论是理论上与实践上,对鉴定、断代、修复、鉴别伪品,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扩展资陆旁料
中国镜子产生于殷商时代。战国时,铜镜就开始盛行,制作亦轻薄精巧。到汉代,制作更加精美,花纹除几何图形外,还有鸟兽、人物等。东汉中期至魏晋时,出现了浮雕的画像镜,精美绝伦。唐代,制镜艺术尤为讲究,打破以往圆形镜的模式,创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样,平脱镜、螺钿镜则更新颖别致,富丽堂皇。
古代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经过研磨抛光制成镜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铜镜。公元 1世纪,开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镜。中世纪盛行与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贵金属小盒中的便携小镜。
构造
所谓铜镜,大体分为镜面,即镜的正面,光亮可以照面;镜背,上面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镜钮,即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绳,可用手持或系在镜台上;钮座,即钮的周围,紧连钮的装饰部分。另外还分内区、中区、外区,即指镜背配置纹饰的各部分;铭带,即指铸有铭文的部分,镜铭即指镜背上所铸的铭文。
形状花纹
铜镜形状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葵花形、盾形、瓶形、钟形、桃子形等。纹饰则各具时代特征:殷商时期多用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西周时期多用重环纹、鸟兽纹等;春秋战国时期多用山字纹、凤鸟纹、蟠螭纹等;
汉代除继续沿用战国镜纹饰外,最流行的纹饰有规矩纹(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铭文纹、蝙蝠形柿蒂连弧纹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用兽纹、变形四叶纹、瑞兽纹等;隋唐时期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汪裤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五代以来由于政局变化,铜镜铸造也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至明代铜镜铸造业已是江河日下,逐渐被实用的玻璃镜所代替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