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特点和好处 形意拳的特点和好处
形意拳的特点和好处
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其特点和好处如下:
1、以意为主:形意拳注重运用意念控制身体动作,采用“内外合一、心身合一”的原则,让身体和精神达到完美的统一状态。
2、以形为辅:虽然“意”在形意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形”同样不可或缺。形意拳强调器官的协调配合,既要做到肢体的和谐统一,又要注重形态的优美流畅。
3、动静结合:形意拳注重动静结合,既有缓慢的动作,也有迅速的技击;既有放松的动作,也有紧张的动作;既有单人表演,也有对练演练。
4、重视内功:形意拳强调内功修炼,注重锻炼气息、精神力量等内在因素,提高身体素质和抗击能力。
5、具有实战价值:形意拳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武术,其动作简洁,攻防技巧实用,适合各种实际战斗环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武术。
6、对身体有益:形意拳锻炼肌肉、骨骼、关节、呼吸等方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心肺功能,有益于身体健康和长寿。
总之,形意拳具有保健、强身、防身、修身、陶冶情操等多种功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传统武术。
练习形意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姿势正确:在练习形意拳时,姿势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姿势不正确,不仅可能会影响技巧的表现,还可能会导致身体受伤。因此,务必确保每个动作的姿势正确,并逐渐增加其难度。
2、重视气纯中功练习:形意拳有做配山一套完整的气功体系,包括正反两种脉络和神龙摆尾等。这些气功练习可以帮助锻炼呼吸和提高内力,因此,要重视气功练习,并结合拳术实践。
3、注意呼吸:在练习形意拳时,呼吸非常重要。要做到自然、深长、平稳的呼吸,控制好呼吸卖乱节奏,以便更好地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情绪。
4、不要急于求成:形意拳是一门内家武术,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练习。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提高难度,切忌盲目比较和追求速成。
5、注意安全:在练习形意拳时,要注意安全。选择合适的场地和器材,确保练习环境安全,同时避免过度训练和不良习惯对身体造成损害。
你知道形意拳吗?
你知道形意拳吗?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这是一篇关于形意拳的文章,返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形意拳是明显的枪拳,枪术是中国周朝以后出现的战场绝艺,有护王定国之功。古有名将赵子龙、姜维善枪。姜维有传人宋朝周侗,乃禁军教头,其徒豹子头林冲继其位,周佟晚年有徒岳武穆王,神枪定北疆。达摩祖师隋朝入主少林寺,其时中土神枪自赵子龙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达摩创枪术不可能,创枪拳更不可能。而且佛家尊棍棒为慈悲,嫌刀枪剑戟太霸道,所以少林早期只精于棍法,武僧也称棍僧。形意内功属内家功,源于道家,自商朝就已大成,老庄孔孟皆以此修身,此法比达摩入少林更早了500年以上,从黄帝内经中就可以见其踪迹,因此形意拳内功也不可能是达摩所创。形意拳注重实战,打法凶狠,没有花招,直进直退,身法迅疾,较少窜高翻筋斗,此种打法尤其适合战场作战,或在群殴中以一敌十。由此可见此拳是经历数代人经历战场厮杀而得,不可能是某人所思而得。然而是谁所创,无法考证,且尊姬际可为祖师。少林寺流传的心意把究竟是姬际可出家传入少林,还是少林传给姬际可有待考证。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字龙峰)所创。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漏首誉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县人,以经商为主,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苦学十年,人称“神拳李”,回到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并南传无锡,北传东三省。第三是河南派,代表人物是戴龙邦的师兄弟马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从,回民,所传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芹码两派形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一派至今流传不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等。山西、河北两派多用梢节(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互换,来回走趟。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多。一旦遇敌,在速度、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进步。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再补充一下: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动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刚可柔,不同体质的人都可练习。其拳势恢宏,劲力刚猛,功夫上身快,实战性强。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以及戴的学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形意拳术,并且培养了很多学生。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当年形意拳宗师郭云深曾创下“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武林佳话。
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五式)、十二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
河北的基本拳法为5行拳,民国期间与山西派交流得到10大形,后薛颠又创象形术,丰富了河北派形意拳内容。
形意拳与形意六合拳有一定联系,与武当、太极、八卦并称内家四大拳派。
形意拳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三体式需要勤加练习。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桩法。 ;
形意拳在攻防技击上的特点及其发劲原理——许繁曾
形意拳在攻防技击上的特点及其发劲原理
许繁曾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克变化为理论基础,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代号,表示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为本,取龙、虎、猴、马、鼍,鸡、鹞、燕、鲐、蛇、熊、鹰等十二种动物的防身之特长,效法其劲而成拳。心动意随,成形致用,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以修其魂,是为无形的内在修炼;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炼其魄,是为形体锻炼,内三合相应外三合,共为六合一体。
形意拳从练法上就是魂魄兼修的一种拳术,从本拳的命名上就说明了形意拳的这个特点。为了进一步分析它的特点及与应用的关系,兹分别叙述如下:
一、形意拳仅有五种劲,简明朴实,可以速成
形意拳将天下各种拳术动作归纳成五种劲。从上向下为“劈”;从下向上为钻;直击为崩;捌架开敌手,再击为炮;用旋力制敌为横。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物质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构成,事物也按这五种元素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传统医学引入了这一认识,认为人身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合,心脾肝肺肾五脏,分别属火土木金水,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肾,人中通脾。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为五行相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是为五行相克。
形意拳也接受了上述原理,借鉴在形意拳的应用上。劈属金、崩属木、钻属水、炮属火、横属土。劈拳变钻拳是金生水;钻拳变崩拳是水生木;崩拳变炮拳是木生火;炮拳变横拳是火生土;横拳变劈拳,为土生金,是谓五行相生;劈拳破崩拳,为金克木;崩拳破横拳,为木克土;横拳破钻拳是土克水;钻拳破炮拳是水克火;炮拳破劈拳是火克金,是谓五行相克。熟练五行拳便能生克变换无穷,玄妙莫测。但是相克之间,还存在着量与质的对比问题,例如:水克火,若杯水车薪,水太少,而火太大,水不但灭不了火,反而起到助燃作用;一个儿童虽然熟练相生相克之法,如果和大人比手不易取胜,原因是量差太大。有实力没理论,常事倍功半,量大无理也有理。空有理论没有实力也绝难取胜。若想练能致用,就必须苦下功夫,充实质量,加强素质训练,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
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是练出来的,是他把形意拳的精华练出质与量都超人而取到的效果。
量=身体素质+发出的重量+速度
质=武术技巧+条件反射快+整劲
形意拳仅有五种劲,简明朴实,在练习上反复多次,可以获得速成效果。形意拳套路虽多,但都没离开上述五种劲为基础,例如,虎形便是双手劈拳,鹰形也属劈劲,鼍形则属横劲,燕子钻天、鹞子钻天都属钻劲,鹞子入林则属炮劲。每天只要专练五行拳,带着略熟套路就可以了。练法不如练劲,从练功时间利用率上计算,在单位时间内,反复精炼几式,胜于习练繁杂套路招法。精炼的次数越多,意识支配动作的训练也就越扎实。俗话说:熟能生巧,在搏击时,条件反射当然就敏捷。
比如我们每天规定练一小时功夫,若是每五秒钟打一拳,每小时3600秒,便可练习720拳,如按劈钻崩炮横顺序练,每一行拳便可练习144次,倘若为了劳娱结合每打一拳休息五秒钟,在一小时内,每种拳还能练72次,比起45分钟盘一套路的拳种练习,当然就会收效大得多。俗话三年形意可小成,确实不假,常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要绝,就得练,要多练,认真的聚精会神地练。
所谓功夫,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认真专注地本着要领,琢磨体会悟出所以然的道理,而得到立体的收获”。也就是练一分钟就要得到一分钟的效益,才叫功夫。否则练功时带聊天,练了半天一无所获。练了30年拳的人,不等于他有30年的功夫。在形意拳门中,若论传播、推广、普及形意拳功绩最大的,当首推李能然先师。李能然先师是37岁才开始学形意拳,学到47岁,仅十年功夫,竞学乃大成,扬名天下。这说明形意拳在短时间内便可练成;但在练时必须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演练,功夫要看实质,不能单以练功年限来衡量。
二、形意拳是体用兼修,也就是魂魄兼修的拳种
形意拳练习是从条件反射训练开始的。我们曾经听说过:某某练武的人和不会练武的人,因事争吵,打了起来,不会练武的竞把练武的打得鼻青脸肿,武术全没用上,原因是会武的人被拳法招数套路困住,对敌方的来手,现想对策,没等想好还击办法,已被敌方击中,所学的招数都对不上号,学不能致用。不会武术的人,不懂什么招法,是胡打胡有理。这其中会武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条件反射慢,缺乏熟练的实战训练。练拳应练功,招法是死的,以练熟的功通过条件反射发挥作用,应战时现想对策来不及,时间不等人。上述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从形意拳的练法分三步功夫,即先练明劲,次练暗劲,再练化劲。以期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之中是真艺。
明劲:练时要严格按三八二十四法的规范,动作要协调,手脚相顾,内外六合,是第一步功夫。
暗劲:是指柔劲而言,柔劲不等于软劲,软是无力,柔是不僵,周身关节放松,阴阳和谐,双手用力均匀,以心、意、气、力合一。劲力停而不断。运动如抽丝,意如丝绵不开,又如双手拉硬弓,用力徐徐拉开一般。一手外翻一手里裹,劲断意不断,意断劲相连。外形无象,内劲缠绵,力发轴心,阴阳循环,左换右,右换左,如波涛骇浪,劲意不断。在表演赛上不被所取,在实战上,效果不凡,这是第二步功夫;由刚劲转向柔劲,由量数充实的基础上,走向质量的提高,从骨的锻炼转向筋与膜的训练。道家谓之洗髓功夫。
化劲:是指魂魄结合,是条件反射的训练。身体得到刚健,心、意得到贯通,这只是自身的修炼,为了充分完成内外结合而经得起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将采取感觉上的训练,即为三步功夫。第一步功夫练骨以气催力;第二步功夫练筋、练膜、以意催力,以力催气,阴阳配合,循环不息;第三步功夫要在易骨、易筋易膜壮身健体,接通意、气、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对外界刺激应急的对敌措施,也就是条件反射的培养。
条件反射的培养,与精神训练和五种劲的熟练分不开,缺一不可。在第一步功夫中得到了五种劲的熟练,在第二步功夫中得到了意识支配动作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则以第三步功夫,练神还虚,形神一致,达到无拳无意反应出自下意识作用。以上三步功夫,是一环套一环,缺一环也不能达到条件反射能力的发挥。
条件反射是意识的高级化反应。要想能发挥意识的作用,首先必须做到心意的放松,冷静头脑,才能感觉灵敏;全身肌肉放松,才能神经信息传导敏捷;全身关节放松,才能蓄发力顺遂,因此“松”“空”是条件反射作用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精神上的因素,也非常重要,拳经说:“打人如蒿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问题,都是成败在一念之差。例如:跳高运动员在助跑起跳时稍一犹豫,结果不是骑杆、便是钻杆。再如骑车过独木桥时,眼向前看,一鼓作气便可顺利地骑过去,若是骑在半路稍一害怕,把不稳,便会栽到河里去。据说:有一个老太太突然听到着火啦,她也不知道哪来的一股邪劲,扒起墙头连滚带爬地逃到邻居的院子里。平时你就是用棍子打她她也爬不过去。由此看,世上一切事物的成败,与努力和信心是分不开的,条件反射是制胜的动力,如缺乏信心则将失败。
形意拳在培养信心和毅力方面,是用“四梢齐”和“四穿透”的精神训练,来培养信心和毅力。四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发为血梢,指趾甲为筋梢。
肉梢:舌顶悬盈(上膛),既可接周天气息,更可促使全身肌肉坚硬有力。
骨梢:叩齿使全身骨挺,增强体力。人在遇到愤恨事情,咬牙切齿显出凶相。
血梢:即怒发冲冠呈现凶相。公鸡在格斗时它的毛都炸了起来,猫在发怒时,毛便会立了起来,发为血梢,人在心绪紧张时,头发根便会发胀起来,使人感到一种威胁。但是血捎梢可取切不要过分,否则便会影响心绪放松。
筋梢:手、脚趾甲为筋梢,手、脚心空,手脚趾甲则扣,力量便从手脚被上达到梢节,而增强筋力。筋长力大。俗说:筋长一寸,力大千斤。鹰爪力的练法,主要是要求扣指,力达指端,增强捕捉力量。
四梢齐可以增强外形上的威力和身心上的内在力量;肉、骨、血、筋,构成人体器官的训练,是属于体魄上的训练。其次在魂的方面,要以“四透”精神训练来培养信心和毅力的精神力量。
四透是:眼要看透,神要照透,气要摧透,力要打透。
眼要看透:用眼像透视机般从对方的前面看透到对方的后面去,要用自己的眼睛穿透对方的眼睛。
神要照透:用自己的眼睛把对方的一切,都笼罩在我的视野之内。使对方不得逃跑。
力要打透:从思想上发力,把对方从前面打穿到后面。
气要摧透:要用自己的精气神,将对方摧倒摧垮。
四透精神训练,属魄的培育。
四梢、四透,表达于形神,便可形成虎捉羊,猫捕鼠的威力,从精神上先取得胜利。加强自己信心的基础上,再加上平常练就的内外六合整劲,自然在条件反射中会发挥无穷的威力。“条件反射”是人在生活中,遇到外界的刺激,经过正当的反应而采取了妥善措施;把这个过程牢牢地续存在人的记忆中,一旦再遇到同样的刺激信号,不用去想,身体上的器官自动地发挥反应措施。这种现象就是条件反射。在与人交手时心里一痛快,便把对方发了出去,见到对方倒在地上,心理产生出无比的痛快感;这种现象就是条件反射的成果。至于自己用何招法取胜的,自己也说不清。
眼的训练,在精神培育上,最为重要。有人在练拳时,偏着头或低着头,不向前看,一旦养成习惯,若在实战时不看着对方,就看不到对方的变化,就不能应付,甚至挨死打。若瞪起眼睛,就是封不住对方的攻势,起码也可以避重就轻地减少损失。睁眼对敌,便于化招还击或避让。
发威在眼:在精神训练上,应把眼的训练放在第一位。以四梢、四透精神造成形神的威力,来摧垮对方。要在对方中枢神经由于震惊而受到阻断的一刹那间,不失时机地打时间差,便战无不胜。
三、形意拳在攻防时,是打顾兼备,打法上左右互换采取主动,动作连贯,接劲紧密
形意拳与人交手,战斗面积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侧不过肩。身形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以45度角转向迈出前脚,重心偏于后腿,以重心三七或四六步,形成单重桩法,以锐角三角姿态保持着自身的平衡。更以两肘护肋,拳从口出,两肩卷且下压,垂肩坠肘,裆圆扣膝,前膝顶,后胯合。以前手尖、鼻尖、前脚尖,三尖相对,竖项、收颌,百会垂直会阴。形成一个攻防皆是的桩法。本身时刻保持着重心与中心的不败之势。
攻敌时出手剪裹钻,回手似勾杆,以起钻、落翻,如锉前推,以钻头破坏四周抗力的作用,破坏敌人的重心及支点。脚踏中门夺敌位,使我在敌人任何着力点都可发挥威力。特别是采取变点,使敌人产生错觉,错误地产生抗力,我则改变其无抵抗部位,发力攻击,必然取胜。如混圆桩的滚压三部曲,劈拳的三连贯打法,虎形中的七种打法,骀形的滚、压、击法都是以变点取胜的方法。
四、形意的“劲”是先蓄后发,发而不绝,劲断意不断,意断劲相连
形意劲是软着去,硬着使,松着去,紧着使。发“五弓”之力。是形意拳发力的根源。形意拳要求“行似槐虫,起似挑担”。是先收后放,形似槐虫,是指在发力前形同槐虫先卷缩再伸腰;如拉弓射箭,用其反弹力,产生发射力量。以全身关节,同时曲中求直,以各个不同方向的反弹力,通过矛盾统一,把不同方向的由弯曲到伸直的力量,集中到一点上去发挥作用。人身可比作五张弓,连接在一起而构成一具由五弓组成的整体。从“大椎”到“尾间”为一弓,双上肢两臂从肩肘手为一弓,两臂共两弓,下肢胯、膝、脚两下肢各为一弓,合为五弓。主弓以腰为中心,上肢以肘为中心,下肢以膝为中心,在发力时各弓以中心为杠杆(基础点)两端卷(曲)同时放开,将各弓之弹力集中到一个共同着力点上去形成一个整体力量。例如劈拳之发力时,前脚踩,后脚蹬,前手劈,后手榻,腰脊挺伸,由脚踩蹬之力,通过胯传至腰,再通过脊肩再传至发力之前手,后塌劲经过肘肩送到前手。主弓腰脊不但是各弓传导的途径,同时由于它的扭转,直伸所生的横劲加竖劲齐聚在前手的着力点上而起到击敌的威力。
五弓之力是形意拳发力的根源,是整劲的因素。但是应该注意到弓曲不得小于90度,到90度弓成死角,而弓背必断,则失去作用。
在形意拳发劲时,必须五弓齐发,缺一弓力减、力偏,缺两弓失去整体作用。发挥弓射之力必须放松所有关节,正如王芗斋先生所讲的:弧角轮豪放,周身无处不弹簧。(许繁曾遗文,王万友整理,《搏击》2014年04期)
(全文已校对,酒大雷,201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