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要求

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电阻要求分别是多少

接地电阻测试要求:
a. 交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b. 安全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c. 直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应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
d. 防雷保护地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e. 对于屏蔽系统如果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一、二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接地电阻≤10欧姆,三类建筑物要求≤30欧姆。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一类建筑,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
二类建筑,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
三类建筑,对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端将电绕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当电缆转换为架空线时,应在转换处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
防雷接地一般指的是建筑物直击雷防护接地系统。
保护接地,工作接地要求是≤4欧姆,联合接地,或共用接地,就是各种接地利用一个统一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按各种接地要求中最小的,一般要求≤1欧姆。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有哪些

山谷风口。在雷电活动区,位于河边、地下水露头处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的各种建筑物以及特殊潮湿建筑物。 一般情况下k值取1,而在少雷地区高度可放宽到25m,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高度可由20m降低到15m、建筑物上超过20m的突出物体。 年计算雷击次数N可按以下经验公式计算.01及0;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的建筑物即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②建筑群中高于其他建筑物的建筑物,均属三类防雷建筑物、处于建筑群边缘地带高度在20m以上的民用及一般工业建筑物: ①年计算雷击次数为0. 015nk×(L+5h)×(b+5h)×10-6 式中、站提供)、水塔等构筑物; h-建筑物的高度(m),k值可取1; b-建筑物的宽度(m).01以上的建筑物; k-校正系数、湖边。 ③高度超过15m的孤立的建筑物和烟囱,同时结合当地情况:N-年计算雷击次数,高度可放宽到20m以上.5~2,确定需要防雷的民用及一般工业建筑物; L-建筑物的长度(m)、山坡下、土山顶部: N=0。 ④历史上雷害事故严重地区的建筑物或雷害事故较多的地区的较重要的建筑物; n-年平均雷暴日(由当地气象台,在雷电活动较少的地区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有什么规定?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专设引下线专设是专设引下线就是用扁钢、圆钢等设置的明敷引下线,仅作防直击雷的引下用的意思。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规定:
4.4.3
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宜大于25m。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
宜使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大于25m。
4.4.4
防雷装置的接地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并应与引入的金属管线做等电位连接。外部防雷装置的专设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4.4.5
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当其女儿墙以内的屋顶钢筋网以上的防水和混凝土层允许不保护时,宜利用屋顶钢筋网作为接闪器,以及当这些建筑物为多层建筑且周围除保安人员巡逻外通常无人停留时宜利用女儿墙压顶板内或檐口内的钢筋作为接闪器,并应符合本章第4.3.5条2、3、6款和下列的规定:
1
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深,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按下式计算。
2
当在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应按表4.4.5
的规定确定。

相关专题: 防雷 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