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昊金天氏世系 少昊金天氏政权简介
少昊金天氏政权简介
少昊金天氏政权的创立者是风姓伏羲氏的后代。
风姓伏羲氏迁徙到古黄河下游之后,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少昊金天氏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其先祖是伏羲女娲氏政权的七任帝少昊。
少昊的父亲是太昊的儿子金天氏,少昊的母亲是皇娥,又名书戚。
皇娥是伏羲氏族的一个重要首领,她的工作是负责对北斗星和北极星的观测。
于师嬟四十二年(戊申,前7573)在稚华之渚(即华渚,也称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境内)生下了少昊。
因少昊生于穷桑,故史书上又称他为穷桑氏,亦称桑丘氏。
少昊在公元前7525年拿举被推选为帝,在位时他承袭了父亲金天氏的历法,并发扬光大,被人们尊称为金天氏,金穷氏。
少昊死后,他的族人称少昊金天氏,世世代代居住在穷桑之地,后来氏族发展扩大,不断对外扩张,成了东夷集团势力最为强大的部族。
少昊金天氏的文化成就主要在天文学方面。约公元前5000年前4500年间,少昊金天氏族人在今江苏连云港朐山将军崖留下了大量岩画,这些岩画都是极为珍贵的远古历史文物。这些岩画是少昊鸷鸟氏与勾芒氏的天文日月星象图。
朐山又名锦屏山,是当年勾芒氏与常羲氏观测日月升落的天文台。将军崖上如今还留有当年他们观测天文历法的记录。与天文历法同时存在的还有云台山东磊渔湾太阳石。太阳石上刻有一组重要的上古符号文字 少昊简介 ,是中国远古文明的有力见证。
另外,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和江苏邳县少昊族聚居区,还发现了鸟夷、岛夷大山纪历陶文图和八卦太阳历图,在山东及辽东沿海地区还出土了多件璇玑玉衡天文观测仪器。这些出土文物有力地戳穿了历代儒家所炮制的“三皇五帝”伪史。
公元前4436年,黄帝政权三任帝姬豕封少昊青阳玄枵(又名鸷)为东夷鸟师大司马,赐姓为己,称作己鸷。自此,风姓少昊氏改姓为己。己鸷被少昊后裔尊称为帝鸷、帝俊。
帝俊少昊族以今河南的浚县、清丰和山东的曲阜、兖州、消樱碧高青、青州、高城、长清、临清、临朐为中心区,与句芒、羲和、常羲族人共同联合起来,继续发扬太昊创立的天文学成就,完善天市垣的观测系统,并领导了三苗九黎族的复德复国斗争。
帝俊少昊族在海浸洪涝的灾害面前不屈不挠,与防风氏(方夷)共同开拓了自山东半岛渤海湾向北至东北平原和山地的大片疆域,成为后世的东北九夷;还开颂嫌拓了大小兴安岭、日本三千群岛至阿留申群岛的广阔地区。
少昊金天氏传百余世,至黄帝轩辕氏政权末期时,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二十五个分支的氏族集团,称作东夷少昊集团。
黄帝政权最后一任帝号次执政时期,东夷少昊集团的大酋长清喾(代用字),率本部二十五族 少昊简介 ,联合炎帝后裔共工、祝融、夸父族和蚩尤氏的九黎三苗族,大举进攻黄帝政权,最终击败了末代黄帝祁号次,迫使其让出帝位,退位称臣。
于是,己清喾于公元前4052年正式即位称帝,建立少昊金天氏政权。
少昊金天氏政权共历七任帝,传国虚记二百六十四年(公元前4053前3790)。
首任帝:清喾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公元前4053前4018)。
二任帝:帝犬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公元前4018前3983)。
三任帝:帝罄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七年(公元前3983前3947)。
四任帝:旸珢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年(公元前3947前3918)。
五任帝:帝琨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公元前3918前3885)。
六任帝:畅葵在位执政虚记六十一年(公元前3885前3825)。
七任帝:匠敬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公元前3825前3790)。
公元前3790年,少昊金天氏政权末任帝清阳(匠敬)禅位给外甥颛聆,少昊金天氏政权宣告结束。
历史进入颛顼高阳氏政权时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被《史记》忽略了的帝挚少昊金天氏(西皇)
宝积堂主说:少昊(少皞)金天氏,名挚,或质,纪姓。轩辕黄帝之孙,其父为黄帝第五子,名清,母系干类氏之女,名娥。初,其父胙土于清,是为青阳,不得在位。后,少昊挚袭青阳号,以处云阳(咸阳),故曰云阳氏。帝鸿氏殁,少昊自穷桑登帝液桥位,以金德王天下,故又曰穷桑氏、金天氏。帝之立也,凤鸟适至,因以鸟纪官。玄鸟氏司分,伯赵氏司至,青鸟氏司启,丹鸟氏司闭,而凤鸟氏董之,以为历正。祝鸠氏为司徒,雎鸠氏为司马,鸤鸠氏为司空,爽鸠氏为司寇,鹘鸠氏为司事,是为五鸠,纠民之官。立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又立九扈为九农正,教民事,以扈民无淫者也。都于甘泉(咸阳),号称西皇。兴郊禅,崇五祀,作大渊之乐。在位八十四年,寿百岁而崩,葬云阳。 少昊画像 说:黄帝四传至于颛顼 《史记》曰:「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以黄帝传位于颛顼,不载帝鸿氏休、少昊金天氏挚。不记载,不等于不存在。《史记》又说:「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昚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 天下恶之,比之三凶。《集解》服虔曰:少昚,「 ”金天氏帝号”。《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 ”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可与《史记》互证, 故少昚即少皞、少昊。 是明言帝鸿氏、少昊金天氏王天下也。《路史》曰:黄帝次妃方累氏节,生休、清。休,厘姓,是为帝鸿氏(大鸿氏)。及休生,天地呈祥,「 ”黄帝厌,帝休是立。”帝鸿氏治47载而卒,葬雝。帝鸿氏之后,少昊立,少昊之后,帝颛顼立。 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皆以少昊、颛顼、高辛、唐、亮嫌虞为五帝。 黄帝世系 说:玄嚣、青阳、少昊为三人 《史记·五帝本纪》曰:「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以玄嚣、青阳为一人也。而《路史》以为《史记》有误,应是: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苖三人,昌意生干荒,干荒生帝颛顼高阳氏。玄嚣生侨极,侨极生帝喾高辛氏。次妃方累氏节生帝鸿氏休、清二人,清生少昊挚。《汉书·律历志》也说,「 ”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 清,胙土于清,号青阳。少昊挚袭青阳之号,亦曰青阳。故玄嚣、青阳、少昊是三人,玄嚣与青阳,为异母弟兄,而少昊为青阳之子,黄帝之孙。 清地不一 说:清,又是地名 清地有五,不知孰是。也许都是少昊家族生活过的地方。 ①春秋时齐地。《左传》:哀公十一年 (前484),「 ”齐为鄎故,国书、高无邳帅师伐我,及清。”杜注:「 ”齐地,济北卢县东有清亭。”卢县即长清县,今之济南市长清区。《方舆纪要》卷31称「 ”以清水所经而名”。杨伯峻注:「 ”据《水经·济水注》,清在今长清县东,高士奇《地名考略》、江永《考实》皆主此说。沈钦韩《地名考略》引《山东通志》,谓在今东阿县,大清河西。”杨氏以为,按上下文义推之,沈氏之说较合理。东阿,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②故,《左传》隐公四年 (前719),「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杜注「 ”清,卫邑。济北东阿县有清亭。”杨伯峻说,在东阿县南三十里。 ③春秋时齐邑。《左传》:成公十七年 (前574),「 ”齐侯使崔杼为大夫,使庆克佐之,帅师围卢。国佐从诸侯围郑,以难请而归。遂如卢师,杀庆克,以谷叛。齐侯与之盟于徐关而复之。十二月,卢降。使国胜告难于闹键猛晋,待命于清”。杨伯峻说:「 ”清,齐邑,在今山东聊城县西(旧堂邑县东南)。” ④又名清原。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稷山县东南。《左传》:宣公十三年(前596),「 ”秋,赤狄伐晋,及清”。杜预注:「 ”清,一名清原。”僖公三十一年,「 ”秋,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赵衰为卿。”杨伯峻注:「 ”清原在今山西省稷山县东南二十余里,据《清一统志》,亦曰晋原,长五十余里。” ⑤春秋时郑邑。在今河南中牟县西。《诗经·郑风·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即此。 甘泉宫遗址 说:穷桑、云阳、甘泉地理位置 穷桑与空桑是两地,《路史·空桑氏》说:「 ”穷桑在西,小颢之居”,「 ”空桑在东,穷桑在西,……《拾遗记》言,穷桑者,西海之滨也,地有孤桑千寻。盖在西陲,少昊之居,梁雝之域。故《周书·尝麦》云,帝命蚩尤宇于小颢。而《远游章句》西皇所居,西海之津。西皇者,少昊之称,而小颢者,少昊之正字也。” 空桑,古属兖州,指今鲁西豫东地区。《路史》所谓「 ”空桑者,兖卤也。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皇甫谧所谓广桑之野者。”《荒史》说:「 ”空桑,兖地也。一曰广桑。” 穷桑,古属雍州,指今陕甘、部分四川地区。所谓「 ”西海之滨”的「 ”海”其实不是指真的大海,而是古代疆域的范围。《尔雅•释地》对「 ”四海”的真正含义作出了完整的解释:「 ”河西曰雍州”,「 ”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可见,「 ”四海”指的是夷、狄、戎、蛮,或者说「 ”中国”疆域四至到当时的夷、狄、戎、蛮四方。「 ”四海之内”单指中原或狭义的中国。《路史》更明确地说:穷桑「 ”宜为咸阳,故咸阳曰云阳,而少昊一曰云阳氏。”而杜预「 ”以穷桑为在鲁北”,甚或有人直接说在曲阜,可能受了「 ”都曲阜”的影响而产生的误解。 云阳,今之咸阳淳化县,古称甘泉、云阳。秦孝公时始设云阳县,三国魏改称抚夷护军,西晋时并入池阳县,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在梨园镇立县,以其年号赐名淳化。 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咸阳淳化西北甘泉山。《三辅黄图·甘泉宫》说:「 ”一曰云阳宫……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宫及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回一十九里,中有牛首山,望见长安城。”是秦、汉两朝在此营建的宫室,西汉时,称「 ”祠畤”,是官方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故《路史》谓:「 ”云阳县,今隶曜汉甘泉宫,即武帝之太畤也。”《元和郡县志》说:「 ”云阳宫,即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 综上,穷桑、云阳、甘泉,皆属咸阳之地。 穷桑之地 文/赵海峰 参考书目:《史记》、《左传》、《路史》、《汉书》、《方舆纪要》、《尔雅》、《三辅黄图》、《元和郡县志》等。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您的关注、转发就是对我的最大支持。
出自少昊及其后裔的姓氏(存读)
已——出自姬姓。黄帝之子十二姓之一,帝少昊姓己,为己姓始祖。另有一支己姓,出自帝颛顼之后。
谭——春秋时嬴姓谭国(山东历城东南),子孙以国名为谭姓。
桑一支出于已姓。少昊居穷桑(山东曲阜市),子孙以地名为桑姓。一支出自嬴姓。秦国公族大帆袭悄夫孙枝,字子桑,子孙以祖字为桑姓。两支桑姓,皆为少昊之后。(《三皇五帝》 )
玄——出于已姓。帝少昊名玄嚣,子孙以祖名为玄姓。
金——少昊金天氏之后,以祖上氏号为金姓。
尹——出于已姓。少臭之子受封于尹城(山西隰县东北),子孙以地名为尹姓。
蓐——出于己姓。少昊之孙台骀,为汾水水官,其子孙在汾水建立蓐国,以国名为蓐姓。汾水,在山西省北部。
台——出于己姓。台骀之后,以祖名为台姓。
鄀——出于已姓。少昊之孙允格,受封于鄀国(河南内乡县与陕西商县间),子孙以国名为鄀姓。
修——出于己姓。《英贤传》云:修氏出于少昊氏之子修,为帝喾玄冥师(水正),掌水官,其后以祖名为修姓。
弓——出于已姓。少昊第五子名挥,任弓正,子孙以祖上官名为弓姓。另有一支弓姓,出自帝喾之后。
张——出于己姓。《元和姓纂》云:黄帝子青阳(少昊)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箭,主祀张星,因姓张氏,为张姓之始。另有一支张姓,出自帝喾之后。
鸟——出于己姓。《世本》:“鸟氏,黄帝之后,少昊氏以鸟(名)命官,以世功命氏。”
兹——出于己姓。《姓氏考略》:“周武王封少昊之子重之后兹于期于莒(山东莒县),其后为兹氏。”另有一支兹姓,出自帝喾之后。
莒——出于己姓。少昊之裔兹于期受封于莒国,子孙以国名为莒姓。
计——出于己姓。兹于期建立莒国,定都计斤(山东胶县西南),其后以地名为计姓。
偃——出于己姓。《帝王世纪》:“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姓曰偃。”皋陶,少昊曾孙,为偃姓始祖。
皋——出自偃姓。皋陶之后,以祖名为皋姓。
鬲——出自偃姓。《路史》云:皋陶之后建立鬲国(山东德州市西北),子孙以国名为鬲姓。
理——出自偃姓。皋陶为帝舜时理官,掌管司法监狱,子孙以祖上官名为理姓。
李——出自理姓。皋陶后人,多担任理官,为理姓。殷末,纣王无道,理征屡次进谏,执法不阿,为纣王所杀。理征之妻契和氏,带幼子理利贞出逃,在李树下吃李子,保住了生命。武王灭殷后,利贞改理姓为李,奉皋陶为始祖。李唐王朝,追尊始祖皋陶为“明德皇帝”。
利——出自李姓。春秋时的老子李耳,为李利贞11世孙,其后以祖名为利姓。另有一支利姓,出自帝颛项之后。
聃——出自李姓。春秋时,老子李耳,谥号聃,子孙以祖上谥号为聃姓。
段干——出自李姓。战国初,李耳之子李宗,为魏将,受封于段干,以地名为段干姓。
蓼——出自偃姓。皋陶之后建立蓼国(河南固始县东北),子孙以国名为蓼姓。
阮——出自偃姓。皋陶之后建立阮国(甘肃泾州县),子孙以国名为阮姓。
舒——出自偃姓。皋陶之后建立舒国(安徽庐江县),子孙以国名为舒姓。
巢——出自偃姓。在夏、商、周三代,皋陶之后建立巢国(安徽巢县),子孙以国名为巢姓。
嬴——出自偃姓。少昊玄孙、皋陶之子伯益,一作柏翳,又名大费,为帝舜之臣。《史记·秦本纪》:大费“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伯益为嬴姓始祖。
伯——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以祖名为伯姓。
益——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以祖名为益姓。
詹葛——夏代有嬴姓詹葛国(江西乐安县),后来迁于葛国,子孙以原来国名为詹葛姓。
葛——出自嬴姓。詹葛北迁葛国(河南宁陵县北)。夏末,商汤王灭葛,子孙以国名为葛姓。
诸葛——禅春出自葛姓。葛姓居于诸县(山东诸城西南),后来迁居阳都(山东沂水县南),原住的葛姓称迁居者曰诸葛,遂有诸葛姓。
徐——出自嬴姓。夏代态渣,伯益次子若木,受封于徐,其后建立徐国(建都于江苏泗洪县南),子孙以国名为徐姓。
柏——《中国历史大辞典》:“柏,西周封国,春秋时为楚所灭。在今河南西平县西。”嬴姓国,子孙以国名为柏姓。
取——出自嬴姓。周代徐偃王之子食采于取虑(江苏睢宁县西南),子孙以地名为取姓。
费——《百家姓考略》:“费,系出嬴姓。伯益(助禹)治水,封于大赞(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裔孙昌仕商,以国为氏。”称费昌。另有两支费姓,一支出自帝喾之后,一支出自夏禹之后。
廉——出自嬴姓。伯益长子大廉之后,以祖名为廉姓。
裘——出于嬴姓。《世本·氏姓篇》:“菟裘,嬴姓,伯益后。菟裘氏,分封以国为氏。”简化为裘姓。
骆——出自嬴姓。《百家姓考略》:“非子父大骆,大骆长子成,世居太丘(陕西兴平县),厉王时灭于西戎,余子以国为氏。”另有一支骆姓,出自炎帝之后。
非——出自嬴姓。西周时,大骆之子名非子,其后以祖名为非姓。
秦——出自嬴姓。西周时,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于秦亭(甘肃清水县秦亭乡),其后以地名为秦姓。后来,非子裔孙建立泰国与秦朝,子孙以国名为秦姓。
谷——出自嬴姓。西周时,非子居秦谷(甘肃清水县秦亭乡),其后分为两支,一支为秦氏,一支为谷氏。
梁——出自嬴姓。西周宣王时,秦国君主秦仲,伐西戎战死。东周平王封秦仲之子少康于梁国(陕西韩城市南),子孙以国名为梁姓。
裴——出于嬴姓。《唐书·世系表》载:伯益之后非子之孙封于裴乡(山西闻喜县东),其后以地名为裴姓。另有一支裴姓,出自颛项之后。
白——出自嬴姓。春秋时,桨文公之子名白,其后以祖名为白姓。另有一支白姓,出自帝颛项之后。
宁——出自嬴姓。春秋时,秦宁公之后,以祖上谥号为宁姓。
缪——出自嬴姓。春秋时,秦缪公之后,以祖上谥号为缪姓。古代缪与穆同音,秦缪公,亦作秦穆公。
衙——出自嬴姓。春秋时,秦穆公之子食采于衙(陕西白水县东北),子孙以地名为衙姓。
孝——出自嬴姓。战国时,秦孝公之后,以祖上谥号为孝姓。另有一支孝姓,出自炎帝之后。
仰——出自嬴姓。战国时,秦惠王之子公子仰后代,以祖字为卬姓。卬为古仰字,增人为仰。
蓝——出自嬴姓。秦子向命封于蓝(陕西蓝田县),为蓝君,其后以地名为蓝姓。
车——出自嬴姓。秦国公族子车氏,简化为车姓。
蹇——出自嬴姓。粱国公族大夫蹇叔之后,以祖名为蹇姓。
榖——周代嬴姓榖国(湖北谷城县西北),其后以国名为榖姓。
黄——周代嬴姓黄国(河南潢川县西北),子孙以国名为黄姓。
江——周代嬴姓江国(河南正阳县西地)之后,以国名为江姓。
池——出自嬴姓。秦国司马公子池之后,以祖名为池姓。
逯——出自嬴姓。秦国公族大夫封于逯,其后以地名为逯姓。
赵——出自嬴姓。西周时,伯益裔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功,封于赵城(山西洪洞县),子孙以地名为赵姓。春秋末,赵姓建立赵国(建都河北邯郸),子孙以国名为赵姓。
马——出自赵姓。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受封于马服(邯郸西北),称号马服君。子孙以祖上称号为马姓。
主父——出自赵姓。战国时,赵武灵王赵雍,号主父,子孙以祖上称号为主父姓。
奄——商、周时嬴姓奄国(山东曲阜市),周公灭之,子孙以国名为奄姓。
钟离——春秋时,有嬴姓小国钟离(安徽风阳县东),子孙以国名为钟离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