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江南丝竹的形成与发展 江南丝竹起源于

江南丝竹起源于

江南丝竹,起源于江苏太仓,流行于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传统扒衫音乐,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箫,笛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2006年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江南丝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杭州申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曲目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云庆"等。现杭州艺术学校,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太仓市文化馆获"江南丝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江苏省太仓市,是江南丝竹的起源地,有四百多年历史,2006年修建了”江南丝竹馆“,为保护宣扬江南丝竹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起了积极作用,也是太仓市的一个靓丽窗口。

江南丝竹,流行地域在上海、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明代嘉隆春信腔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坦碰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省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江南丝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均为Ⅱ-40。

江南丝竹是什么

清丽的江南丝竹(茶亭)

□阿坤

伴随着丝弦与竹管乐器演奏出的轻柔、舒缓的旋律,也许会在你的想象中,展现出这样一幅美妙的情景:在冬日的阳光下,数株斜插的寒梅,散发着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这就是江南丝竹《三六》或称《梅花三弄》所表现的乐曲意境。
江南丝竹是源于江、浙一带的民间乐种,它以竹笛、箫、二胡、琵琶、扬琴、小三弦、笙、板等为常用乐器,进行和谐的演奏,所谓“采苏杭之丝,载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萃,江南有丝竹者”。由于它曲调流畅,情绪乐观,深得江南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在那细致优美、清新岁此哗活泼的演奏中,不仅表现了江南人民清丽含蓄、朴素勤劳的性格,而且反映出江南地区山清水秀、丰产鱼米的地方特色。
江南丝竹的演奏形式,最早属于民间风俗音乐,从清末以后逐渐形成独立的丝竹演奏形式,在长期的演习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八大名曲,它们乎行的名目是:《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及《行街》。除此而外,经常演奏的还有《老六板》、《快六板》、《快花六》、《霓裳曲》、《鹧鸪飞》、《柳青娘》、《倒扳桨》及《叠层楼》等。这些乐曲,一经江南丝竹的演奏,顿觉迥然异趣,别有韵味。所以前辈艺人曾以“小”、“雅”、“细”、“轻”四个字概括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小”,是指乐队的小,少则三四人,多则也只是十来人,随带的乐器也只有七八件,便可演奏一支支动听的乐曲。“轻”,是指音乐情趣的轻快,及轻型乐队的配合自如,得心应手。“细”,是指演奏风格上的细腻。“雅”,是指音乐气质上的优美秀雅、柔和清丽。
细心聆听江南丝竹的人,会发觉城乡的丝竹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来,农村的丝竹,粗朴遒劲,乐观爽直;城镇的丝竹,细腻婉转,清丽典雅。如今,来到江南,尤其是农村,还时常能听到江南扒芹丝竹的曼妙音乐。

参考资料:./question/4206356?si=1

丝竹是指

丝竹指的是乐器。

丝竹是中国古代乐器中最重要的乐器,是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丝”指弦乐,包括弹弦乐和拉弦乐,“竹”指管乐。

丝竹乐器是相对打击乐器而言的民族乐器中旋律性较强,音色较柔和、明亮的乐器类群。丝竹乐大多风格知虚细腻、轻柔、秀丽、雅致,善于表达喜悦愉悦的情绪。

丝竹的历史背景:

江南丝竹音乐产生并流行于江、浙、沪这一经济文化发达的富饶宝地,它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她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特色。

它具备着秀雅、委婉、明快、圆润、舒缓、抒情、优美,所用乐器简便易得,演奏形式灵活多变,人民群众喜爱,文人雅士钟情,可谓雅俗共赏。它最有资格代表江南文化。古人称"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说明了它的平和中正陶冶德行的特性。

江南丝竹,曾因宏乎地区及惯有的随意性而被称为"苏南丝竹"、"吴越丝竹"等。20世纪50年代初举行的华东民间音乐汇演期间,几位关注这方面的乐人一起议论称名问题,大家最终认为"江南丝竹"一名较为适宜。于是就约定俗成了。

江南丝竹音乐真正形成是在清朝末年,一代代丝竹高手、名家将民间乐曲,古曲进行改编加工,逐渐形成其特色。它的兴起繁荣是在民国时期,距今一百多年搭绝燃。

相关专题: 丝竹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