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有多少人没有买房
90后压根就不买房?调查揭示千禧一代成购房主力
2014年,网络红人马佳佳“90后压根就不买房”的言论在地产界引起轰动。但一眨眼,像马佳佳这样的90后都到了谈婚论嫁和买房的年纪。
和马佳佳说的不同,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90后计划在未来购买房产。不过,年轻人对于房子的要求在变化。虽然对于地段、品牌等要求,购房者大同小异,但很多90后并不奢求居住尺度宽裕,而是更注重室内装修的个性化,或者是智能科技的应用,或是对于园区运动设施的关注……
在杭州,不少开发商已经关注到置业人群年轻化的趋势,研发产品的时候,在年轻人的置业需求上做足文章。
七成“千禧一代”名下有房
无房者大多打算近5年置业
近日,英国汇丰银行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七成“千禧一代”(相当于“80后”和“90后”)名下有房,比例居全球首位,而无房者中91%在5年内有购房计划。同时,在一份世邦魏理仕去年发布的报告中,我们看到“千禧一代”虽然被定义为“叛逆”、“个性张扬”,但就买房问题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否正与父母同住或正在租房,57%的人计划在未来购买房产。
“其实我们这一代买房观念受父母的影响很大,对资产保值也有自己的认识,对我而言,自己买房当然有点不现实,但通过这两年的打拼有点积蓄,加上父母的资助,有一套房子相当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怎么处置房产就是我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时候了。”今年26岁的小马虽然手头只有10多万元的积蓄,但仍然想通过父母的资助用掉手头宝贵的“房票”。
“不要以为90后整天就知道玩,其实他们接收讯息比我们快多了,很多观点确实独到,比如买房要趁早、资产保值,我儿子就好好给我上了一课。”60后春手的陈先生觉得现在90后的置业理念并不落后,甚至超前于他们。
购房需求的迫切,背后反映的是年轻群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主见。“在我们楼盘,85后、90后的买房人群比例已经超过6成。”从去年开始卖的城北某刚需楼盘负责人表示,与他前两年负责的同级别楼盘相比,置业群体更趋年轻化。
同样注重地段和品牌
但年轻人购房需求更多样
如同陈绮贞新歌歌词中提出的疑问:“世界上,七千个地方,我们定居哪?”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在买房时,观念会与以前的购房主力不同吗?
工作第4年,小刘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置业。“我周围去北上广的朋友,都是想尽办法先岩姿买房,对位置和面积都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一定会选择有潜力的板块,看好的就是未来预期。”从小地方来到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日渐高涨的房价让小刘觉得如果要在杭州站稳脚跟,还是得尽快买房,“一位在杭州的长辈,手里有套2008年的房子,那时候总价70多万元,现在市值已经超过500万元,虽然那是地产黄金期,但可以看到,只要地段不太偏的房子,保值乃至增值性还是很高的。”
“所以我买房子主要看中两点,一是地段,二是品牌。是绿城、滨江的品牌,我就选择带装修;其余我就会考虑毛坯。”去年买了杨扒枣嫌柳郡的小刘觉得这是他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因为他手头的这套房子从买进时的2.4万元/m2,现在市场价格按周边行情已增值不少。
年轻人追求个性,注重自己的爱好。叶同学是一位健身爱好者,同时又是一家网络公司的游戏部门设计师,对房子就两个要求:最好小区有健身配套设施,还有就是交通便利,因为经常熬夜的他早上要抠时间起床,最好是离地铁很近。“我一般回到家要晚上7点,这个时候再跑出去到健身房锻炼就没动力了。小区最好有运动会所或者附近有可以慢跑的公园。”
与叶同学类似,在滨江工作的小马想找一个90m2的带装修智能房子。“像地暖、中央空调这些都配齐,我觉得这样就是改善生活,不一定需要尺度很大。如果能全屋WIFI覆盖那是最好不过了。”
在钱报杭州房产的一份微信调查问卷中,让年轻购房者选择买房最关注的三大要素。除了地段、交通和为广大购房者所普遍关心,还是有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其他选项,比如要带装修,要全园覆盖无线网络,比如“宁要环境好,不要老破小”,有人关注小区里有没有慢跑道、篮球场,还有人希望小区周边有丰富的小吃、夜宵,这些都代表了年轻人的新需求。
紧紧抓住年轻人的需求
开发商打造个性化社区
随着“千禧一代”成为置业主流,年轻人对房子的需求逐渐被重视。互联网时代,客户的需求如果不及时跟上,那很快就会被淘汰,因而开发商针对年轻人的需求,创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万科向来对市场很敏感。无论是美好家的选装服务,还是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智能化,都是紧紧抓住年轻人的需求。
本土房企德信也在不断摸索年轻购房者的心思,其G+生活体系就是基于此细化的服务体系,像运动类的架空层泛会所,以及独立的Parkbox健身会所、夜光漫步跑道、雾森系统,都是针对当下年轻人关注健康和社交的诉求点而增设的。
地铁上盖的绿城杨柳郡,无论是覆盖无线网络,还是丰富的社区商业、社群组织以及风格像酒吧、还带极限场地的售楼处,无一不体现年轻化社区的特点。
“对我们营销线的人来说,最重要是梳理购买人群以及他们的需求。从最近反馈的数据看,85后的购买人群大概占了70%,地铁出行成为重要的卖点,需求点都比较分散,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希望园区里有办轰趴、BBQ的地方。”城东某青年住区负责人告诉钱报记者。
现在到底有多少90后真是靠自己买房、买车的?
90后现在年龄比较大的,已经进入了30岁的门槛,95年以后的如果是选择上研究生的话,可能也在继续上学,所以说这就已经排出一半的人了,剩下的90年到95年之间的人真正能凭自己买房的,也就是10%左右。
我们首先排除95年到99年这5年之间正常上学的人群,因粗敬禅为上学的人群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收入,自然谈不上买岩尘房买车,真正在上学的时候就创业,然后还成功的,整个大学可能都没有一个,所以这种极特殊的情况首先排除掉,剩下的就是90年到95年的这一部分人,按照正常的大学毕业大概是24岁左右,他们大概有5年左右的时间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大概方向基本也就确定了自己到底能赚多少钱。
我们按照普通二线城市的房价,一套房子100万来算,首付20万,企业每个月月供3000~5000,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去生活上的开支,大概每个月的收入起码要达到6000块及以上,这还是建立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结了婚月还3000一个月基本收入要达到8000级以上,因为家里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开支,这样我们简单的去统计一下,年轻人90后能够达到一个月8000块以上的工资的这群人,行业的精英人士前5%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剩下的5%有自己创业的稿则有特殊机遇而发家致富的。
当然这些数据的推算是有误差的,因为不能确定90年到95年这部分人到底有多少人还在上学,因为如果是读博士的话,可能要将近30才能毕业,可能还没有毕业,也可能刚刚毕业一两年,所以真正自己买房买车的人群在90后之中只占非常少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90后不买房 更多的是因为无奈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6月21日刊登《不买房是一些90后的理性选择》一文,在朋友圈中再次引发了年轻人山橡是否该买房的争论。
据我观察,不买房的90后大概有两类人:一种确如前文所述,一些有独立思想、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拒绝买房的传统观念,他们的工作选择、居住选择也颇为“任性”,不愿被陈旧观念束缚。加之有些90后选择自由职业,或专注于创业,买房对其资金流转和工作变化反而是束缚。但是,更多90后不买房只是因为力所不及。
我身边一些朋友在大学毕业前,家长就提前给他们买好了房子。这种时常被禅唯山批评的“啃老”行为,其实是面对现实压力的“明智之举”,因为以多数年轻人毕业后的收入,应付大城市租房尚且不易,购房更是天方夜谭。如果不顾现实去追求“诗与远方”,那才是中了某些“鸡汤”的毒。
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90后购房难的原因在于居高不下的房价与无力追赶房价的收入之间的矛盾。我的朋友、同学中不少人来自三四线城市,他们渴望进入北上广深定居,至少能在二线城市买房。若是来自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父母拿出多年积蓄,东拼西凑,或许还能凑出买房钱,可对于小镇青年、农村青年而言,想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买房定居几乎不可能。不少人只能选择合租,甚至住在群居的地下室里,对他们而言,买房梦遥不可及。毕业时选择“北漂”,打拼几年后回到家乡定居,这不仅是令人唏嘘的个人命运,也是无处排解的时代无奈。
一些时候,90后被贴上了“贺中任性”“没责任心”“太自我”“只会享受”等标签。其实,更多走出校园的90后面对的现实压力一点也不比前人少。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是否买房的争论会持续下去,作出何种选择,往往都是个人结合实际情况反复斟酌的结果。房子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不管个人作出怎样的选择,都希望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