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单中心城市 地域形态分哪几种?各是什么样的?
地域形态分哪几种?各是什么样的?
城市地域形态类型
城市地域形态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五种类型,它们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地域形态的代表模式.
(一)团块状城市
这是在城市对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区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一般为单中心城市.即使有一些伸展轴也较短,与城市地域半径的比值小于1.0.这种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经济.
但团块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一系列弊病.随着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往往造成工业区和生活区层层包围城市,这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工业布局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较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堪萨斯城等.团块状城市如果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只向一侧延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态.合肥市城市地域以老城为中心向外扩展,除了在东北面铁路外侧,城市规划中有意识保留其间农田和菜地,其余三个方向都有延伸,形成新的建成区.
(二)带状城市
主要是在沿交通线发展的轴向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也有的是在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或外部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总有对交通条件的依存性,城市发展沿交通线(铁路、公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地域.此时,这些交通线便成为城市的发展轴.带状城市的外部形态是有两个相反方向的超长轴,与城市半径之比值大于1.6.我国南方河网地区以及沿铁路线的中小城市中,不少具有带状的地域形态,如常州、西宁、沙市等.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带状地域形态,该城为70年代规划建设的科学城,一条长达9公里的南北中轴决定了城市地域形态为带状,平行南北主轴,有两条高速干道,与境外高速公路接轨.
(三)星状城市
当城市的发展轴并非一条或平行的若干条,而是由3条以上相互交叉的轴线构成时,城市在沿交通线的轴向力和对磁心的向心力共同作用下,形成有3个或3个以上的超长伸展轴的星状地域形态.星状城市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和离心性.我国的郑州、秦皇岛、嘉兴等为星状城市.嘉兴市星状地域示意图,嘉兴城在唐宋时建成的城区为团块状地域形态,明清时期,由于城区河道淤塞,不能通行漕运大船,城市沿环城河道向东、北两个方向伸展.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城市沿铁路迅速延展.解放初期,由于陆路交通发展缓慢,城市仍以沿河伸展为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工业发展迅猛,在城市外围形成大片工业飞地,城市地域呈松散状态.60年代以后,城市地域扩散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主要是以填充轴间空地为主.70年代后期,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城市开始转向沿路发展,以老城区为中心,沿四条对外公路及大运河伸展,各方向伸展长度为2.5~4.3公里,城市地域演变为星状.
(四)组团式城市
城市由于受自然条件因素(如用地、河流阻隔等)的影响或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主要是规划和控制),建成区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地域形态,称为组团式城市.如我国重庆市市区,由于受山地地形和河流的制约,形成了有机疏散成组成团的地域形态.市区分解成市中区、江北、南岸、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口6个组团,它们之间以河流、山岭、冲沟、农田等自然物间隔,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就近生产生活,成为我国自然形成的组团式布局的典型实例.国外一些大中城市规划,采取有机疏散成组成团的思想,将城市市区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有一定功能的组团(或小城市),组团之间留有绿地相隔,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地域形态.如赫尔辛基市、科隆市、杜塞尔多夫新区等.
其中科隆市市界内面积405平方公里,人口 97万人,分成9个区,绿地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56.5%.这种有机疏散、开敞式的地域形态是改变我国一些大城市团块状、摊大饼式发展方式的一种有效的模式.
(五)一城多镇
大城市周围客观上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城市或城镇,它们之间自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吸引与被吸引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有机的有组织有秩序,不同于人为建设的卫星城或一城多镇的布局形态.一城多镇的布局形态是在城市的对外部吸引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下,或是通过人为的规划和建设而形成的,较多地表现为大城市和周围的卫星城,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有的甚至为依存关系.在我国,卫星城的建设绝大多数是适应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建立的.例如,上海市中心城周围的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金山卫和吴淞等卫星城(其中,闵行、吴淞已划入市区),是解放后随着上海工业发展和中心城工业疏解而逐步建立的.从“二五”开始,为了解决一些规模较大、用地较多、运输量较大、“三废”较严重的冶金、化工、大型机电及有特殊要求的仪表工业的发展问题,陆续开辟了闵行、吴泾、嘉定、安亭、吴淞等卫星城镇;“四五”期间,为配合引进国外石油化工、合成纤维等先进技术与装备,发展石化工业,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一带围海造地,建设了金山石化卫星城;“五五”期间,为发展大型现代化钢铁工业,在长江口沿岸建设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壮大了吴淞卫星城的规模.各卫星城镇均以较便捷的交通线路与上海中心城联系,加上县城和重要的集镇,形成上海一城多镇的布局形态.
以上5种类型是对城市地域形态的抽象概括,可以认为是城市地域形态的一般理论模式.根据这些模式所开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结合各城市的特点和条件,规划师和建设者在改善城市地域形态、建设理想新市区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如根据有机疏散成组成团思想改造大城市中心区,根据一城多镇模式建立卫星城镇甚或平衡都市,根据城市发展轴理论提出建立城市发展走廊和发展轴等等,这其中不乏有成功的实例.
参考资料: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
市区和城区如何区分?
1、概述不同
城区: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
市区:一种是(行政区划)内的地域,另一种是城市辖区内地理景观具有城市特征的地域。
2、划分不同
(1)城区的划分
1)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2)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3)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4)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5)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2)市区的划分:
把市区作为城市的统计单元时,由于各国城市状况有很大差别,无法做比较。在西方,城市法定边界趋于稳定,稍大一点的城市普遍是建成区大于市区。在中国,几乎全部的城市都是市区范围大于城市建成区。
扩展资料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国际上、以及我国传统上对城市进行排名,均是根据城市人口(核心城区非农人口)的多少进行排名。
区划调整——省管县向市管县的转变
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城市”的概念。1949年以前我国的“市”的概念是国际上一致的。1983年以前我国的市一般管辖着一二个到三四个县,有的则市不管县。这一时期多数县是归地区管的。但1983年我国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大量的地区被撤销,其所辖的县被划入周边的“市”。
截止2019年8月,除黑龙江、新疆和西藏有个别地区,青海、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有个别自治州以及内蒙古仅存的2个盟外,我国的多数国土已经被市瓜分,包括藏北和东疆的无人区。市不再仅指“人口较稠密的地区”。
在这一轮瓜分县的运动中,哈尔滨、石家庄、成都等市都是瓜分周边十多个县,郑州、济南、长春、南宁等城市也都瓜分了数个县。
区划调整——撤县设区
现在的市包括市辖区和县,以及代管的县级市。2000年以前多数城市的市辖区都是以建成区为核心,附带管理近郊的农村。市辖区都是以非农人口占多数。
而本世纪以来掀起的大规模撤县设区,特别是近几年开始的消灭单区市行动,使得大量尚有大片农村的县变成了区,有的县改区的建成区距离主城区甚至有百里之遥。而重庆主城区与下辖的万州区之间甚至开通了固定的民航航线。
单中心模式的选择依据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分析了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动因,初步从城市交通角度出发讨论了单中心模式的适用规模,探讨了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布局的在不同城市规模中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