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材料产品

选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你所熟悉的物质,写出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各一条

碳酸钠。 别名:苏打,纯碱;碱粉;碱面;
物理性质:碳酸钠常温下为白色粉末或颗粒。无气味。是强碱弱酸盐。有吸水性。 口味发涩。标准摩尔生成热ΔfHmθ(kJ·mol^-1):-1130.7,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扰春亮由能ΔfGmθ(kJ·mol^-1):-1044.4 ,标准熵Smθ(J·mol^-1·K^-1):135.0。
化学性质:
在空气中易风化。
(1)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与酸产生一定反应。
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酸过量)
Na2CO3+ HCl ==== NaCl + NaHCO3(碳酸钠过量)
(2) Na2CO3与碱反应。
Na2CO3+ Ca(OH)2==== CaCO3↓+ 2NaOH
Na2CO3+ Ba(OH)2 ==== BaCO3↓+ 2NaOH
Na2CO3与NaOH不反应。
(3) Na2CO3与盐反应。
Na2CO3+ BaCl2==== 2NaCl + BaCO3↓[碳酸钡为白色沉淀,不溶于水(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
Na2CO3+ MgCl2==== 2NaCl + MgCO3↓
Na2CO3+ MgSO4==== Na2SO4 + MgCO3↓
Na2CO3+ ZnSO4==== Na2SO4 + ZnCO3↓
3Na2CO3+ Al2(SO4)3+ 3H2O==== 2Al(OH)3↓+ 3Na2SO4+ 3CO2↑[氧化铝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4)Na2CO3+H2O+CO2=2NaHCO3
稳定性较强,但高温下也可分解,生成氧化钠和二氧化碳。长期暴露在空森祥气中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并结成硬块。吸湿性很强 ,很容易结成硬块,在高温下也不分解。
主要用途:
建材领域,玻璃工业是纯碱的最大消费部门,每吨玻璃消耗纯碱0.2吨。
化学工业,用于制水玻璃、重铬酸钠、硝酸钠、氟化钠、小苏打、硼砂、磷酸三钠等。
冶金工业,用作冶炼助熔剂、选矿用浮选剂,炼钢和炼锑用作脱硫剂
印染工业,用作软水剂。
制革工业,用于原料皮的脱脂、中和铬鞣革和提高铬鞣液碱缓宽度。
日化方面,用于生产合成洗涤剂添加剂三聚磷酸钠和其他磷酸钠盐等。
食品工业,食用级纯碱用于生产味精、面食等。 用于食品工业,作中和剂、膨松剂,如制造氨基酸、酱油和面制食品如馒头、面包等。还可配成碱水加入面食中,增加弹性和延展性。
此外,在分析化验领域,定量分析中标定酸液的 基准。测定铝、硫、铜、铅和锌。检验尿液和全血葡萄糖。分析水泥中二氧化硅的助熔剂、金属金相分析等。

(可从中挑选哦)

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请你选择一种物品认真观察看看他用到了哪?

塑料瓶使用聚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为原料,渗迅郑添加了相应的有机溶剂后,经过高温加热后,通过塑料模具经过吹塑、挤吹、或者注塑成型。塑料瓶具有不易破碎、成本低廉、透明度高、丛颂食品级原料等特点。

使用塑料制品时特别要注意,不要接触醋、清洁剂等,避免阳光直射、高温等,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另外,在购买塑料餐具时,应当挑选商品上带有PE(聚乙烯)或PP(聚丙烯)标注、装饰图案少、无色无味、表面光洁的塑料制品。



健康须知

制作饮料瓶的主要原料是聚丙烯塑料,无毒无害,用于盛装汽水可乐型饮料对人体无不良影响;但由于塑料瓶仍含有少量乙烯单体,如果长期贮存酒、醋类等脂溶性有机物,则会发生化学反应。

长期食用被乙烯污染的食物,会使人头晕、头痛、恶心、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等,严重者还可能导致贫血。此外,用饮料瓶盛装酒、醋等,瓶子会受到氧气、紫外线等作用而老化,释放出更多的乙烯单体,使长期存放于瓶内的酒、醋等变质变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昌喊科-塑料瓶

运用本学期学过的说明方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物品,介绍给大家简要

我的笔袋
不少人看到过早禅笔盒,都说笔盒又结实又美观。其实,在我心目中笔袋可比笔盒好多了。
我的笔袋非常漂亮:银色的底色闪闪发光,再加上粉红配哗、可爱的草莓和几朵五颜六色的小花,真是惹人喜爱。
我笔袋“身高”约21厘米,别看它瘪瘪的,它可是能装很多文具呢。
在最外面的一个袋子足培睁行够放下许多把尺子,把10多把不同大小不同式样的尺子放在里面还有很多空间。在另外一边则可是放一些小卡片或小纸条,这样一来,我记笔记的小卡片就可以放在里面了。
在笔袋的下面有一条拉链,一打开链子就像进入了一个大房子。
在“房子”的左边是笔的“床”,水性笔经常插在“床”里“睡觉”。在右边,有一个透明的小袋子,里面可以放照片。在隔壁,是一个放联系电话的地方。这样可真方便啊!
在笔袋的最上方是笔袋的“心脏”,各种各样的笔都聚集在一起,有钢笔、圆珠笔、水笔等文具。

相关专题: 熟悉 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