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与郑和哪个先航海的 六百多年前,古代著名航海家 是谁?
六百多年前,古代著名航海家 是谁?
“东方的马可波罗”——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元代豫章人汪大渊(首次远航比郑和1405年早74年,比哥伦布1492年早161年)
字焕章,元· 江西南昌人,约生于元·至大一年 (1308年)。中国中世纪伟大的航海家。
少负奇气,景慕司马迁为写《史记》而足迹遍九洲,弱冠便束装来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长期居留。曾两次随泉州海舶浮海出洋考察
泰定四年(1327年),汪大渊20岁,首次附泉州商舶远航,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入孟加拉湾,绕印度半岛,经阿拉伯湾,进入波斯湾,南下经亚丁湾、红海,沿非洲东岸南下至坦桑尼亚。至顺二年(1331年)返回泉州。归来后,以纪实体裁,整理出游历笔记,记录游历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见闻。至顺三年(1332年),汪大渊第二次由泉州启航,其航程主要经南洋群岛诸国, 穿过马六甲海峡,绕过须文答腊岛,北至万年港,东至古里地闷、文老古,向北至苏禄岛,最后经中沙、西沙群橘枣岛返航。至元三年(1337年)夏秋间抵泉州,又记下大量见闻,不仅涉及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而且包括非洲。
汪大渊二次远航,历时八年,航程数万里,到过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沿途记所闻所见。至正九年(1349年),适吴鉴受泉州路总管偰玉立嘱修《清源续志》,吴氏以泉州系市舶司所在地,诸蕃聚集,应该加以记载,故委汪氏以《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
不久,汪大渊回故乡南昌,将书名改为《岛夷志略》,刻印单行本“以广其传”。
比较中外几个著名的航海家, 就可以更具体地看到贺闹汪大渊航海的贡献。
汪大渊第一次远航在公元1331年,比郑和1405年早74年,比哥伦布1492年早161年。开始航行时,禅伍罩汪20岁,郑34岁,哥伦布41岁,汪最年轻。汪到达非洲东部沿岸航程最远。
历史上第一个下西洋的人究竟是不是郑和?
众所周知,中国所有历史记载第一位下西洋的人郑和。其实不然,另有其人,在元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位人也去过西洋,因为元朝不被承认,所以没记载。
这人是元朝的杨庭壁,在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即公元1279年,广东招讨使杨庭壁就曾奉命率领元朝官方船队出使西洋各国。杨庭壁下西洋比郑和整整早了一百二十六年。
据史料记载,杨庭壁当年率领船队,从广州出发,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后,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他的这支船队很庞大。
张帆则大者由十二帆起,以次第减。至少者三帆止……每船水夫共载一千人,其中六百人为水手,四百人为拥勇、铳手之属,每大船随带三只较小之船,大小长短广狭,约当大船二之一、三之一、四之一,皆造于中园之泉州及广州两处。……船分四层,内分舱房及公用厂房,以供船上商人之需,且舱房之中,尚附洞渗带有小间,各人自有其门户锁匙。”
这杨庭壁第一次下西洋,带着大量的丝绸、绢帛、锦绫、布匹以及陶瓷品等等。他们除了和南海诸国交好,换回了很多国内没有的东西。杨庭壁抵达俱兰时,也里可温兀咱儿撒里马及木速蛮主马合麻也在其国,闻诏使到来,都表示愿意遣使入贡。
苏木达国也遣使通过俱兰向元朝臣服。因此,南海纳陆脊十国马八儿、须门那、僧急里、南无力、马兰丹、那旺、丁呵儿、来来、急兰亦、苏木都剌皆遣使入贡。
连非洲有名的旅行家伊本·拔在自己的日记本里都记载了,当时的元朝皇帝蹭拍使者去过印度。当时船队的船只有十几艘,如果和郑和的三百搜来比,数量差距很大,但船艇的质量不差。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太,都这两人都说过他们在印度悉洞见到很多中国商船。在俱兰稍北的喀里克脱,航船经理告诉伊本白图太,中国商人买来回的船票,都没有空位,还要提前预约,可想而知,当时的贸易非常的繁华。
最值得一提的是,罗马教皇使者鄂多立克奉罗马教皇之命出使中国,就是在印度乘坐中国的海船到中国广州的。他乘坐的船只是能够乘坐六百人的一条海船。在元朝的海外贸易中,这杨庭壁只是一个代表,元世祖时期还派遣国使出访远至非州的马达加斯加岛,开辟通商贸易。
元惠宗时期,也曾派出一个十六人的使团,出访法国,当时称富浪国。他们来到在富浪国南部的亚维农拜访罗马教皇,罗马教皇随即派使团回访东方大国的元朝,并向向元惠宗朝贡西方的良马宝驹。
马可波罗与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1、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405年7月11日),郑和初次奉使出洋。永乐五年九月二日(1407年10月2日)还朝。这是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五虎门扬帆,……。”此行历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及旧港等国家和地区,于永乐五年九月二日(1407年10月2日)还朝。
2、第二次奉使,是在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明史》记载:“永乐五年九月癸亥(即九月十三日),郑和复使西洋。”又,明实录载:“九月乙卯(即初五),命都指挥汪浩改造海船二百四十九艘,备使西洋诸国。”经历之地较前次大为增多,计有占城、爪哇、满剌加、暹罗、渤泥、苏门答腊、锡兰山、小葛兰、柯枝、古里、加异勒等国。回国日期是在永乐七年夏末。
3、第三次奉使是在永乐七年九月。据《星槎胜览》云:“永乐七年已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使(驶)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此次所历国家,据《明实录》载:“……太监郑和赍敕使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把里诸国,赐其王锦绮纱罗。”羡扰其还京日期则为“永乐九年六月乙巳(即十六日)。”
4、第四次奉使,据《明实录》称:“永乐十年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急兰丹、加异勒、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诸国王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惟《天妃灵应之记碑》载为永乐十一年。可知前述十年十一月,乃奉使日期,出国之期则在次年。 又,郑和为此次出使,曾亲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识回文者哈三充通译。据《禅寺记》云:“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敬衡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可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据此可以断定,第四次出使开洋之期当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 此行通译,除哈三外,尚有马欢随行。据其所著《瀛涯胜览》卷首序云:“永乐十一年癸巳,太宗文皇帝敕命正使太监郑和统领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赐,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据马欢云,此行有“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稍、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名,兄稿旦指挥九十三员,都指挥二员,千户一百八十四员百户四百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阴阳官一员,教谕一员,舍人两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余丁两名,正使太监七员,监丞五员,小监十员,内官。内史五十三员。”统计数目间有不合,然亦可见其规模之大。据马欢记云,此行历占城、阇婆、三佛齐、五屿、苏门答腊、锡兰、柯枝、古里、溜山、忽鲁谟斯、大宛、米息等地。惟近人冯承均则谓:“是役也,郑和所历之地不仅远至忽鲁谟斯,且抵非洲东岸麻林(Melinde)、木骨都束(Mogedonu)、不剌哇(Blawa)等国。”此盖据《明实录》所载入贡诸国而推断者。因此诸国前此与明王朝俱不通音向,郑和于是于是役使至其地,乃知有中国,故相率来朝也。至其还京日期,则在永乐十三年七月。
5、据《明史》记载,第五次奉使之期,“在(永乐)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 《刘家港通番事迹碑》云:“永乐十五岁,统领舟师往西域,……”另据《泉州行香碑》云:“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可见,第五次出使的开洋日期当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冬。此役费信、马欢俱未往,别有僧人胜惠偕行。这次航行,先要护送亚非诸国使臣回国,由近及远,一般先到占城,然后到爪哇,以此经旧港、满剌加、彭亨,到苏门答剌、南巫里。转向西航至锡兰,而达柯枝,然后到古里。由古里向西北行至忽鲁谟斯,又南下入阿拉伯海,而至剌撒、阿丹,由阿丹过曼德海峡,而抵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等东非国家。再由麻林东航,横渡印度洋,经由溜山、锡兰、苏门答剌、满剌加等地回国。其回归日期为:“(永乐)十七年七月庚申(即1419年8月17日),郑和还。”
6、第六次下西洋的日期,据一些学者认为应在永乐十九年春,于永乐二十八年八月返回。所经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占城、满剌加、苏门答腊、暹罗、锡兰、溜山、小葛兰、加异勒、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剌撒、阿丹、木骨都束、竹步、天方。这次出使的随从人员,有孔和卜花、唐观保、杨庆、洪保、李恺、杨敏、周满等。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后,又专程去旧港一次,命施进卿之女施二姐袭宣威使之职。
7、据《明实录》记载:“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戊寅(初九),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诏曰:‘朕恭膺天命,祗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宁于庶类,已大敕天下,纪元宣德,咸与维新。尔诸番国远外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在郑和船队停航的五、六年间,原来郑和使团访问过的亚非国家,大多数已同中国断了来往,不知道宣德皇帝已“君临万邦”,若不首先将中国“纪元宣德”的消息通知“万邦”,那朱瞻基自称“君临万邦”就不仅是一句空话,而且显得滑稽可笑了。所以,作为宣德朝首次派往海外诸国的外交使团,郑和一行每到一国,都要先把明宣宗朱瞻基“祗嗣大统”的事情交待清楚。郑和第七次出使的时间是宣德六年十二月(1932年1月),于宣德八年七月返回。此次下西洋主要访问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苏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不幸的是,在归途中郑和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