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供暖最早的城市 中国最早用暖气是哪个城市
中国最早用暖气是哪个城市
中国最早用暖气是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东北省份。
中国供暖分界线位于北纬33度附近的秦岭和淮河一带,秦岭淮河以南的城市都是没有暖气供应的。
中国供暖分界线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苏联援助下为城市居民安装集中供热系统。但当时的中国正面临严峻能源短缺,于是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秦淮线”就成为集中供暖的界限。
扩展资料:
暖气的益处
1、升温快、散热快
暖气片的散热方式是对流散热,通过加热周围空气,从而达到房间升温的目的。暖气片升温快,散热也快,好的暖气片一般十分钟就开始散热,半个小时基本就能达到身体舒适温度。脊核不像地暖,需要此野薯好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人体舒适度。
2、房间温度可单独控制,互不干扰
每一组暖气片上都有一个单独阀门控制暖气片,阀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暖气片里面的水流量,通过调节水流量的大小从而控制房间温度。不常用的房间可以关闭暖气片阀门,对其他房间也不会有任何森者影响,还节省了能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住建部:南方有必要设供暖设施
简谈世界各国供暖
自采暖和集中供暖一直是采暖的两种主要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两种供暖方式占有不同的份额,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各国的供暖状况。
日本的集中供暖(冷)系统始建于1970年大阪的千里中央地区,截止到2000年,就普及率而言只占6%,在发达国家里算比较低的。而集中供暖发展较快的是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到平成30年1月(2018年)日本有83个集中供暖企业。许多企业运营的是电热联产的热电站,为本区域的很多办公楼提供蒸气和热水。另外,在东京包括郊区,多数运营商还提供制冷服务。看得出型枝日本的集中供暖都局限在办公楼一类的建筑,住宅占比比较低。
中国供暖分界线位于北纬33度附近的秦岭和淮河一代(也是南北分界线),所以在中国南方几乎没有集中供暖系统。在中国北方,供暖系统是很常见的,一般最早的是东北地区从九月低开始供暖一直持续到来年3月为止。很多地区的都有专门的供暖系统,而不是使用热电联产系统(南方倒有一部分漏丛热电联产供暖给附近的居民区,但大部分都是自采暖)。由于中国在冬季有很重的空气污染,许多城市的供暖已经使用天然气,还有一些使用地热和海水热泵系统。
1877年的美国纽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区域锅炉向附近的14家用户供热。到1882年美国进行了集中供暖的商业化。现在全美共有5800座集中供暖能源系统。美国最早的集中供暖系统为纽约1882建造的地下蒸汽系统,到1963年纽约市的地下蒸汽管道系统已达105公里,拥有六部发电机组,为2500栋建筑提供供暖服务,而在1882年那时只能为62个客户服务。同时在其他各州还有利用各种能源驱动的集中供暖系统。
西班牙最大的集中供热系统位于索里亚,他被称为“环境之城”,将从生物发电中获得41兆瓦的电能。除此之外,西班牙普遍采用独立的中央供暖,由一个锅炉负责几栋楼的供暖。
英国第一次尝试集中供暖是在1742年,做为律师和园艺家的Hugh Plat用管道输送整齐到房间取暖。1745年,William Cook用同样的方式输送蒸汽给家庭采暖。1898年热电联产用于Clydebank的一家烫毛厂。1911年安装于曼彻斯特的Bloom街的热电联产电厂为周围的商店、办公室和工厂提供热气。1920年到1922年Durdee和Stirling分别开始集中供暖。目前英国热电站的发电容量为2000MWe,到2020年英国热电联产发电量要达到全国总发电量的25%
瑞典为城市提供集中供暖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瑞典的集中供暖协会表示,2015年,瑞典约为60%的住宅提供集中供暖,韦克舍市在1993年至2006年期间将矿物燃料消耗量减少了30%,到2010年将减少50%。这主要是使用生物燃料来提供集中供暖实现的。
在塞尔维亚主要城市,特别是首都贝尔格莱德,都采用集中供暖。第一个集中供暖厂于1961年建成,为贝尔格莱德新建的郊区提供供暖。从那以后,建造了许多这样的工厂为城市供暖,他们都是用天然气作为燃料。但离开首都后,很多地区就需要靠自己来取暖,譬如进入十月份的山区需要准备不少的返租樱劈柴来应付寒冬。
在俄罗斯的大多数城市,区级联合热电厂产生全国一半以上的电力,同时为临近的城市提供热水。他们大多数使用煤和石油做燃料。现在天然气也被广泛使用。苏联时代使用大型中心站为城市供暖,即使不考虑旧的供暖网络的低效率,由于泄露和缺乏适当的热量隔绝,使得供暖管道中的热量大量流失。
罗马尼亚最大的集中供暖在布加勒斯特。由RADET经营。为57万个家庭提供供暖服务。这相当于布加勒斯特总供热量的68%。但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新闻,截止到2016年,有越来越多的公寓从集中供热系统中断网,采用自采暖,以节省成本。
2009年有40%的波兰家庭采用集中供暖,其中大部分家庭都位于城市地区。热量主要由热电联产的电厂提供,其中大部分的燃料是煤。
在挪威,集中供暖只占供暖系统的2%,与同类国家相比,这个比例是很低的。集中供暖普及率低,是因为挪威又很廉价的水电,80%的私人电力用于供暖。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挪威百分之八十的家庭愿意烧柴火,使用现代化的火炉,即取暖又有格调。
在意大利部分城市提供集中供暖(贝加莫,布雷西亚,克雷莫纳,博尔扎诺,费拉拉,伊莫拉,雷焦艾米利亚,泰尔拉诺,都灵,洛迪,现在的米兰),都令的集中供暖是全国最大的,供应55万人。
都柏林垃圾焚烧发电厂为Poolbeg和周边地区多达5万个家庭提供集中供暖。但大部分地区仍是独立供暖。
在冰岛有95%的住房享受集中供暖的服务,热源来自地热,而使用地热可以追溯到1930年。冰岛是集中供暖普及率最高的国家,连一部分足球场都提供供暖。
最大的供暖系统位于布达佩斯的大都会电力公司,为23.8万家庭和7000家企业提供暖气和热水
古希腊时代就有了先进的供暖系统。希腊的集中供暖专门用于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城市的私人与公共建筑。从1994年至2003年,集中供暖网的供热能力提高了65%。现在的希腊主要在西马其顿、中马其顿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省提供集中供暖。
在德国,在前民主德国地区,集中供暖占供热系统的30%,但是在前联邦德国地区仅占9%,不过最大的集中供暖位于柏林,城市里有1875公里的供暖管道,供主城区的130万人使用。在鲁尔地区及莱茵河下游,还建立了连接几个城市的城际间供热系统。
在芬兰,集中供暖占供热市场份额的50%,其中80%是由热电联合电厂产生的。东南管道网主要使用天然气,靠近港口的地区使用进口的煤炭。
在赫尔辛基,总统府旁边的一个地下数据中心将多余的热烈输送到附近的住宅,其产生的热量总共为500冻房子供暖。
1903年,丹麦建成了第一座热电联产电站,这是一座垃圾焚烧电站。20世纪20~30年代,人们以当地发电站产生的废热作为热源,集中供暖占丹麦总供暖量的4%。当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后,丹麦觉得不光在大型城市建造热电联产电站,中小城市也要建造,到2007年,供热量中的80%是由热电联合电厂产生。垃圾焚烧的热量占20%。
捷克共和国最大的集中供热系统位于布拉格。由Pražská teplárenská经营,为265,000户家庭提供服务,大部分的供热由处在梅尔尼克30公里远的火力发电站产生。全国范围内有许多娇小的集中供暖系统,使用废热利用、城市垃圾焚烧和热电厂
上世纪70年代,保加利亚建造了核能供热系统,做为集中供暖的热源。保加利亚有12个城镇提供集中供暖。最大的系统位于索菲亚,那里有四个发电厂为城市供暖,可以往前追溯到1949年。
奥地利最大的集中供暖系统位于维也纳,全国范围内也分布着许多小型的供暖系统。现在奥地利政府鼓励民众使用太阳能供暖设备。
参考资料:
日本集中供热(冷)系统的发展现状
维基百科-区域供暖词条
挪威的劈柴
区域供暖技术在希腊国内供热中的有效应用
英国的区域供暖及热电联产
集中供热的发展历史与供热服务
山西一夜入冬,多地供暖时间确定,哪个地区供暖最早?
山西一夜入冬,可以说温度快速下降了,很多地区就得考虑供暖的问题了,因为天气越来越冷了。最近的气候有些变化无常啊,很多地区出现一夜降温的这种情况,所以都在逐渐准备供暖。
东北地区供暖是最早的,因为东北有部分地区现在已经开始供暖了,就是靠近漠河那一部分,在半个月前就已经达到了零下,最北部的最冷的小镇已经在半个多月之前就供暖了,现在很多东北地区也都在逐渐吃暖,也就是未来10天左右基本都会供暖,因为东北地区太冷了。现在受到寒潮的影响,东北很多地区就逐渐下降到0度以下,中午的时候还好,早上晚上是真的冷。
因为供暖按照往年正常的节奏,像河北的省会,石家庄这样的城市,基本上是在11月初,也就闷迅是说11月1号到10号之间差不多。然后到了东北地区比较偏北了,但是供暖的时间就平均会提前10天甚至是15天,按照每年的气温来决定,启粗现在东北地区已经很冷了,冷的地方自然就得考虑供暖的问题,有一些地方已经试水了,就是保证在10月中旬之前具备随时供暖的条件。现在按照河北省的这个供暖要求,也是要求全省功能企业在11月之前全面具备供暖条件。
现在早上晚上有些冷,大部分地区倒也还好说,就是偶尔最低气温低于零度一点,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取暖设备悄罩镇,插个电暖风,插个电暖气,查个电褥子,这些东西都能帮助人们抵御寒冷,在自己家的火炕也能帮人们抵御寒冷。但真正到冷的时候,可能东北地区的气温会达到零下10度到特别冷的严冬的时候,那零下二三十度就完全是能达到的,这么低的气温肯定是要有足够温暖的暖气的只靠这些电去取暖是完全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