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寒水石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草药名方:寒水石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草药名方:寒水石散的功效与作用

寒水石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深师方》。
【组成】寒水石37.5克白石脂37.5克栝楼37.5克菟丝子22克(酒渍)知母22克桂心猛滑22克
【用法】上六味,捣筛。用麦粥送服15克,一日三次。五日知。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饮酒过多,致患肉疸,饮和庆少,小便多,白如泔色。
【唤知握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葱。

提醒您:寒水石散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寒水石功效的应用

寒水石,中药名,清热泻火药, 又称凝水石、水石、鹊石,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它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寒水石的功效应用。
  
  1.热病烦渴、癫狂。寒水石心经能清泻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而清泻胃火以止渴,故可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者。常配石膏、滑石用,如三石汤《温病条辨》。取本品清泻心胃实火而可用治伤寒阳明热盛之癫狂,多配黄连、甘草用,如鹊石散《普济本事方》;若配天竺黄、冰片等药用,可治痰热躁狂,如龙脑甘露丸《姚僧坦集验方》。

  2.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取本品清热泻火之功,可用治热毒疮疡等证。若治口疮,可配黄柏等分为末,撒敷患处,如蛾黄散《济生方》;若治热毒疮肿,可用本品火煅,配青黛等分为末,香油调搽《普济方》;若治水火烫伤,可配赤石脂等分为末,菜油团亏棚塌则调敷,破烂有水者,取药末撒患处,如水石散《古方汇精》;若治小儿丹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寒水石的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

  性味归经

  辛、 咸,寒。归心、胃、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禁/宜人群

  脾胃虚 寒 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 畏地榆;

  2.《本草经疏》: 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3.《本草求真》: 人热浮,切忌。

  炮制方法

  寒水石寒水石。《普济方》:“以温水飞研如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清热泻火,除烦止 渴, 收敛止痛。煅寒水石。《圣济总录》:“火煅通赤,研为细末。煅赤,黄土内上四下奄二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饼,阴干再研,又和又阴三次为度。”《小儿卫生息微论方》:“煅,出火毒。”“ 煅熟空竖为末。”《扁 鹊心书》:“用泥罐上下盖定,火煅。”《普济方》:“火煅通赤,合于地上,出火毒一宿。”现行,取净寒水石,置适宜的耐火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或打碎。

  姜寒水石。《雷公炮炙论》:“凡使,先须用生姜自然汁煮,汁尽为度,研成粉用。每修十两,用姜汁 一镒。”现行,取生 姜洗 净,捣碎取汁 ,略加清水,再加入寒水 石入锅内共煮至汁干,取出,晒乾,研细。每寒水石100kg,用生姜10kg。

  醋寒水石。《局方》:“凡 使,并用火煅,醋淬七遍,捣研水飞令极细。”现行,取净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淬入醋中 , 冷后取出,晾乾,研细,过筛。每寒水石100kg,用醋10kg。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防尘。

  地理分布

  主产地山西、河北。

寒水石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出处】《吴普本草》
【拼音名】Han Shuǐ Shi
【别名】 凝水石、白水石(《本经》),凌水石(《别录》),盐精(《丹房鉴源》),水石、冰石(《石药尔雅》),鹊石(《本衡羡昌事方》),盐精石、泥精、盐枕、盐根(《纲目》)。
【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
【原形态】
矿物形态详芒硝条。
【性味】
辛咸,寒。
1《本经》:辛,寒。
2《纲目》:辛,咸。
【归经】
入心、胃、肾经。
1《纲目》:入肾走血。
2《本草新编》:入胃经。
3《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清热降火,利窍,消肿。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
1《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2《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3《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痹。
4《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5《纲目》: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目。
6《医林纂要》:除妄热,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水肿。
7《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8《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畏地输。
2《本草经疏》: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3《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附方】
1治五脏六腑积热,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2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咐扒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本事方》鹊石散)
3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亦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金匮要略》风引汤)
4治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及中诸毒: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候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膏丸,弹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验方》龙脑甘露丸)
5治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为末。水一斗,煮五升,时服,一升即利。(《永类钤方》)
6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凝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7治牙齿内血出,并有窍眼,时时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脑子。上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有窍处。(《普济方》)
8治汤火伤灼:寒水石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各家论述】
1《纲目》:凝水石其气太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用者详之。
2《本草经疏》:凝水石,《本经》味辛气寒,《别录》加甘,大寒无毒。《经》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大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及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也,易饥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阳明之邪热,故能止渴不饥。水肿者湿热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气上溢于腹,而成腹痹,辛咸走散之性,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疗腹中积聚者,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难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别。生卤地,味辛咸,碎之如朴硝者,是凝水石。其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宜之,请湿肿满属脾土者忌之,大宜详审,慎勿有误。派磨
3《本经逢原》: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治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金匮》风引汤,《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如无真者,戎盐、玄精石皆可代用,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
【摘录】《*辞典》

相关专题: 寒水石 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