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去世的人点蜡烛什么意思
人死后,祭奠时点燃蜡烛,点上香有什么意思?
民饥仿知间传说,人死后灵魂离体,会四处乱走,生前所走过的路大裤都要再走一次。点烯蜡烛,会给灵魂指明回家的方向和地点。
上香,是因为传说鬼魂以香为食,因此点香上香供灵魂食香。
又有七七四十九日内投胎烂消转世的传说,因此,民俗都有做七的传统。
祭奠死人点腊烛代表什么意思
因为在人们有意识观念里死亡的路上都是一片黑暗,人们为了让死都能够一路上好上,所以才在祭奠死者的时候为他们点蜡烛。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编辑本段
基本习缺败俗
概述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 。尺扮局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 ,还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毕埋于墓前。“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陵让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藉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由以上对山西各地丧葬礼仪的简略缕析,可以看出,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种种迥异的形式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内涵,即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诚心意。同时,丧葬礼仪反映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正如论者所说:“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一种独特的方式。”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间观念中 ,死与生一样,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所以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越热闹越好。这种看法对于红红火火办丧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说是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山西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 ,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迷信荒诞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吊丧改为追悼会 ,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江西一带的葬礼仪式,一般要子女孙子孙女辈准备一双鞋子子女辈秀白布孙子孙女辈秀白布+红布。然后死者来年烧了去,来纪念死者~到了家乡下葬的时候儿子和孙子是下葬的时候去祭拜。如果有桥的地方要下跪然后让棺材从头上过【意识:升官发财】女儿和孙女是第二天才能去山上祭拜.
祭拜先人烧香,用白蜡烛还是红蜡烛,代表什么意思?
祭拜先人应使用白色蜡烛,因为葬礼上多是披麻戴孝,用白色纸幡,纸钱,一身缟素。
且中国民俗自古以来都认为红色是辟邪之物,如手上系红绳、本命年红内衣等。因为五行上红色属火,红色能增加“举升阳”,所以红烛不适用于祭拜,因此蜡烛使用白色才符合中国的民俗传统。
同时白色也代表着敬重、吊念、哀痛等意。
而红色蜡烛多应用喜事,如婚礼,会挂红灯笼,放红纸鞭炮,新娘身穿红色嫁衣,所以同理 蜡烛也应该用红色更合适。
拓展资料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有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现代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孝答握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巧庆灌上蜜蜡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