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和杜如晦 有关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故事?
有关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故事?
运筹帷幄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隐迟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李渊对房玄龄深手携没加叹赏,对侍臣讲:“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房谋杜断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
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
扩展资料:
房玄龄在随秦王毕纳李世民(唐太宗)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执掌政务达二十年。
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以为从事中郎,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联合房玄龄参与策划,同居首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房玄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如晦
这两个人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们不会武功,但比武将还要重要
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要归功于他手下的一批谋臣武将。其中谋臣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房玄龄、杜如晦。由于他们两个谋略过人,还因此留下一个成语“房谋杜断”。
房玄龄、杜如晦两个人跟随李世民比较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就为他出谋划策。
房玄龄很有才华,善诗能文,博览经史。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 。
杜如晦,原来是隋朝官员,晋阳起兵后,也成为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谋臣,在秦王府做中郎,他和败核埋房玄龄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他们两个人齐心为李世民办事,但是又有所不同。房玄龄计谋较多,善于出谋。而杜如晦则更加擅长选择计谋,擅长决断。
所以每次研究事情,他们都要在一起研究。 离开另一个,决定就难以下定论。逐渐就流传出“房谋杜断”的说法。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有他们俩的策划功劳。
两个人作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担任唐朝的左右丞相。
李世民对他们的才能与忠诚非常信任。让他们做丞相的同时,李世民还让他们做一些兼职。比如让房玄龄兼职编纂国史,让杜如晦兼任吏部侍郎。
李世民的偏心让有些大臣不满,职位有限,还让他们一个人占着这么多职位。为什么不给其他人留些机会呢。
但李世民仍然坚持能者多劳 。认为以他们的才能完全能够胜任这些工作。这足以说明他们在李世民心里的重要性。
可惜的是在李世民登上皇位四年后,杜如晦就病逝了。杜如晦死后,李世民很伤心,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
之后很长时间还是一直惦念着他,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吃了一个瓜,非常甜,自己舍不得吃完,特氏闷意留了一半让人祭奠杜如晦。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李世民专门让医生给他治病,每天都并亲自前去看望。同年七月,房玄龄病逝,终年七十岁。
李世民因此废朝三日,追赠房玄龄为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
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杜如晦位列第三,房玄龄察蚂位列第五位。
李世民是 历史 上有名的明君。从他对人才的任用上就可以看出,任人唯才、任人唯贤是举。能够辨明是非,所以才名扬史册。
唐代贤臣名将房玄龄与杜如晦是什么关系?关系怎么样?
说起良相,在贞观以前人们会想起姬旦、伊尹,但他们的事迹怎样为国家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因为史料不详很少有人说得清,只能口耳相传认他们做好宰相;不过贞观之后,良相便有了更直观的代表人物,那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的事迹更直接更惠民,简直就是良相的模版。房和睁念玄龄是山东人,杜如晦是陕西人,他们的青壮年时代都是在隋大业年间度过的,身逢乱世,他们都看透了隋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并没有太多出仕的记录唤困,只是安心的修习学问结交朋友,直到碰上新兴的李唐起义军,才开始贡献自己的才华。于是有人说,他们其实是生来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风云际会:难得忘年交公元617年5月,李渊率众子女并麾下将士于太原起兵,开始了其推翻隋王朝创建新政的征程,第一个目标就是攻占长安。这一年的深秋,大军已驻扎在陕西渭北一带,这时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穿过猎猎军旗,自荐于军帐之外,他就是房玄龄,时年38岁。掀开军帐的正是李世民,时年19岁。两人是那么的不同,却又深深的吸引了彼此,可谓一见如故,从此便拉开了合作的序幕。当年11月,李唐的队伍攻破长安,房玄龄几乎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好朋友推荐给李世民,时年32岁的杜如晦。他们三个可谓忘年之交,房杜二人愿将满腹才华倾心献给当时还不足二十岁的毛头小子,实属难得;而李世民一直引二人为心腹,这一份信任亦重逾千金。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之中,杜如晦一直充当秦王府兵曹参军,随李世民东征西讨,每每参与军国机要之事,俱剖断如流。房玄龄则被赋予草拟檄文书信的职责,且担当着为李世民四处延揽人才的重任。而意气风发的李世民,指挥着锐不可当的军队,在乱世之中肆意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兄弟夺嫡:最早被牵连天下初定,李世民陷入与太子建成的夺嫡之战中。李世民武功初立,又修文史,其勃勃野心遮也遮不住,久列太子之位的李建成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这一番兄弟相争旷日持久、惨烈异常,不提也罢,对峙之中最早被牵连的便是房杜。建成忌惮二人的智慧,首先用计将他们调离秦王府,并时刻监督是否暗中来往。杜如晦更是遭受了身体上的摧残,一次下朝回家途经尹德妃家府邸,被尹父命人无缘无故的殴打了一顿,折断了两条肋骨并付出了一根手指。即便这样,也没有掐断房杜二人与秦王府的联络,直到玄武门事变的爆发。
房谋杜断:谋计得天下玄武门事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史书上当然有记载,但众所周知的原因,书上的记述完全不足采信;历年来史学界一直争辩不休,早链也始终无法得出能够说服大家的结论。这扭转了唐朝乃至中华历史的事件,或许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知道真相,所知的只有结果:经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齐王李元吉,这对难兄难弟的十个儿子同日被杀,紧接着李渊授李世民军政大权并很快立其为新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改国号为贞观。而这次事变,正是房杜二人的谋划,不管它是如何发生的,也不管它是如何的残忍无情,不得不说它是成功的,它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房杜二人可谓居功至伟。
才华横溢:联手铸盛世李世民初登基,立刻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中书令,掌管中书省业务;任命杜如晦为右仆射、兵部尚书,掌管门下省业务。二人一个善谋一个善断,配合默契,治理国家可谓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虽贞观之初经历了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内忧外患,却也很快呈现出一派治世的景象。贞观四年,国家经济开始繁盛,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与此同时,唐朝派出的军队一举歼灭东突厥,在军事和外交上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是贞观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但也是在这一年,杜如晦因病去世,时年46岁,甚至没有等到大获全胜的部队凯旋。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因病去世,时年71岁,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时年53岁,那一段贞观之治的历史至此终结。时至今日,贞观的历史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因为太难得……而身为左丞右相的房杜自然功不可没,他们亦成了后世宰相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