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水墨画用笔有哪些变化 国画用笔的10种笔法

国画用笔的10种笔法

中国画用笔方法有六种,分别是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折钗股与屋漏痕和飞白锋。这几种用笔方法的方法分别是:

1、中锋: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顶端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野猛都是笔锋与笔腹作用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

2、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皱、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神脊镇线有厚、重、毛的感觉。

3、逆锋,是改变正常的行笔方向我们正常的行笔方向是由左到右,由上到下,逆向而行即为逆锋使用逆锋可增加笔气的苍老感。

4、拖锋:拖锋即将毛笔倒于纸面上,拖拉运行。特点是转换自然,快慢有致。在人物画求形准确要求下,拖锋比其他方法容易做到,方法实用简便。缺点是用笔比较浮游粗,没有力透纸背的感觉。

5、折钗股与屋漏痕:根据自然中的现象与痕迹而追求的用笔方法,是中锋行笔的变异手法,从而丰富了中锋用笔的表现。

6、飞白锋:此笔法是从书法用笔中的飞白转化而来。特点是用笔松、毛,看似蜻蜓点水,实则虬劲有力,阳刚而有内力,松散见精神,有一种苍茫的感觉。

中国画的用笔

1、软毫多是用山羊毛等制作,也有用鸡毛制作的。软毫笔柔软圆润,毫端柔软,弹性较差,不易控制,价格低,笔画圆润丰满。写的字体比较丰满,故适宜写较大的字和作国画的点叶、渲染等用。

2、硬毫有狼毫,紫豪等,硬毫比较适合画中国山水画的,硬毫毛笔相对其他毛笔弹性更好,蓄墨量少,很容易画出山石树木苍劲的感觉。在一幅山水画中,中远景树的画法非常重要,在丰富画面上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画中景树的笔法要求变化多,对于虚实的表现尤为强调。这时候可以用硬毫笔的中锋画主干,侧锋画小枝。用墨时要重墨在前,淡墨在后。

3、兼毫笔是两种以上不同质的毫料兼制而成,此笔软硬适中,适于勾线,也适于渲染用。

中国水墨画的笔法?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 “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桥亩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烂吵,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第二节 墨 法

  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敏历森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   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第三节 色 彩

  物体由于内部质的不同,受光线照射后,产生光的分解现象。一部分光线被吸收,其余的被反射或透视出来,成为我们所见的物体色彩。   太阳的标准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其中蓝介于青、紫之间,所以又称为六个标准色,其中红、黄、蓝被称为三原色。

  色彩的色相:物质色彩有红、橙、黄、绿、青、紫的差别称为色相的差别,如同人的相貌的差别。

  色素:指构成物体色彩的物质

  纯度:指色彩的纯粹程度,也指色彩的饱和度,又叫色度。

  明度:指色彩明暗、深浅的程度,也称色阶。

  色调:画面各部分的色彩有某种共同的因素,可以组成一个统一的色调。一幅画如果没有统一的色调、色彩,杂乱无章,就难以表现出画面的统一的情调和主题。   色彩的倾向性:在十二色中,由红紫到黄绿都是热色,又称为暖色,以橙为最暖。由青绿到青紫都是冷色,以青为最冷。紫色和绿色都有冷暖的成分,又称为“温色”。黑、白、灰、金、银色没有色彩的倾向性,为中性色。

  中国画多注重水墨的效果,用色一般比较少,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要求。用色方法有以水墨为主,不着色或少着色的水墨法;有称为轻着色,多以花青、 藤黄、赭石为主的浅绛色,前二种方法多用于写意画,再就是称为大着色的重彩法,多用在工笔画上。多以石青、石绿、朱砂、金银等矿物色,一般要多次涂染,厚重而又鲜艳。   中国画颜料的种类和性能

  (1)国画颜料有膏体、块状、粉状三种颜色。按原料的性质可分三类:

  矿物性颜料:膏状有朱砂 、赭石。粉状(用少牛胶、桃胶或瓶装胶水调合,再加水使用)有石青(分头、二、三、四青)、石绿(分头、二、三、四绿)、真银朱、朱砂、石黄、石蓝、泥金、泥银,都是不透明色,覆盖力强,不易变色。朱砂色彩鲜丽,宜单独使用。

  植物性颜料:膏状有花青,块状有藤黄,都是透明色。藤黄只能用冷水研磨,忌用水泡。藤黄有毒,不能入口。用后包纸,露风过久易变质。植物性颜料较易变色。   动物性颜料:膏状有胭脂,粉状有牡丹红、鲜明血膘、漂净蛤粉。胭脂画时要用热水调。牡丹红在阳光下褪色很快,胭脂也易变色。蛤粉为不透明颜料,其他为透明颜料。

  化学颜料:粉状有漂净铅粉、锌白、钛白,膏状有大红、深红、铬黄,都是不透明颜料。铅粉易变黄,变黑,可用“双氧水”洗净,再用清水反复多次洗去双氧水。现在多以锌白或锌钛白颜料代替。

  (2)现在使用的颜料多为颜料厂出品的锡袋装浆状国画颜料,用矿物和耐光化学颜材制成,色彩鲜明正确,性能稳定,粘着力大,抗水性强,装裱不会渗化或褪色。出外写生携带方便。   色彩调法:

  藤黄+花青=绿、胭脂+花青=紫、藤黄+朱 膘=橙色

  一般中国画多以纯色为主,如用复色,则中有调一点墨的习惯,是为了色彩更协调一些。

  第四节 中国画的构图

  构图,在古代又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构图过程又是一个绘画的诸技法因素构成的过程,因为艺术家只能通过构图才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一定的技法展现出来,所以构图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   在中画绘画中、构图的法则是多种的,中西的构图的规律,没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绘画的总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对绘画的总的规律作一下介绍。

  第一形象是构图的根本与基础。

  在美术各门类中,无论是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都面临着一个造型,塑造形象的问题,形象是绘画的生命。创造生动传神,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画家一生的不懈追求,艺术形象的获得往往选于构图的形成,只有形象产生了才能去“经营”它的“位置”,形象的个性的差异,又是区分画家风格的手段之一。   第二对比的规律是构图的首先法则。

  对比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技巧手段,也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技巧。对比即是矛盾,在绘画上它表现为形式的对比,因为绘画是通过形式而体现内容的,比如黑与白、动与静、强与弱,疏与密、虚与实等等的对比,通过对比使画面产生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出现了形式的美。

  第三在构图中,多样统一与均衡是其最基本的法则。均衡,是指视觉的形象的一种平衡,它不是对称和质量的平衡。多样统一是指塑造的物象有多样变化,但又统一在一个整体的效果之中。   第四画面完整的统一性。

  绘画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成功了。因为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寻求形象的个性、形式的对比、变化、在制造矛盾,达到了一个复杂多样变化的艺术创造过程。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整体性是最主要的,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形象的完整并不意味着画面的完整,即便是完整的形象,只要它能够统一在整个画面中,达到一个视觉的完整性,那么这幅作品就是成功的。

  第五形式美是构图中重要方法绘画构图中需要运用各种的方式方法,以体现作品的独有的形式感和感染力。形式美在构图中极为重要,它有力的形式感,会给人以新鲜的美感,画家用线条的对比,如线的方、圆、长、短、曲、直等等变化,产生构图的造型,有时利用视点的透视变化,光线的变化,形体的对比等手段,以达到构成的效果,完成作品的创作。   在构图的原理和法则上,中国画除了具有一般绘画的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构图方法,就是中国画特别注重矛盾。表现为宾主的对比、黑白的对比、疏密的对比、动静的对比、虚实的对比、方圆的对比等等,不论怎样的变化,构图最终还是要复归于统一。

在画国画时,怎样用笔,用墨,才能画出枯涩浓淡的效果??

用笔要求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蘸水、不蘸墨的净档睁辩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国画的笔法主要体现在线的运用上。中国画常常利用毛笔线条的粗细、长短、干湿、浓淡、刚柔、疏密等变化,表现物像的形神和画面的节行缺奏韵律。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要执笔端正,笔管垂直于纸面,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进而画出流畅的线条,其效果圆浑稳重。多用于勾画物体的外轮廓。

  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需将笔倾斜,使笔锋偏于墨线的一侧,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侧锋运笔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由于侧锋运笔是使用毛笔的侧部,故可以画出粗壮的笔触。此法多用于山石的皴擦早磨。

  顺锋运笔

  顺锋运笔采用拖笔运行的方法,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

  逆锋运笔
  逆锋运笔,笔管向右前方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向左推进,使笔锋散开。这种笔触苍劲生辣,可用于勾勒和皴擦。

  回锋运笔

  回锋笔法要求中锋运笔,如果是偏锋就缺少浮雕感和力度。逆锋入笔,转而顿笔,然后回锋。一去一回一顿就产生多种多样的笔痕,这种笔触厚重健实,常用于画竹叶。
——学画画

相关专题: 用笔 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