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为什么不保留皇室
英国和法国文化传统相似,为何英国有女王,法国没有?
这要追溯到英法两国开始确立政治制度之后两国的实行情况了。
英国比法国要先确定君主立宪制,英国确定君主立宪制大概在17世纪末,光荣革命之后。虽然一开始的君主立宪制皇权仍然凌驾于其他权利之上,但后来通过英国人民的不断努力,将英国皇室的权利逐渐关进了笼子里,从此英国王室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到了法国就不一样了,法国也曾经建立过君主立宪制,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法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宴拍的中心,在法国的人们其实是思想解放的最为彻底的人,可能大家想不到的是,法国的革命不是由民众发起的,而是由法国的贵族阶级枝祥笑发起的,贵族是第一批对王权至高无上不满的人。因为随着经济繁荣,路易十六在政治宽松方面的止步不前,导致全国人民都成为专制王权的反对者,这是极度分化的法国人的唯一共识。在和平年代,改革是由上层统治者主动发起的运动,所以在18世纪的时候,当时贵族的推动下,启蒙运动到达了高潮,以启蒙主义哲学为依据,一场声势浩大的抨击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得以发起。
后来路易十六让各级城镇写陈情书给王国,向国王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这件事,大家都觉得路易十六是个开明猛含的君主。但事实的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路易十六只是让大家写了陈情书,却没有实行,后来甚至开了三级会议,讨论增税,这一点彻底惹怒了群众。于是开始了一场革命。
但由于革命的主要成员是贵族阶级,所以最后即使胜利了,国王也依旧在位,而那时的国王以为能够东山再起,却没想到最后,这场革命彻底解决了王室问题。后来,法国确定了共和制。
法国德国都是三权分立吗还是君主立宪
法国和德国都是共和国,没有君主。他们实行的都是三权分立制度,但与美国相比,这种三权分立并不完全。德国是议会制,议会的权力很大,总理和内阁都樱判是通过议会产生贺颂蔽禅州,所以行政权事实上是从属于立法权的。法国是半总统制,议会也会从总统手中分享一部分行政权力,所以都不是完全的三权分立。
二战后有哪些国家废除了王室?或者变君主制为共和制?
王室想保留王位至今的,通常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实行君主立宪,交权于民,仅保留象征性的王位,而无实权,从而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第二是不能站错大的政治方向,犯下严重政治错误,使国家遭受重大失败。
英国、荷兰和瑞典王室同时做到了这两点,而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站对政治方向,与民共渡难关,因此得以保留至今。其它国家也多少搞过君主立宪,但可惜没能做到第二点。
德皇威廉二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划者,而且使德国一败涂地。不用说,丢掉王位是铁定的。
俄国沙皇甚至更差,虽然站队还算正确,其所在的协约国集团最终取得了一战的胜利,但可惜他没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俄国在一战初期连遭重挫,经济崩溃,再加上他LP在后方重用奸人搅乱朝纲,民怨四起,连资产阶级都认为沙皇该去位了。于是俄国爆发革命,通过与德国达成屈辱协议率先退出一战。新兴的苏联大镇谨政权为除复辟后患(确实多位沙皇前将领发动叛乱想搞复辟),枪杀沙皇全家。
奥匈帝国皇帝也是和德皇一样的命运,哈布斯堡王朝终结,为一战失败买单。
意大利国王是为二战买的单。虽然他后来曾反戈一击逮捕墨索里尼企图改投盟军,但人们忘不了他长期的支持纵容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不光彩历史,而且能逮捕墨索里尼这件事也说明他还是有权利阻止他的。所以二战后没追究他就不错了,他想传位于子避祸,但人民最终还是没同意这种舍车保帅的做法,于是王室被废。
同样在二战中因为站错队而倒台的欧洲王室还包括保加利亚皇帝和罗马尼亚国王等。
唯一的奇迹是日本天皇,他有相当实权而且还站错了队,按理铁定下差。但美国人对统治古怪的日本民族一点把握都木有,于是只好保留天皇而彻底架空之。
法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它经历过N次革命和N次复辟,说明保皇势力一直很强大。其实后来复辟还是多次遇到历史机会的,许多共和政要保皇情绪深重,一直想搞君主立宪。但保皇派们内部死掐,波旁派、新奥尔良派和拿破仑派互不相让,结果断送机会,最滚基终让共和势力得以巩固。
还有个奇迹是西班牙,王室本来早就被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但该国后来陷入法西斯和左派的内战,直到今天都没完全平复伤痛。又赶上法西斯派在二战后抬不起头来(还好没参加战争而倒台),有王室情节的佛朗哥就选了前王室的后裔回国作继承人,接受右派教育后成功实现了复辟,当然是君主立宪的。西班牙王室之所以能死灰复燃,主要是因为它在国内左右两派仇恨相深不共戴天的情况下,以大家都能勉强接受的中间力量的身份居中调停,增进了民族和解,所以不能简单地视为历史倒退。这也算是政治上站到了正旅亏确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