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城市热力管道么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2002年3月15日 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在香港签署《合资经营武汉市城市管道天然气供应协议书》。
2002年5月8日 由原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带队的武汉市招商代表团在香港招商,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在香港草签《武汉市天然气利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及经营项目合资合同》。
2003年3月17日 由原市委副书记殷增涛带队赴港,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武汉市天然气利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及经营项目合资合同》。
2003年6月30日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获发营业执照,标志着武汉市天然返衡气有限公司正式获准成立。
2003年10月31日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忠武管道天然气销售和输送合同》。
2003年12月16日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武汉市原市委副书记殷增涛、香港中华煤气常务董事陈永坚共同揭牌
2004年1月16日 公司第一家客户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2004年3月1日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式接管武汉市武昌、汉阳地区管道燃气经营事务。
2004年5月芦吵15日 武昌杨园、梨园“两园”地区改用代天然气(空混液化气)置换工程开始,此次工作为大规模开展武汉地区的置换奠定了实战基础。
2004年12月26日 武汉市天然气项目正式点火通气。
2004年12月29日 武昌天然气置换工程开始,水蓝郡南波湾小区的尹维新教授成为武汉市第一位用上天然气的用户
2005年1月1日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漏哗做司正式接管汉口管道燃气业务。
2005年1月31日 武昌地区置换完成,13万用户用上天然气。
2005年4月20日 汉阳地区天然气置换完成,天然气用户达到17万户。
2005年6月10日 武汉市天然气价格正式出台,标志武汉市天然气公司正式进入运营发展时期。
2005年11月26日 汉口地区天然气置换完成,标志着历时近11个月的武汉市天然气置换工程胜利结束,50余万用户用上清洁环保的天然气
2006年4月 公司第一座CNG子站沌口加气站落成,开始面向社会提供汽车用清洁能源。
2006年11月24日 经法国BVQI(国际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审核后,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以“零缺陷”一次性通过OHSA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2006年12月1日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与武汉市房地产行业巨头武汉万科地产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2006年年底 武汉市城市天然气二期供气工程长江(含天兴洲)穿越工程全面展开。
2007年3月 公司“天然气输配工程项目”被中国投资协会评选为“优秀投资项目”。
2007年7月 公司与中信银行联合推出天然气信托理财产品,共在全国发行两亿元,开创公用事业企业融资新模式。
2007年10月31日 港华优质服务日活动在武汉隆重举行。
2007年11月 公司喜获优秀外商投资企业荣誉称号。
2008年3月4日 由港华投资有限公司与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港华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2008年5月8日 公司与招商银行携手合作,面向社会发行武汉天然气——招商银行一卡通。
2008年12月 公司荣膺武汉市企业100强荣誉称号
2009年8月27日,在武汉市“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暨文明单位表彰大会上,公司被武汉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09年8月17日——21日,公司接受了香港品质保证局的OHSA8001转证审核。该局审核后认为我公司“OHSA8001管理体系系统完整、模式成熟、运行有效,审核中没有发现不符合项。至此,公司连续四年保持“零缺陷”通过OHSA8001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审核。
2009年9月、10月,公司举办了红歌会、迎国庆花展、新党员入党宣誓等系列活动以庆祝伟大祖国成立60周年,表达了对伟大祖国60周年的赞颂和祝福。
2009年9月5日,武汉市老武黄——杨春湖15公里高压管线通过验收,随着该段管线的验收,公司规划的一期高压管线全面建成,形成了预期的天然气高压管线布局,将积极推动公司天然气经营管理,造福武汉市民。
2009年年底,公司新行政办公大楼全面落成,标志着武汉市天然气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年初,公司总部搬迁至新行政办公大楼,各项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0年5月,公司OA系统一期项目上线试运营。
2010年6月,公司迈入天然气客户百万俱乐部。
2010年7月,公司成为英国燃气专业协会会员单位。
2010年11月,武汉城市天然气供应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全方面照顾客户所需,在每一环节都提供优质的服务。具体表现为安全可靠,亲切专业,一站式服务。
2020武汉集中供暖收费标准-办理条件
冬季来临以后大家是不是也是冷的瑟瑟发抖了呢,没有如北方一般供暖南方城市是不是也是羡慕暖气很久了呢。但是现在好消息来了,武汉也能实现集中供暖,只需要小区有30%的用户同意办理即可进行供暖报装差伏晌,下面就来看看详细的供暖费用及办理条件吧。
办理条件小区意向用户达到30%以上即可办理;
收费标准收费:采暖费10元/_·月
据了解,江岸区此次集中供暖意见征集中提出的安装及使用具体事项为:
1、项目由居民自行承担所有费用,含初装费和使用费。
2、最好以整栋楼为单位建设,如果不能达成,单个居民家庭也可以报装。
3、初次报装费用按户收取,标准为150元/平方米,使用费用为10元/_·月(相比自家安装天然气供暖便宜30%),能够保证24小时室温18摄氏度。
武汉供暖时间:供暖期约3个月。
武昌热力供暖指南(暂仅限于武昌区)办理条件:
小区入住率达不到50%,供暖损耗大,且有一定安全隐患。
缴费标准:
热费单价:33元/4个月/_(建筑面积)
(1)现4个厅信月面积套餐较原4个月面积套餐降低3元/_;
同时,较原3.5个月面积套餐降低0.25元/_,采暖时间延长了半个月;
较去年3个月面积套餐增加1/10的费用,多享受1/3的供热时间。
(2)原3.5个月面积套餐(12月1日-3月15日)、3个月面积套餐(12月15日-3月15日)取消。
供暖周期为:2020年11月虚锋16日-2021年3月15日。
以下区域将实现集中供暖青山区
目前,青山环保产业开发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青山区余热供热制冷项目正在实施。一期主要推进一级管网及老旧小区二级管网建设,现已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完成;二期建设一级管网配套分支管道及既有小区二级管网建设,计划2023年底完成。
东湖高新区
据悉,东湖高新区将建设一条新的蒸汽管道,将鄂州电厂蒸汽引至东湖高新区,从鄂州电厂至化工新城蒸汽主管开口,向西敷设至科技三路,管长约8.4公里。在科技三路与未来三路路口处向西敷设5.9公里至生物城,管网末端设置减温减压站,与原有生物城供热主管网对接。与现有湖北能源东湖燃机生物城管网互联互通,可以实现东湖高新区“双燃料”“双汽源”“双管路”的供热保障。
近日,武汉中燃热力有限公司与湖北能源光谷热力有限公司签订了《供热框架合作协议》。今后,湖北能源光谷热力将为武汉中燃热力提供优质的清洁热源,支持其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投资建设供热制冷项目。
东西湖区
东西湖区通过招商引资确定了新的热电联产项目主体,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预计3年内可以实现集中供热(冷)。
市发改委正在编制《武汉市清洁能源集中供热制冷规划》,在汉口西部及汉阳地区各布局一座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暖范围可辐射东西湖区、_口区和武汉经开区。
目前东西湖区正在编制供热专项规划,预计3年内会有供热管道铺设至临空港新城。
武汉经开区
此前,武汉经开区在回复市民留言时也曾表示,武汉经开区热电联产项目近期规划在沌口、薛峰区域实现集中供热,远期规划在智慧生态城区域的商业集中地带配套建设分布式能源站,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预计2021年年底投产。
长江新城
今年1月,武汉市发改委在回复网民留言时表示:为进一步推进武汉市集中供暖的发展,满足广大市民的集中供暖需求,市发改委目前正在编制《武汉市清洁能源集中供热制冷规划(2020-2030年)》。武汉长江新城作为市政府大力开发和建设的新区,具有开展集中供热规划和建设的优势,已被纳入集中供热规划中。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景点购票火车购票国内机票国际机票出行服务为什么南方没有暖气是国家规定的吗?
没有明确规定,北方的暖气设备,管道是含在房价里的,买房时就已经支付了。而南方没有整体管道,楼里也没有,改造太难,成本太高。
每年冬稿正天都是北方孩子得瑟,南方孩子哆嗦的季节,主要原因就是北方孩子有暖气,而南方孩子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之所以出现供暖的南北差异,主要就在于解放初制定的秦岭淮河供暖划界。但是旁哪当时制定这条线是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考虑,而非实际需要。没有暖气的南方,比北方更冷,甚至连许多北方人都受不了南方的冬天。一旦出现冰雪天气,南方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就更让人伤不起。这一点,长江以南的武汉,南京,运敬码杭州市民恐怕深有体会。2008年冰雪灾害时我就体验过那种比以往更刺骨的冷。
继续按照百年前划定的南北划界线来决定是否供暖显然早已不合时宜。事实上,为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已有多年,然而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相关提案至今未得到决策层面的认可。反对方的依据主要是能耗巨大,但是这不能成为继续让南方孩子哆嗦的理由。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为城市居民安装集中供热系统。但当时能源短缺,于是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秦淮线就成为集中供暖的界限,南方部分地区的民众要忍受10℃以下的室温。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该分界线正日益被视为不合时宜。这种不公并不容易解决,而中美领导人本周宣布的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协议,或许已使该问题变得更为艰难。
有些城市甚至曾因大量市民同时使用电热器而遭遇大面积停电事故。有学者认为应以室外温度作为判断当地是否提供集中供热的决定因素。两年前,一些中国政协委员还提交过将集中供热向南扩展的建议,并相信中国政府已具备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