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日本寺庙的灯笼叫什么 日本古代的这种灯叫什么灯?

日本古代的这种灯叫什么灯?

日本纸灯或日本灯笼

日本灯笼和中国灯笼区别

1. 日本灯笼和中国灯笼简介

灯笼是中日两国古老的文化印记之一,它们既是传统的照明工具,也是重要的装饰物。在日本和中国,灯笼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用途。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别。

2. 日本灯笼的特点

日本的灯笼有着特殊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常见的有纸灯笼和石灯笼两种。纸灯笼用于庆祝节日和道场等场合,它们通常用和纸做成,上面绘有各种花鸟或文字,非常精美。而石灯笼则是寺庙神社用的灯笼,它们主要用于照明,同时也具备辟邪的作用。石灯笼造型简洁、庄重,常常被用来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

3. 中国灯笼的特点

中国的灯笼和日本略有不同。中国灯笼的特点是多样性和装饰性。从盛唐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灯笼曾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款式和形态。在中国,灯笼不仅用于照明,更是春节和元宵节的重要装饰品,寓意祈福、祝福、喜庆等。中国灯笼大多用绢子、纸张、竹子等易制作的材料制成,且造型上更具装销唯信饰性,常被用来装饰街道、广场、庭院等场所。

4. 日本和中国灯笼的相似之处

虽然日本和中国灯笼存在一些不同,但它们也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两国的灯笼都是一种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艺术品。它们都是利亏轮用灯光投射出的神秘氛围,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也体现出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日本和中国灯笼的文化意义

除了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外,日本和中国的灯笼还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们既是人们欢度节日、庆祝喜事的工具,也是人们祈祷、冥想的道具。更重要的是,灯笼将人们联系在一起,营造出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所具有的社交性和文化性不可忽视。

6. 日本和中国灯笼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日本和中国山山的灯笼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照明工具。然而,它们依然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回归传统、弘扬文化的载体。现在,日本和中国的灯笼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受人欢迎的艺术品,代表着东方文化的精髓。

7. 结语

总的来说,日本灯笼和中国灯笼在形态、材料、用途以及文化意义上都有独特的特点。然而,这种差异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历程。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的灯笼,都是两国不可分割的文化符号,是传承和弘扬东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日本浅草寺的灯笼上写雷门是什么意思

这个地方,几乎必定会出现在东京的宣传片中,每年迎接游客数千万;

这个地方,是圣观音宗总本山,日本的重要文化遗产……

这个地方就是坐落于东京台东区的浅草寺,堪称日本的代表形象之一,也是游客们去东京必看的景点。它的标志性悄橘照片就是上面这张“雷门”照。凡是去过浅草寺的人所津津启拍团乐道的也是这个“雷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浅草寺门口会挂着一个如此巨大的“雷门”呢?“雷门”二字又代表什么含义呢?

“吃闲饭的”风神??

雷门所在的这个门其实是浅草寺的正门,也就是日语里所说的「山门(さんもん)」。浅草寺正门的全名应该叫“风神雷神门”,让我们来看下这两位浅草寺的

护法善神:

身绑六尺裈,手击连环鼓,红皮鬼面,镇守雷门左侧的便是雷神▲。

而镇守雷门右侧的则是雷神的好搭档,手执风袋,青皮鬼面的风神▲。

他们两位共同镇守着浅草寺的山门,保护着寺内的观音菩萨。可不知何时,风神雷神门直接被简化称作了雷门,以至于在江户时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

“雷门雷门,风神吃闲饭的雷门。”

有人说可能是江户人性子太急,才把风神雷神门省略成了两个字。虽说缘由已不可考,但不管怎样,风神雷神共同守护着浅草寺,预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自古以来就是极其重要的存在。

雷门之后亦有玄机

(浅草寺的主干道,最繁华的仲见世通街)

镇守雷门的其实不只有风神雷神。进入雷门后的一条长街被称作“仲见世通”,如果站在仲见世通方向往雷门方向看的话,会发现雷门里面还有两位善神在守护,他们分别是天龙和金龙:

天龙的形象为男性,金龙则为女性。双方都是司掌水的龙神。尽管浅草寺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两位龙神来浅草寺的历史却不长。1978年为了纪念浅草观音显身1350周年,两位当代雕刻家制作了两尊龙神像并放置在了雷门里侧。

命运多舛的雷门

并非浅草寺建成时雷门就存在。浅草寺创寺约300年后的公元942年,平安时期的武将平公雅才为浅草寺造了相当于现在雷门的“总门”。当时总门的位置是在离现今雷门约250米的驹形堂附近。

(距雷门约250米,浅草寺本堂约600米的驹形堂)

到了镰仓时代,总门才迁到当今雷门的位置,风神雷神也是贺键在那之后才入驻雷门的。

但在镰仓时代后,雷门经历了至少三次火灾。1865年(庆应元年)雷门因田原町大火被烧毁,之后包括明治·大正时代的约100年间,雷门都未被重建。

直到二战结束15年后的1960年,才将雷门重建,恢复了原貌。

掏腰包再建雷门的松下幸之助

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长期以来都受关节痛困扰。当时的浅草寺住持——清水谷恭顺在得知此事后像浅草菩萨祈愿,不久松下幸之助的关节痛就开始慢慢好转了。

(雷门大提灯内侧下方标有松下电器产业的字样)

事后清水谷恭顺向松下幸之助传达了此事,并希望松下幸之助能够出资重建雷门。于是在1960年,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雷门。

风神雷神像的头部与身体并非同一时期的作品

因为前面提到的田原町大火,雷门消失殆尽,风神·雷神像也仅存头部。1874年,人们把头部安在新塑的身体上,还原了风神·雷神像。

到了1960年雷门重建的时候,又重新为两尊像上色,才有了现在的风神·雷神像。所以风神·雷神像头部的历史要比身体久得多。

气吞山河的大提灯

如果没有这个大提灯,雷门就显得太过平淡,甚至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可以说雷门大提灯就是整个雷门形象的核心。尽管这个大提灯并非日本第一大,但其体形也是相当令人震撼的。

从重量上看,约有700kg!什么概念呢?日本相扑关取级别体重最高的力士——逸之城的体重也只有211kg,相当于三名以上重量级相扑力士的重量。

从体积上看,高3.9m、宽3.3m,腰围超过10米。还是拿逸之城当例子,需要五名逸之城手牵手才能勉强抱住这个提灯。站在雷门灯下的感觉确实是相当震撼的。

灯下乃龙盘之地

如果有机会从大提灯下面走过的话,可千万别忘了抬头向上看。

佛寺一般都会有个山号,浅草寺的山号就是非常霸气的“金龙山”。所以灯下刻有龙的浮雕。

至于这山号的来历,还有个奇妙的传说。浅草寺供奉的是浅草观音菩萨,传说在公元628年的时候,在江户隅田川上打渔的桧前浜成·竹成两兄弟得到菩萨感知,从海中捞出了圣观音菩萨像。菩萨像显身的时候,从海中也有金鳞之龙显现,所以浅草寺得到了金龙山的山号。

顺带一提,上面提到的圣观音菩萨像被尊为秘佛,上千年来从未向世人公开。据说是一尊高约5.5厘米的金色塑像。

(《浅草寺宽文缘起绘卷》描绘了发现观音菩萨像的场景)

大提灯也有收起来的时候

尽管大提灯如此威严霸气,但因为太过巨大,反倒有时候会有点碍事。

好在日本的提灯都是可以折叠起来的,能够把体积收得很小。举办诸如三社祭等仪式的时候需要让神轿通过雷门,这时候把提灯折叠起来就可以。除此之外,碰到类似台风等恶劣天气的时候也会折起来,以免造成危险。

碰到大提灯收起来的机会可是非常难得的,但有一种更稀奇的情况,那就是换提灯!

提灯毕竟是纸糊的,风吹日晒久了总得更换。雷门的大提灯10年更换一次,每次都是大工程。最近一次发生在2013年,施工花了从9月到11月约两个月,期间雷门都处于没有提灯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假装是提灯的画……

但在换提灯之前,提灯的制作本身就是巨大的工程。提灯的制作由松下集团出资,京都的高桥提灯公司负责制作。和纸、竹片等材料需要约1年时间收集,之后匠人们手工制作提灯则要耗时3个月。

(2013年更换后的大提灯焕然一新)

雷门其实是钢筋混凝土造的

雷门表面上看是一座木造建筑,其实不然。1960年重建雷门的时候决定将雷门复原为和古代一样的造型,但是改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外表的朱红涂漆很好地模仿了木造建筑的效果。重建后的雷门高11.7米,和一栋三层建筑差不多。

同时,浅草寺本堂也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屋顶更是用上了钛板作为建材。

被踩烂的石板路

浅草寺每年需要迎接大约3000万人次的游客。而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会选择从雷门进入浅草寺。

大概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约等于整个福建省的人口排队从雷门下走过去一次,再走出来。如此惊人的人数,雷门下的石板路也难以承受。浅草寺官方也认为,石板路已经临近被踩坏的边缘,于是在2015年实施了更换石板路的工程。

相关专题: 日本 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