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属于什么类别 光源分为那两大类
光源分为那两大类
从不同角度把光源可分为: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自然光:自然界存在的可见光,如阳光、火光、雷电的闪光,通常由高温产生,光谱范围广。
2、人造光:由人工设计制造的仪器、设备产生的光,例如:日光灯的光、激光。 值得注意的是,白炽灯属于人造设备,但它的光是钨丝通电发热,高温产生的光,属自然光;而日光灯也是人造设备,他是通过射线激发荧光粉发出的冷光,自然界没有这个现象。
扩展资料:
光源的历史:
18世纪末,人类对电光源的开始研究。
19世纪初,英国的H.戴维发明碳弧灯。
1879年,美国的T.A.爱迪生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碳丝白炽灯,使人类从漫长的火光照明进入电气照明时代。1907年采用拉制的钨丝作为白炽体。
1912年,美国的I.朗缪尔等人对充气白炽灯进行研究,提高了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并延长了寿命,扩大了白炽灯应用范围。
20世纪30年代初,低压钠灯研制成功。
1938年,欧洲和美国研制出荧光灯,发光效率和寿命均为白炽灯的3倍以上,这是电光源技术的一大突破。
1940年代高压汞灯进入实用阶段。50年代末,体积和光衰极小的卤钨灯问世,改变了热辐射光源技术进展滞缓的状态,这是电光源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60年代开发了金属卤化物灯和高压钠灯,其发光效率远高于高压汞灯。
1980年代出现了细管径紧凑型节能荧光灯、小功率高压钠灯和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使电光源进入了小型化、节能化和电子化的新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造光源
什么是光源?分为哪几类?
光源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自己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打开的电灯、燃烧着的蜡烛等都是光源。
1、照明光源
照明光源是以照明为目的,辐射出主要为人眼视觉的可见光谱(波长380~780nm)的电光源。其规格品种繁多,功率从0.1W到20kW,产量占电光源总产量的95%以上。
2、辐射光源
辐射光源是不以照明为目的,能辐射大量紫外光谱(1~380nm)和红外光谱(780~1×106nm)的电光源,它包括紫外光源、红外光源和非照明用的可见光源。
以上两大类光源均为非相干光源。此外还有一类相干光源,它通过激发态粒子在受激辐射作用下发光,输出光波波长从短波紫外直到远红外,这种光源称为激光光源。
3、稳定光源
光纤通信技术中,进行光纤衰耗的测量,连接损耗的测量、活动连接器损耗以及光电器件或光收端机灵敏度的测量,光源是不可缺少的信号源。
4、背光源
光源模组中最核心技术为导光板的光学技术,主要有印刷形和射出成型形二种导光板形式,其它如射出成型加印刷,激光打点,腐蚀等占很少比例,不适合批量生产原则。
印刷形因为其成本低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成为主流技术,但合格品不高一直是其主要缺点,而LCD产品要求更精密的导光板结构,射出成型形导光板必然成为背光源发展主流,但相应的模具技术难题只有少数大厂能够克服。伟志公司导光板的光学技术主要采用印刷形和射出成型形二种导光板形式。
扩展资料:
光源常见设备
1、白炽灯
白炽灯又称钨丝灯、灯泡,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发出可见光的电光源。由电流通过灯丝加热至白炽状态产生光的一种光源。是最早出现的电灯,用耐热玻璃制成泡壳,内装钨丝。
泡壳内抽去空气,以免灯丝氧化,或再充入惰性气体(如氩),减少钨丝受热蒸发。因灯丝所耗电能仅一小部分转为可见光,故发光效率低,一般为10~15流/瓦。但制造方便,成本低。
2、低压钠灯
是利用低压钠蒸气放电发光的电光源,在它的玻璃外壳内涂以红外线反射膜,是光衰较小和发光效率最高的电光源。低压钠灯发出的是单色黄光,用于对光色没有要求的场所。
3、高压钠灯
当灯泡启动后,电弧管两端电极之间产生电弧,由于电弧的高温作用使管内的液钠汞气受热蒸发成为汞蒸气和钠蒸气,阴极发射的电子在向阳极运动过程中,撞击放电物质的原子。
使其获得能量产生电离或激发,然后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或由电离态变为激发态,再回到基态无限循环,此时,多余的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便产生了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源
光源的分类有哪两个
光源的分类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此外,根据光的传播方向,光源可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凡物体本身能发光者,称做光源,又称发光体。例如:太阳、恒星、灯,以及燃烧着的物质等都是光源。照明光源是以照明为目的,辐射出主要为人眼视觉的可见光谱(波长380~780nm)的电光源。其规格品种繁多,功率从0.1W到20kW,产量占电光源总产量的95%以上。照明光源品种很多,按发光形式分为热辐射光源、气体放电光源和电致发光光源3类。